长城抗战古北口之战(喜马拉雅山下的要塞)
长城抗战古北口之战(喜马拉雅山下的要塞)上图:西周时期的中国与亚欧非文明 制图@苍天熊猫上图:夏商时代的中国与印度 制图@苍天熊猫上图:中国与印度地缘关系遥感图板块对撞,时而剧烈,时而温和,就像现实中两种文明的对话,有时冲突,有时交融。飞速崛起的中国与印度被称为“龙与象”,而古代中印关系也常被人们拿来比照。当中国进入成熟的帝国时代,印度所在的南亚次大陆,还长期处于纷争之中。所谓的中印交流,其实是华夏帝国与天竺诸部的对话:
长城在哪里?答案可能会出现北京、河北、天津、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辽宁。如果算上战国、秦汉、辽金长城还可以在以下地方找到:内蒙古、吉林、山东、河南
…………………………………
那么,西藏呢?多数人不会把长城跟它联系在一起。是啊,在我们的印象和知识框架中。长城:意味着农牧交错、象征着边塞对峙、标记着诸侯分野。直到有一天,这个天方夜谭的说法变成了现实:在喜马拉雅山脉雪线附近,在挺立着世界第五高峰的地方真真切切发现了长城!这长城,居然就守着海拔8000米以上的马卡鲁峰!
1300多年前的天竺国,一个大唐猛人穿过喜马拉雅山秘道打赢了一场快如闪电的对外反击战中国与南亚次大陆,被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地貌单元。在自然界和地球内部地质板块的对撞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上图:中国与印度地缘关系遥感图
板块对撞,时而剧烈,时而温和,就像现实中两种文明的对话,有时冲突,有时交融。
飞速崛起的中国与印度被称为“龙与象”,而古代中印关系也常被人们拿来比照。当中国进入成熟的帝国时代,印度所在的南亚次大陆,还长期处于纷争之中。所谓的中印交流,其实是华夏帝国与天竺诸部的对话:
上图:夏商时代的中国与印度 制图@苍天熊猫
上图:西周时期的中国与亚欧非文明 制图@苍天熊猫
上图:春秋时代的中国与亚欧大陆文明 制图@苍天熊猫
上图:秦时代的中国与亚欧非文明 制图@苍天熊猫
上图:东汉时期的中国与亚欧非文明对话 制图@苍天熊猫
时光的快车道迅速,穿越到唐太宗时期,唐文成公主入藏后,天下逐渐安定。开放的大唐对外交流的愿望愈发强烈,西域丝路安定畅通,唐与吐蕃修好。一支从长安出发的使团,走向了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天竺,大唐贞观十七年(643年)三月,天竺国戒日王(后来建立了戒日王朝)派使团来到长安见到了唐太宗。为了表达诚意,唐太宗派随朝散大夫李义表护送天竺国使节回国。
使团中有一个共4次(一说为3次)出使天竺的使者——王玄策。
上图:黄褐色边界为唐帝国各个时期最大疆域,当时的古印度天竺地区,并没有形成集权的王朝。制图@苍天熊猫
王玄策,唐朝洛阳人。也许因为身份不够显赫,他担任使者前生平,没有文字介绍。他与同时期名满天下的唐僧玄奘是老乡,更巧合的是:据说两人都是孤儿
关于王玄策的文字记载不长,但让我们惊叹:真是一个传奇的猛人!文字记载说的是公元647年,他第二次去天竺身份变成了“正使”:“”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记载摘录:
先是遣右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天竺,其四天竺国王咸遣使朝贡。会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死,国中大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立,乃尽发胡兵以拒玄策。玄策从骑三十人与胡御战,不敌,矢尽,悉被擒。胡并掠诸国贡献之物。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发精锐一千二百人,并泥婆罗国七千余骑,以从玄策。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率二国兵进至中天竺国城,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阿罗那顺弃城而遁,师仁进擒获之。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于是天竺震惧,俘阿罗那顺以归。
特别提醒:
不想看的直接读白话文
欢迎收听大唐新闻联播:大唐友好访问团去古印度因为信息闭塞路上不知道天竺内部出现政变,一个叫阿罗那顺的人篡位因为担心“干涉内政”,此人半路偷袭了唐朝使团,并掠夺了其物资。我国大使王玄策跟副使蒋仁师逃走,到友邦吐蕃那里借兵三千,随后杀了个回马枪,攻入篡位者所在的国都,用了三天时间大获全胜。
那些天竺国的首领都服了:“你打了胜仗长得又帅,你说了算!”这个跟祖国相隔千里的使者,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处理战后事务、并整顿天竺各部政局,随后将阿罗那顺带回长安。此后长期一段时间,唐朝与天竺在经济、科技、宗教等领域开展了全面深入交流。两地邦交进入新阶段,
新闻播报完毕!
