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谁说的(拒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谁说的(拒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文字:万桐欣图片:网络
"精致的利己主义"的说法来自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的一段话:"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精致利己主义者是指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就是精致 利己主义者。精致的意思与粗糙相对,指的是对生活有着自己的追求,不是一味的追求物质价值,有自己的生活品味的一群人。而“利己主义”,心理学研究认为,其和“利他”一样,都是人的天性。在提倡个体权利的今天,称某人为“利己主义者”并不可怕。利己作为一种基本的人性倾向,主张个人利益、维护个人权益,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精致利己主义者",则是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一切以物质、名声、权利为目标,本质并非出于共情,也缺乏怜悯之心。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这是北大校长、学界泰斗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理念。一个完整强健的人格的养成,并不仅仅源于知识的灌输,更在于感情的陶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却正是缺乏了对于共情能力、个人心灵之得的关怀与陶养。这种陶养在于美育,塑造全面完整的人,也正是美育的宗旨。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基,人的素质的培养并非仅是知识所能塑造,人格的魅力的养成,才能使教育真正地焕发光与热。众所周知,我们现在的教育虽然培养了许多成绩优异的学生,但也出现了一些素质低下的学生。一切向分数看,而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美育、体育等培养的现象依旧十分常见。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也更是加剧了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风气。而要想改变这一主义,定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在孩子小的时候,老师和家长可以丰富道德教育的手段,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多强调合作的价值与意义,而非“惟成绩至上”。当孩子认识到内心的充盈而非外界的评价才能真正使其快乐与骄傲时,“精致利己”也许便真正开始消弭了。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有良好的个人。北大教授孔庆东曾说过:“从历史上看,学生总是时代的号角,他们总是冲锋陷阵在时代的最前线。学生的行动往往是鲁莽的,幼稚的,需要加以引导和指正。但没有这些鲁莽和幼稚,也就没有随后的稳重与成熟,也就没有进步和超越。”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我国承前启后的一代,我们在努力完成学业拓宽知识视野的同时,定不能忽视对于自身心灵与人格之完善的陶养。立德修身是新时代君子人格的基石,社会担当则是新时代君子人格的使命。在实践中锤炼品格与担当,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才能让我们摆脱一己之私的局限,在拓宽生命的宽度、广度与深度中获得更丰富的人生。
文字:万桐欣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