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红楼梦四十回贾宝玉人物分析(浅谈红楼从文化视角)

红楼梦四十回贾宝玉人物分析(浅谈红楼从文化视角)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竟无一点好处。——第三十三回所以在孔子看来,遵循孝道的具体行为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定的,而这种思路放在贾宝玉身上同样适用,在不知道贾政接下来的实际殴打情况的前提下,他找人去向贾母、王夫人等人求救,是基于对孝道的遵循,因为如果贾宝玉被打死的话,那么他就会将父亲贾政陷入杀子的不义之地,这一点从后来贾宝玉挨打的受伤程度也能明显看出。根据书中记载,贾宝玉当时的伤势很严重,如果不是贾母及时赶到,贾宝玉完全有可能会被贾政活活打死:贾宝玉的行为是否符合孝道?这就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一点早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此问题跟自己的徒弟曾子讨论过孝道:曾子耕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子曰: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既身死而陷父与不

红楼梦四十回贾宝玉人物分析(浅谈红楼从文化视角)(1)

《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首,又被称为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尤其是贾家作为世家大族,在礼仪风俗方面的描绘更是全面,而今天我们就立足《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从贾政棒打宝玉,宝玉期间的反应、心理状态、受伤程度等具体情况,来分析《红楼梦》中的孝道观念。

红楼梦四十回贾宝玉人物分析(浅谈红楼从文化视角)(2)

贾宝玉遵循孝道,毫无怨言接受父亲贾政的笞挞

第三十三回,因为忠顺王府长史官前来贾府索要琪官(蒋玉菡),加上贾环在贾政面前污蔑贾宝玉,将金钏跳井自杀的的原因归结至宝玉强奸未遂,惹得贾政大怒,当即将命人将宝玉按住,就开始一顿棒打。

贾宝玉的反应也很有趣,在得知贾政要棒打自己之后,他的心理并没有接受这一事实,而是想办法自救,书中如是记载:

那宝玉听见贾政分付他“不许动”,早知凶多吉少,那里承望贾环又添了许多的话。正在厅上乱转,怎得个人来往里头去捎信,偏生没个人,连焙茗也不知在哪里。——第三十三回

贾宝玉的行为是否符合孝道?这就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一点早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此问题跟自己的徒弟曾子讨论过孝道:

曾子耕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子曰: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既身死而陷父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

故事讲的是曾子有一次耕田的时候,不小心将瓜根斩断,父亲很生气,于是痛打了他一顿,曾子疼得昏死过去,醒来之后,发现自己的身体并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于是很高兴地走了。可是孔子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很生气,命令门人,以后曾子来访,别让他进来。曾子不解,就亲自前去询问孔子为何?孔子回答:父亲打你,如果只是轻打,你就应该静静承受,但是如果是重杖,你就应该逃走,因为如果你被棒打致死,就会将自己的父亲置于不义之地。

红楼梦四十回贾宝玉人物分析(浅谈红楼从文化视角)(3)

所以在孔子看来,遵循孝道的具体行为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定的,而这种思路放在贾宝玉身上同样适用,在不知道贾政接下来的实际殴打情况的前提下,他找人去向贾母、王夫人等人求救,是基于对孝道的遵循,因为如果贾宝玉被打死的话,那么他就会将父亲贾政陷入杀子的不义之地,这一点从后来贾宝玉挨打的受伤程度也能明显看出。根据书中记载,贾宝玉当时的伤势很严重,如果不是贾母及时赶到,贾宝玉完全有可能会被贾政活活打死:

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竟无一点好处。——第三十三回

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在整个笞挞过程中,贾宝玉没有任何反抗性的行为,虽然他经受着巨大的肉体痛苦,最多只是喊叫几声,却从未对父亲贾政有任何实质性的反抗,贾宝玉的这种行为,是对封建传统孝道的贯彻。

红楼梦四十回贾宝玉人物分析(浅谈红楼从文化视角)(4)

但是从《红楼梦》的创作背景来看,贾宝玉并非孝道之人,而是个不折不扣的不肖子,甚至曹雪芹在第三回“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中借《西江月》中诗词“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来讽刺贾宝玉,那么事实上贾宝玉是不是真的如此不孝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书中对贾宝玉的评价带有阶级性色彩,贾宝玉是个孝子,但他遵循的孝道是“庶人之孝”,这种孝纯粹、干净,可他同时又是贾府公子,贾政等人对贾宝玉的孝道要求却是“官宦之孝”,他们希望贾宝玉用功读书,立志功名,将来光宗耀祖。处于封建时代,“官宦之孝”更加被重视,所以才会产生贾宝玉“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评价,我们接下来在站在“庶人之孝”与“官宦之孝”的角度来进一步详细分析。

红楼梦四十回贾宝玉人物分析(浅谈红楼从文化视角)(5)

真心遵循“庶人之孝”的贾宝玉

何为“庶人之孝”,《孝经·庶人章第六》中曾有明确的解释:永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此处所指的孝道就是简单的赡养父母而已,对“孝道”的阐释并不完善,所以孔子认为孝道不仅仅是对父母进行养育,更为重要的是,要对父母心存敬重之心,并以人也可以“赡养”犬、马等动物进行类比讽刺,具体可见《论语·为政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犀利地指出,如果赡养父母就算孝顺的话,那么人饲养犬马,是不是对犬马也抱有孝顺之心呢?结果当然是否定的,所以孔子认为“孝”最重要的就是对父母心存敬重之心,这也是最简单、最纯粹的孝道。