这段故事后来被我国热血网民称为“一人灭一国”。这么说有一定道理,却也有夸大之嫌。因为当时的天竺地区,由分裂的多个邦国组成,其中发生篡位的只是中天竺。即使有短暂的王朝统一,当时也多是松散的联盟,而不是集权的帝国
王玄策此举有两个地方让人称奇:一、他是使者,而不是军人;二、借友邦之兵,而不是唐军。在这种情况下能完成这一壮举,的确堪称猛人!王同志又数次带团出使天竺,进一步推动了中印文化经济交流。回程路上,他选择了一条更为便捷而神秘的通道,今天西藏日喀则地区的吉隆沟。
老百姓叫沟、专家叫河谷、地质上叫裂谷,“切开”喜马拉雅山那条河叫“吉隆藏布”河!“藏布”就是藏语中河的意思。
公元658 年的一天,王玄策带领使团回国复命,经过了今吉隆沟的山谷里。古驿道旁的崖壁上他们拿起锤子“叮叮当当”地撞击岩石,然后又用凿、刀在岩石上刻画起来,随后一行清晰的字出来了:“大唐天竺使出铭”
王同志是个有心人,他用石刻记述了大唐与天竺友好交往的历史,碑文将眼前的吉隆藏布河称为“箭水”:“箭水惣万壑之囗流寔天”
箭,是形容河谷险要,形势如箭在弦上?还是说滔滔如雷的流水像万箭齐发呢?总之,以“箭”形容河,甚是绝妙吉隆藏布河,从上游到下游短短百余公里,落差竟然4000多米!
好一条奔腾不息的吉隆藏布!好一条从天而降的吉隆藏布!一头高悬在冰雪皑皑的世界屋脊,一头低垂在四季如春的亚热山谷。这就是神奇的吉隆沟,一条峡谷,可以欣赏四季风光的神奇走廊。
上图:吉隆沟中段草甸,五彩斑斓如织成的锦缎一般。摄影@赵春江
就在雪山附近吉隆沟口,王玄策当年留下的石碑,如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西部地区目前发现的唯一唐碑
上图:《大唐天竺使出铭》残存文字
吉隆沟,这条沟谷所在的通道是唐蕃古道(唐朝到吐蕃)的一段,频繁的使者和商旅曾在此行走,自然不会缺少驿站古堡。
上图:唐蕃(唐尼)古道上的碉楼、驿站遗址。如今,遗址旁边是牧民的夏牧场,隆起的土堆状物体是牛粪堆——牧民用来过冬的燃料。摄影@赵春江
本世纪初一位叫赵春江的援藏干部兼摄影师,在这里寻找古迹。当他看到一处废墟时被惊呆了:一座蜿蜒在山口的堡垒,竟然像极了长城!这个堡垒它位于的宗嘎镇和吉隆镇交界处,在县志里称为“檫木卡古战场遗址”。“檫木卡”的藏语含义是“地势险要的关卡”。“关卡”是不是类似于长城的关口?它是孤立的吗?
扼守喜马拉雅雪山的它,背后经历了什么传奇?
