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城遗迹内容(原创品读赵长城)
赵长城遗迹内容(原创品读赵长城)当时的赵国执政者是赵武灵王,史书称其人“面黑有光、胸开三尺、气雄万夫、志吞四海”。人如其言,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在分析赵国所处的严峻形势后,毅然提出“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这是一场触及国民特别是贵族阶层灵魂的改革,脱去象征华夏礼仪的长袍广袖,穿起紧衣裹腰的胡狄之服,舍去八面威风的驷马战车,跨上桀傲不驯的烈马顽驹。这在两千三百年前,民族对立、等级森严、迷信盛行的时代,震撼力不是我们想当然的那么简单。然而,战国时代的人,总体上讲是现实主义者。改革相对顺利,成绩斐然,仅仅七年,赵国就攻破了北方林胡、楼烦等部落,“驱胡于阴山之北”“自代并阴山至高阙”修筑长城。两千三百年前的赵国,不幸或有幸处在这一冲突点上。虽然在战国纷争中一贯保持着尚武精神并拥有庞大的军队,但在“来如狂飚去如风”的游牧骑兵的袭扰下,赵国显得有些手忙脚乱,被动挨打了。自包头市区驱车东北行至石拐进入大青山,一条蜿蜒逶迤、参差错落的颓
石拐区——一个“依煤而建、缘煤而兴、因煤而衰”的城区,曾经作为重要的原煤生产基地,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煤炭,也作为那个时代,那群人共同的记忆。这里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战国赵长城横亘境内;三百多年历史的五当召在静静的守候;日伪桥梁、抗战遗址、苏俄建筑、煤矿遗存,位于阴山腹地的这座百年矿城依旧保留着完整的历史印迹。
从2016年12月7日起,我们开通的《原创》栏目开始向广大微友征集原创文章,得到了微友的广泛关注。如果您有关于石拐区的散文、小故事,发送到邮箱sgqhlwxxbgs@163.com,我们将择优在“魅力喜桂图”微信平台刊发。
品读赵长城
王旭东
自包头市区驱车东北行至石拐进入大青山,一条蜿蜒逶迤、参差错落的颓墙相伴如影。这就是鼎鼎大名的战国赵长城。
史学家们也考证不清长城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的确切时间,但可以肯定,这条残败不堪、某些地段已淹没在荒草农田中的土墙,就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中国长城的“老祖父”。
整个中国甚至世界古代史几乎就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冲突与融汇史。农耕民族占据气侯适宜、土壤肥沃的区域,创造了农业文明,既而精心地加工雕琢,并成为文明的守护者。游牧民族在恶劣的环境中,在空旷的草原上捶打着意志,煅造成战士。当他们的牧群靠近田野的边缘时,牧人们就跨上战马,举起战刀来表示对农业文明的敬仰。通常情况下,他们会摧枯拉圬般击败对手,成为文明土地上的新主人——至于融合同化则是后事了。
两千三百年前的赵国,不幸或有幸处在这一冲突点上。虽然在战国纷争中一贯保持着尚武精神并拥有庞大的军队,但在“来如狂飚去如风”的游牧骑兵的袭扰下,赵国显得有些手忙脚乱,被动挨打了。
当时的赵国执政者是赵武灵王,史书称其人“面黑有光、胸开三尺、气雄万夫、志吞四海”。人如其言,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在分析赵国所处的严峻形势后,毅然提出“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这是一场触及国民特别是贵族阶层灵魂的改革,脱去象征华夏礼仪的长袍广袖,穿起紧衣裹腰的胡狄之服,舍去八面威风的驷马战车,跨上桀傲不驯的烈马顽驹。这在两千三百年前,民族对立、等级森严、迷信盛行的时代,震撼力不是我们想当然的那么简单。然而,战国时代的人,总体上讲是现实主义者。改革相对顺利,成绩斐然,仅仅七年,赵国就攻破了北方林胡、楼烦等部落,“驱胡于阴山之北”“自代并阴山至高阙”修筑长城。
这条长城东起今天的河北宣化,过阴山至河套西,长达千里。从阴山包头段来看为夯工结构,高约数丈,每隔数里建烽火台、障城。对当时人口也就三四百万的赵国来说,可谓工程浩大。翦伯赞先生在《内蒙访古》一文中曾赞叹赵长城,未像秦长城那样被后世谤讥。原来,赵武灵王修筑长城采取了十分灵活的政策,他把“吏大夫”的奴隶都迁到九原县(今包头市)在政治上解放他们,凡参加修筑长城的,任务完成后就分给土地成为自耕农。这样一来劳动效率得以极大促进,同时充实了边疆,保证了军粮的供给,无疑是一大创举。释奴垦荒,颇似二千年后,美国总统林肯《解放黑奴宣言》。
驱胡攘地千里,控弦之士十倍于昔,赵国一跃为三晋最强。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站在长城之上将目光伸向南方——秦。
