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探索新时代竹文化(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探索新时代竹文化(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老董回忆过往,三四十年前,紫荆村虽然有漫山遍野的苦竹,但村民们守着宝山不识宝,一支苦竹以几毛几分钱的价格卖到外地的民族乐器厂。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上海民族乐器厂的工程师周林生来村里,带动大家学习竹笛制作技艺。杭州余杭紫荆村村民 老董:“我们做笛子基本上是五个品种,另外加出来的不一定,一般是G调、F调、E调、D调、C调,不同的调子,吹出来(音色)都不同。我们原来上海民族乐器厂有个叫周林生,他是个老师,到我们这里都来教过的。”老董今年70岁,是紫荆村土生土长的竹农。作为中国苦竹之乡,村里有苦竹林6000亩,苦竹细长竿直,在老董眼里,还有着不一样的形态。杭州余杭紫荆村村民 老董:“这个基本上是F调,这根就是G调,最小的,小孩吹吹的,这根是F调,我砍一下。”老董说的话,乍一听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他介绍,苦竹是制作竹笛最好的原料,不同形态的苦竹,能制成不同音色的竹笛。紫荆村所在的余杭中泰街道,是远近

来关注我们的特别报道“共同富裕在浙江 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有话说,世间万木,君子唯爱竹。人们钟爱竹的意境,欣赏它的气节。杭州有个村子,就藏身于天然竹海间,围绕这方山土,小村庄作起了大文章。

悠悠竹林,万顷翠色,在杭州余杭的紫荆村,约有8000亩竹林,闹市中藏着清幽和宁静,大概就是这番意境。

探索新时代竹文化(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1)

杭州余杭紫荆村村民 老董:“竹子,五月底到现在六月,刚刚出笋。这么快了,它一个月可以长得这么高了,有几米高。”

探索新时代竹文化(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2)

老董今年70岁,是紫荆村土生土长的竹农。作为中国苦竹之乡,村里有苦竹林6000亩,苦竹细长竿直,在老董眼里,还有着不一样的形态。

杭州余杭紫荆村村民 老董:“这个基本上是F调,这根就是G调,最小的,小孩吹吹的,这根是F调,我砍一下。”

探索新时代竹文化(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3)

老董说的话,乍一听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他介绍,苦竹是制作竹笛最好的原料,不同形态的苦竹,能制成不同音色的竹笛。紫荆村所在的余杭中泰街道,是远近闻名的竹笛生产销售基地,全世界85%的竹笛都产自中泰

探索新时代竹文化(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4)

杭州余杭紫荆村村民 老董:“我们做笛子基本上是五个品种,另外加出来的不一定,一般是G调、F调、E调、D调、C调,不同的调子,吹出来(音色)都不同。我们原来上海民族乐器厂有个叫周林生,他是个老师,到我们这里都来教过的。”

探索新时代竹文化(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5)

老董回忆过往,三四十年前,紫荆村虽然有漫山遍野的苦竹,但村民们守着宝山不识宝,一支苦竹以几毛几分钱的价格卖到外地的民族乐器厂。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上海民族乐器厂的工程师周林生来村里,带动大家学习竹笛制作技艺

探索新时代竹文化(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6)

老董算是最早一批做竹笛的村民,在他眼里,一根根长在土里的苦竹,已经是定好调子的竹笛了。什么样的苦竹能做竹笛,看长度和粗细,老董虎口一掐,心里就有数了

探索新时代竹文化(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7)

杭州余杭紫荆村村民 老董:“基本上在45厘米以上,到50厘米,像这根竹子,刚刚是(直径)2.3厘米左右,基本上是E调配置。第三节到第四节,可以用的,它这个里面的材质要好一点,像这根竹子,基本上(长了)3年到4年。”

探索新时代竹文化(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8)

在这片竹林,老董有将近10亩地,他说现在的紫荆村,几乎家家户户做笛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苦竹每年五六月出笋,长个三五年,就成了好原料,卖给制笛厂,身价可比当年翻了好几番

杭州余杭紫荆村村民 老董:“我到冬天,厂里就开始收竹子了,那我一个星期可以做完,基本上一亩土地有1000块左右。”

探索新时代竹文化(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9)

竹农的收入翻了倍,离不开紫荆村竹笛的产业化发展,仅仅围绕种竹子这个环节,村里和高校进行产学研协作,开启了苦竹栽培试验、笛用竹定向培植技术等研究,创建了全国唯一一个“苦竹种质资源库”,目前入库20多个品种。村里从原料这步起,就稳扎稳打地走,现在正朝着竹笛村的未来好图景,大步迈进。

探索新时代竹文化(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10)

杭州余杭紫荆村党委书记 鲍明远:“我们现在是通过竹笛第一村的打造,根据乡村振兴的一些要求,我们是产业兴旺,现在把环境先提升起来,之后我们在产业导入这块,准备把紫荆书院、民宿、农家乐,这些全部引进来,包括我们现在在做的露营基地,也是吸引人进来,人进来了之后,我们的竹笛宣传更加好了。”

探索新时代竹文化(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1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