喜马拉雅山脉是一条由岩石构成的巨龙,他镇守中国西南边陲,高耸入云、横亘东西,坐拥地球之巅。虽然它是青藏高原与南亚交往的一道障碍,但是他却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及藏东南地界上打开了多条南北纵向的裂谷,它们不仅是青藏高原与南亚的交通要道,而且还是西藏最繁荣富庶之地。吉隆县所在的吉隆沟,就是其中一条重要通道。制图@王岩
喜马拉雅山虽巨大无比,却有条条裂谷沟通南北,真乃造物主的杰作。
我专门请教中科院地理所的地貌专家章铭陶,他说像吉隆沟这样切开喜马拉雅山的峡谷或沟谷较大的就有12条之多,它们海拔最低处多在2000米以下,是青藏高原少有的“温润”地带,是西藏的江南、西藏的亚热带。而高处则海拔5000米左右。这样的落差造就了葱茏的从亚热带、温带到寒带的生物多样性世界,
上图:纵贯喜马拉雅山南北的陈塘沟(朋曲河谷)的底部,海拔只有1500米左右,气候跟浙江、福建类似,一年四季郁郁葱葱。
在藏语中,“陈”的意为运输,“塘”意为道路,合起来的意思为“运输的路”,陈塘得名于修建萨迦寺时,大量木料是从这里运出去的。陈塘沟海拔跨度为4300 米到2000 米,核心地带植被茂盛、动物种类繁多,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气温类似于东南沿海。制图@王岩
地理学家说:
喜马拉雅山脉在青藏高原南缘画出一幅巨大的弧拱。作为地球上举世无双的山脉,它拥有11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雪峰。然而,这条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200—350公里的巨型山系,居然有至少12条横向贯穿喜马拉雅山脉的河谷。河流一向选择地壳的薄弱带发育,而喜马拉雅山脉在隆升的过程中恰恰提供了一些南北向的断裂破碎带。地质学上常说“逢沟必断”就是这个道理。
翻译成俗话:喜马拉雅虽然巨大,但也有软肋,这些沟谷就是流水切割软肋形成的
神奇的地貌、神奇的通道、神奇的历史,注定了、更牛的神奇,一定还会在出现在后藏日喀则。
200多年前的喜马拉雅山下,一个大清朝猛人率我国多民族联军打了一场反侵略反击战
传奇之地,绝不会停止传奇的脚步。王玄策走过的吉隆,又迎来了一段传奇。这次的主人公叫福康安,没错!就是那个有着“乾隆私生子”传闻的大清贵族公子,同时也是一位战功赫赫的猛人
上图:福康安画像,右为平定大小金川之乱后,在庆功会上,乾隆御笔题为他写了一段“颁奖词”。
吉隆藏布河流到,今中国、尼泊尔国境线附近,这里只有6户人家距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仅85公里几乎是离外国首都最近的中国村庄——热索村。对于这个名字,不查书,不知道;一看书,吓一跳!它还跟一场重要战役有关呢。
乾隆帝号称“十全老人”,来自他在位期间的十次军事行动,号称“十全武功”,按照他说法是指:“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成就“十全”的最后两战都是“廓尔喀”战争,这个热索村,当年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战场。
廓尔喀,指的是今尼泊尔地区。清代以前,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尔地区部落众多。后来,廓尔喀部落翅膀硬了起来,逐渐统一了高原北部,时间一长,竟又觊觎起大清帝国的青藏高原腹地。
清乾隆年间,廓尔喀人两次跨越喜马拉雅山突袭西藏腹地。第一次为1788 年,第二次为1791年。第二次侵藏时,侵略军一度直捣后藏首府日喀则班禅喇嘛驻地将扎什伦布寺的财宝劫掠而去。
且慢,给俺们解释一下啥叫“后藏”?