秦自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拜商鞅为左庶长,实行变法。先后灭巴蜀,击魏楚,以连横破合纵,诸侯畏之如虎。用今天的话来说,秦是当时唯一的超级大国。
为了一心一意抓军事,与秦国一见高低,赵武灵王壮年传位于子,自称“主父”(相当于后世的太上皇)。从今天的包头出发,沿鄂尔多斯 、陕北高原一路考察、测绘,以期开劈新的进攻线路,甚至扮使者面见秦昭襄王,探听虚实。正当赵武灵王磨拳擦掌,欲与秦王试比高时,后院起火,一场宫庭政变,这位叱咤风云的英雄死于内讧。
有人说,倘若赵武灵王处理好接班人的问题,专一练兵,直取咸阳,则中华第一帝国未必属秦。且不说历史没有如果,就算如此赵国亦实难胜秦——以两国变法得知。秦商鞅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社会各个领域,制订了极为完善的法治体系,深入人心,因此尽管商鞅后来被新君车裂,但他所创立的法规和变法精神得以传承。而赵国变法集中在军事方面,胡服骑射而已,缺少一个完善的用人机制。顺便提一下,大军事家乐毅就在赵国内乱时投奔燕国的。更令人不解和遗憾的是,赵武灵王居然将赵国一分为二分别由两个儿子统治,这真是自宫之策。赵国内乱,赵武灵王就是始作俑者。赵武灵王死后,赵国的黄金时代也就结束了。秦灭六国的顺序首先是韩、魏,起始却是秦赵的长平之战。赵武灵王死后,虽伤元气,但国力仍不可小觑。赵惠文王(武灵王之子)懦弱,所幸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国家倒也安宁,秦国屡次袭扰没占到什么便宜,索性与赵国会盟,以示结好,互不侵犯。可是好景不长,公元前261年,即赵武灵王死后大约40年,一场规模空前的战役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展开。当时赵国国君是赵武灵王的孙子孝成王,秦还是老国王——秦昭襄王。接下来的故事后来凝成一个成语,叫“纸上谈兵”。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罢免老将廉颇,愚蠢而固执的任用了夸夸其谈的“本本主义”者赵括,统兵四十万与秦国名将白起决战。赵国全军覆没,四十万被俘将士被集体屠杀。从此赵国元气丧尽,一撅不振,36年后亡于秦。
赵长城的目的是抵御胡人,保国安秦。不料祸起萧墙赵武灵王竞死于亲子之手。赵长城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恐怕早就被人遗忘掉。边塞的风、阴山的雪在胡马的嘶叫声中任意飘洒,或许曾留下几个戌卒,怀枪望月,思归故里。
秦长城倒是被后人津津乐道,谤满天下。据说,秦始皇修长城是听信一个叫卢生的谶语“亡秦者胡也”。胡,不就是北方秣马厉兵的匈奴吗?于是,万里长城诞生了。谁想此胡非彼胡,秦未亡于胡人却亡于二世胡亥。如果说赵长城最后做了秦帝国的北墙,那秦长城又是为谁家修的篱笆呢?历史的玩笑实在太大,太残酷了。
秦以后历朝历代都修过长城,不仅是汉族政权,鲜卑的北魏、契丹的辽、女真的金亦有此举,就连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在漠北草原上留下了一段边墙。明长城是现今保存最完整的长城,也是我们今天印象的中长城的标志性形象。明朝沿长城一线设九边重镇,拥兵百万防御蒙古骑兵,但与秦汉长城相比,位置明显南移。秦汉两朝踞长城兼攻守,如汉武帝就北出长城,深入大漠,几次征伐迫使北匈奴西迁。明朝军队特别是中后期,则基本上一直忠实地驻守在长城,不求拓边,但求相安无事。
清朝入关后对蒙古族主要采取怀柔政策,通过联姻、会盟等方式笼络其心。但骠悍骁勇的蒙古骑兵始终是清王朝最大的隐患,而本身亦自关外入主中原的满洲统治者自然早就明白一个道理:长城阻挡不了强者铁骑。“建一寺胜养十万兵”——康熙的这句名言成为有清一代重要的对蒙政策,佛陀请到了草原,漠南漠北何止“四百八十寺”。终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均皈依佛教,甚少言战。草原烽火渐匿,长城自然不必再修。
真正意义上的长城修筑史可能已经结束,但关于长城的话题仍将继续下去,毕竟长城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来说,实在有太多大多难以割舍的情结。长城起自哪里?长城伸向何方?长城的魅力是永远的。
再回到这历尽沧桑,载满光荣与遗憾的赵长城。两千三百年的风消雨蚀,“老祖父”雄风犹存,层层夯土整齐画一,仿佛金戈铁马列阵待战,又如一张张厚重的历史书页,掀不动万千思绪。
长城依在,斯人已矣。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编辑:哈斯 主编:赵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