红楼梦四十回贾宝玉人物分析(浅谈红楼从文化视角)(6)

单论这一点,贾宝玉无疑做到了,因为出身环境的原因,贾宝玉生活富裕,不需要在赡养父母的物质方面考虑多少,所以他的孝道便更多体现在他对贾母、贾政以及王夫人的敬重上。

贾宝玉曾对林黛玉坦言:心中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就是妹妹你了,可见即便是在爱情面前,贾宝玉也将孝道放在首位,而他对三位家长的敬重,也散见在书中的方方面面,比如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贾宝玉诸多无形的举动都表明他对老太太的尊敬与孝顺,如在刘姥姥闹笑话,大声喊出“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的时候,贾宝玉的反应:

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哎呦”;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只说不出话来。——第四十回

在这一情节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那就是宴席上的座位安排: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三姊妹一桌,所以贾宝玉跟贾母本就不是一桌的,可在书中贾宝玉却能滚在贾母怀里,这一细节透露出贾宝玉深得贾母喜欢,绝非仅仅是因为宝玉长得像贾母已逝的丈夫而已,更是因为贾宝玉对贾母的孝顺和敬重,在听到笑话的第一时间,贾宝玉就从自己座位跑到贾母身旁,跟贾母一起来分享这个笑话带来的快乐,而且全场只有贾宝玉一人做到了这一点,这种突发情况最能考验人的真情。

红楼梦四十回贾宝玉人物分析(浅谈红楼从文化视角)(7)

而对于父亲贾政,贾宝玉更是敬重有加,在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贾政携众清客去大观园游玩,恰好遇见宝玉,于是便带着宝玉一同游玩,一路上贾宝玉言行举止皆以父为先,每遇崎岖之路,贾宝玉必定搀扶贾政而行,在提对额的过程中,贾宝玉明明文采斐然,深得贾政喜欢,可严父形象的贾政嘴上仍然没饶过宝玉,动辄“畜生”、“无知的孽障”来斥责宝玉,可贾宝玉都是低头弯腰听着,从未有任何埋怨之词。

贾宝玉对母亲王夫人,也心怀敬畏之心,此处不再赘述。所以站在“庶人之孝”的角度,贾宝玉是完全孝顺的,可不幸的是,他出生在世族大家,所以不管是家人,还是社会,对他的期望都是“官宦之孝”,而贾宝玉却天生不喜读书,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产生冲突的时候,贾宝玉毅然坚持自我,选择了“自我价值”,贾宝玉这才成了众人口中的“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但我们并不能说贾宝玉是错的,因为他的“坚守自我”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红楼梦四十回贾宝玉人物分析(浅谈红楼从文化视角)(8)

坚守自我,走上“不肖”之路的贾宝玉

单论“庶人之孝”,贾宝玉完全可以称为是孝子,可他又是个“古今不肖无双”之人,他的不肖主要体现在他对仕途和经济之道的冷漠与蔑视,《孝经》有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在这种异化的“孝道观念”下,贾宝玉背上了“不肖之子”骂名,他有错吗?明显没有,他只是遵循自己的想法来生活,可社会却强加给他诸多压力,逼他走上所谓的“正轨”,而这个过程就是对贾宝玉真性情的抹杀,一旦贾宝玉的“真”不见了,他的生命也会随之结束;同时家长和社会有错吗?也没有,他们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适应这个社会,光宗耀祖,可当这两者碰撞的时候,悲剧就发生了。

红楼梦四十回贾宝玉人物分析(浅谈红楼从文化视角)(9)

这一点跟《庄子》中的“浑沌之说”很像: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意,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在这个故事中,倏与忽给浑沌凿通七窍本是为了报答恩情,倏与忽均是好意,可最后的结果却是浑沌七窍开启之日,就是他死去之时。

红楼梦四十回贾宝玉人物分析(浅谈红楼从文化视角)(10)

贾宝玉的情况也是如此,贾政、王夫人等人想要贾宝玉好好读书,立志功名,将来振兴贾府,可是贾宝玉本人却对功名利禄厌恨至极,他称贾雨村等人皆为“国贼禄蠹”之徒,并直言自古以来“文死谏,武死战”的虚假:这二死皆是大丈夫死名节,竟何如不死的好!

另外,秦钟之死也是曹公笔下一处别出心裁的妙笔,因为秦钟在临死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他否认了自己和贾宝玉一直以来的价值观,转而以功名利禄为念,至此,他和贾宝玉三观已然不和,即便秦钟侥幸生存下来,他和贾宝玉也不再有交往的思想基础:

秦钟道:“并无别话。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说毕,便长叹一声,萧然长逝。——第十六回

红楼梦四十回贾宝玉人物分析(浅谈红楼从文化视角)(11)

所以贾宝玉对自我性情的坚守具有绝对的超时代性,可他毕竟生活在封建时代,他的这种创新思维无法普及开来,只能萎缩在一个小小的大观园中,而更可悲的是,即便是这个小小的大观园,也是在封建势力的庇佑下产生的,这就注定贾宝玉的结局会是一个悲剧,因为他的“不肖”本身是对整个社会的背叛。

本文引文均来自《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80回本,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