藏族同胞聚居区分为卫藏、康巴、安多三块。
拉萨为中心向西向南辐射的高原叫“卫藏”,又分为“卫”(前藏)、“藏”(后藏)、阿里,即今日的拉萨、山南、日喀则和阿里。卫藏是藏地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中心。前藏布达拉宫为达赖喇嘛驻地,首府拉萨;后藏扎什伦布寺为班禅喇嘛驻地,首府为日喀则;山南的桑耶寺等则是藏文化发祥地“卫藏”是孕育藏文明的摇篮。横断山区四川省甘孜、阿坝、西藏的昌都以及云南迪庆地区叫作“康巴”。康巴地区处在汉藏过渡地带。安多又被称为“阿垛”,安多藏族的中心在阿尼玛卿雪山到青海湖一带,含青海黄南、果洛州、环青海湖地区。安多藏族是唐朝吐谷浑、党项等羌系部落衍化而来受蒙古族和汉族影响极大。安多是藏地最主要牧区,多出良马,被称为“马域”。
上图:喜马拉雅山的南北向“裂谷”通道,不仅为唐代使臣、商旅、军队所利用,也为廓尔喀侵略者自下而上进入西藏提供了方便。制图@王岩
上图:乾隆时期中国(清朝)与廓尔喀王朝边境形势图。资料来源@谭其骧版《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一次廓尔喀人侵略西藏时,西藏地方官员本着“大事化小”的原则,跟对方进行了和谈,没想到对方十分贪婪,竟然二度进犯。这一回惹恼了中央,先是从四川调兵入藏作战,后又派出以福康安、海兰察为首的中央军,浩浩荡荡从陕甘进入青海。然后沿着今青藏铁路的路线,先是到拉萨整顿数日,然后开进了日喀则。
1792 年五月,大军收复重镇哜咙(今吉隆),随后攻入廓尔喀境内,并逼近其都城阳布(今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败退的廓尔喀人遣使求和,并答应赴北京请罪,战争结束。反廓尔喀侵略战是乾隆帝“十全武功”中的最后一役。
《清史稿· 福康安列传》载:
“大将军与参赞大臣超勇公海兰察亲督劲兵,直取哜咙(吉隆)。而蔓延之贼已及檫木,据险抵御。我兵破宵冒,分队竟进。甲辰举檫木,乙巳贼兵援至……牙枭忽鸣,潺蛇突出,再接再厉,歼戮无数…… 于丁未师于哜咙……凡贼匪盘踞之所,由是悉复。”
翻译成大白话:
清军与廓尔喀侵略军在吉隆交战,并很快占领了一个叫“檫木”的要塞,这一战让双方形势发生逆转,清军很快收复大片失地。
《钦定廓尔喀纪略》将这处要塞称作“檫木山隘”,可见其是因地形而设关卡,恰好建在两山之间的隘口,它正是前文提到的“檫木卡古战场”所在地。乾隆帝组织画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描述了重要的事件“热索桥之战”就是其中一件,战场就是距离首都最近的村庄——热索村。看看这画面,打得很是惨烈。
上图:热索桥即今热索村所在的“中尼友谊桥”,图中奔流江水就是吉隆藏布河。绘图@大伟 据《平定廓尔喀得胜图》重绘
在这张图上,清人画了类似北方长城敌楼的建筑,并有连续的矮墙作为防御工事而其他战役的画面也多有这种堡垒
上图:《平定廓尔喀得胜图》之攻克协布鲁,这里的防御工事更像长城。
上图:《平定廓尔喀得胜图》之攻克玛噶尔辖尔甲。图中防御工事在形态上,已经与“长城”无异!
那么,这些防御工事有没有在大地上留下实物?它们到底是不是长城呢?接着往下走,超级大发现即将揭晓!
西藏竟然真有长城!海拔近5000米的雪山附近,在一个叫日屋的小镇一段形态、格局完整的长城被发现了
赵春江老师说:他拍到了一段连续的长城,地点是西藏日屋,一个多数人都没听过的地名:日喀则市-定结县-日屋镇。
本公子是“地图控”,没事就喜欢泡"Google earth”。赵老师在山里行走,没告诉我具体坐标,一时半会儿又没了信号,没法把长城的图片传给我。于是,我就在遥感图上找到定结县喜马拉雅山的各个山口,然后一点一点地辨认摸索着。
我跟赵老师合作过多次,对这一带有一定了解,这里的防御工事基本上可以确定:跟反击廓尔喀侵略有关,那长城也很可能是当时所筑。
长城找到了!在一条叫拿当河(也叫那塘河、拿当曲)的地方。一条看起来不是很高、其实海拔4500米左右的山上,我看到了一条蜿蜒而上的人工建筑,长长的、隔一段距离就有方形或圆形的关口,也可能是烽火台
上图:既然是在日屋镇发现的,就干脆叫“日屋长城”吧。图上日期为遥感数据生成时间。
上图:可能因为拍摄时间、空气条件影响,新近生成画面上的长城清晰度有所降低。
上图:下雪季节生成的日屋长城遥感画面。
上图:日屋长城沿着山脊线蜿蜒而上,右侧为一条溪流。
上图:长城与半圆形的烽火台或敌楼。
上图:从这个角度看,长城的格局就更加清晰了
上图:日屋长城总体格局地形,被两条河环绕,最高点与雪山冰川相连。海拔高度近5000米!
有人或许会说,这样的遗址可能,是西藏常见的碉楼。碉楼并不罕见,但它们多是封闭的,周围少有连续的城墙且多建在高处平台上,而不是走山脊线。清代《平定廓尔喀得胜图》中既有碉楼,也有长城模样的连续不闭合的工事,我在地图上找到的日屋长城,显然是一条长长的墙体。
我又查了官方文书《钦定廓尔喀纪略》,其中对战况的描述多用“石城”、“木寨”、“石寨”、“石卡”、“石墙”等词。城、寨、卡,很可能是长城上的关隘那“石墙”很可能就是绵延的长城了
关于长城的修筑方式,司马迁《史记》描述:“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
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对长城下的定义颇受认可:“长城是针对相对固定的作战对象,按照统一的战略,以人工筑城方式加强与改造既定战场,而形成的一种绵亘万里,点阵结合,纵横梯次的巨型坚固设防体系。”
《汉语大词典》对“长城”的解释:“供防御用的绵亘不绝的城墙”。
中国长城学会的常务副会长董耀会认为,长城与其他军事防御工程的本质区别有两个。第一个是长城防御体系的主体是连绵的墙体—这说的是长城之“长”;第二个是长城防御体系,是由关隘、城堡、烽燧等组成,与延绵的墙体相互联系。
日屋长城,完全符合以上专家说的苛刻的“长城准则”。
时间又过了一周。赵老师手机信号有了,传过来几张照片,正是我在地图上看到的那处长城。由此基本可以断定:这是西藏地区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长城。接下来,证明真相的美图来啦!
上图:日屋长城,现存长约3公里的城墙,在曲玛山山脊线上由西北向东南绵延。照片左侧流淌的小河是一条不知名的季节性溪流,在曲玛山脚下汇入拿当河,拿当河流又在陈塘镇汇入朋曲河,朋曲河则一直沿着喜马拉雅山的峡谷南流,在海拔落差极大的悬崖上流入尼泊尔。从图片看出,这里曾是清军与廓尔喀军激烈交锋之地。不过,文字并没有记述这附近的战争,实物发现更显珍贵。摄影@赵春江
上图:日屋长城结构与地势图解。藏语中,“曲”即河,拿当曲=拿当河。日屋长城具备了长城的复杂防御体系,其临近河畔部分有多座方形石城工事,照片所示就是拿当曲南岸多座方城中的其中之一。站在方城上方俯瞰,远处陡峭的悬崖,下方穿行的公路、从东北向西南奔流的拿当曲等尽收眼底。这处方城内侧有两道门,并有城墙、暗道等设施相连,尽管是战争期间临时修建,但结构设计很是讲究。
上图:依山临河的方形碉堡遗址。摄影@赵春江
赵老师沿着福康安大军路线,又在后藏日喀则地区找到了几处长城,规模不如日屋长城,但也各具特色:
如甲长城。地点:聂拉木县聂拉木河畔
聂拉木是清军与廓尔喀军队第一次正面激战的地方,当年清军的进军路线几乎就沿着318国道由北而南。聂拉木县城向南,一个叫如甲的小村附近山岭上,屹立着一处长城残垣,此地也是樟木河谷里最深、最窄的地段之一。城墙沿山脊线构筑,看起来十分坚固、险峻。与日屋长城不同的是,这里的山岩是红色的,所采的石块是红色的,整体看起来像是凝固的血色。摄影@赵春江
夏古拉长城。地点:定日县夏古拉山口,遥望着世界第五高峰——马卡鲁峰
定日县曲当乡境内的夏古拉长城就扼守着海拔5300米德夏古拉山口—— 它可能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防御工事。而且:它直接面对着世界第五高峰—— 海拔8463米的马卡鲁峰。此段长城长约2000米,呈马鞍形,两侧城墙保存尚完好,垛口、枪眼(瞭望孔)宛如当年,内侧步道清晰。摄影@赵春江
日屋长城
如甲长城
夏古拉长城
加上之前提到的
“檫木卡”长城残迹
西藏长城共有4处
他们的共同特征:
1、位于喜马拉雅山口,扼侵略路线必经地
2、多数损毁严重,反映了敌我战争之惨烈
据不完全统计
参加这次反击战的各族同胞至少有:
藏族、汉族、满族、蒙古族
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
一次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一次团结的反侵略战争!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六月,廓尔喀首次侵藏
七月,驻藏大臣率驻藏绿营兵(汉族)及驻达木厄鲁特营(蒙古族)兵,前往札什伦布(今西藏日喀则)慰问班禅,并部署沿边防御;四川抽调满、汉、藏兵4000余人驰赴后藏。时西藏驻有官兵500人,藏兵1600人。庆麟在接到朝廷谕旨之前,便调藏内500人绿营兵及察木多、达木等兵700人,分路堵御廓尔喀侵略军。四川总督李世杰亦于成都抽调满兵500名,绿营兵1300人,俱交提督成德,驰赴后藏。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五至九月,廓尔喀第二次侵藏
十月,福康安率黑龙江索伦(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族组成的军队)、达呼尔(即达斡尔)兵丁千名,由青海入藏。十二月十五日,陕甘总督勒保从属下甘肃绿营调出了1500匹马,青海办事大臣奎舒通过青海蒙古王公从各旗采购了3000多匹马。
数据来源:《清史稿》、《钦定廓尔喀纪略》等整理
让我感到惋惜的是,后藏日喀则的长城,见证过多民族联军抗击侵略者的长城,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长城。如今依然沉默在雪山下。它真的要成为“看不见的长城”吗?
“西藏长城”小结:
这些长城是反击廓尔喀战争期间,由清军及参战的各族同胞,短时间内就地取材修建的工事。跟北方长城不同的是其功能不是农牧对峙,不是国内民族矛盾。它是为了反侵略而生的伟大工程!要知道:它们海拔高度在5000米左右,堪称“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长城”
可是,直到现在它们仍未被世人认知,更没有被专家学者所研究。在所有的关于长城的著作中,都还没把它们收录。
上图:后藏日喀则4处长城位置及清代反廓尔喀入侵西藏战争路线图。制图@王岩
上图:200多年前那场战“对廓尔喀自卫反击战”赢得漂亮,而且留下了“日屋长城”等伟大工程。
西藏长城发现被披露已经两年有余,但它们依旧沉默在雪山之下。摄影@赵春江
谨以以上图文致敬:
200多年前:以乾隆帝为核心的中央王朝,决策果断、战略正确;
以福康安同志挂帅的各族联军及沿线百姓,同心同德、同仇敌忾,打了一场漂亮的对廓自卫反击战!
伟大的民族团结万岁!伟大的后藏长城不朽!
—END—
大 地 理 馆geo-museum
地理传播自媒体第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