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科举趣事(鲲鹏即龙凤考略)
左宗棠科举趣事(鲲鹏即龙凤考略)为什么龍鳳能吞没鲲鹏呢?因为鲲鹏就是龍鳳。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只有一个:鲲鹏被龙凤吞没、淹没、遮盖了。《谐》是齐国志怪书,详情庄子则语焉不详,但肯定比庄子早。列御寇是郑国思想家,早庄子50多年,在中国神学、哲学、科学之思想史上,都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庄子名气太大,后人浮躁,许多书籍说到鲲鹏,竟然异口同声把著作权说成庄子。这是误会。鲲鹏,只在《列子》、《庄子》中见到,随庄子而广为人知。可是,其它原典未见,后世也没有继续顺着庄子把鲲鹏发扬光大。所以,鲲鹏就被冻结在《庄子》、《列子》中,没有形成“鲲鹏文化”。
作者:杨权良
鲲鹏,最早提出者是郑国思想家列御寇。《列子·汤问》:“终北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
《庄子》基本上“抄袭”了这一说法,借以表达他心中“得道成仙”者的逍遥境界。
庄子还提到齐国的志怪书《谐》也说到鹏,但未提到鲲。
《谐》是齐国志怪书,详情庄子则语焉不详,但肯定比庄子早。列御寇是郑国思想家,早庄子50多年,在中国神学、哲学、科学之思想史上,都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由于庄子名气太大,后人浮躁,许多书籍说到鲲鹏,竟然异口同声把著作权说成庄子。这是误会。
鲲鹏,只在《列子》、《庄子》中见到,随庄子而广为人知。可是,其它原典未见,后世也没有继续顺着庄子把鲲鹏发扬光大。所以,鲲鹏就被冻结在《庄子》、《列子》中,没有形成“鲲鹏文化”。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只有一个:鲲鹏被龙凤吞没、淹没、遮盖了。
为什么龍鳳能吞没鲲鹏呢?因为鲲鹏就是龍鳳。
由于方言因素,一物而异名,异名源于异读。如此而已罢了。
鲲从鱼昆,昆者,大也。从字源到语源,都说明昆的原型是大鱼。按照顾颉刚先生之论,在大鱼身上像堆雪人一样,把所有水族动物、乃至部分陆生动物、空中飞鸟的各自一部分层累而成。何新先生认为,龙的原型是条大鳄鱼。这说明鲲与龙同源于鳄鱼。鳄鱼在中原地区,一是稀少,二是凶恶,三是神圣。所以,会成为一些部落或联盟的图腾。
气候原因,鳄鱼不可能在“终北之北”产生,只能在河南南部洛水、汝水、信水至汉水一带才有,就是扬子鳄嘛。
终北之北就是“北冥”,冥即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道,具象为水。道生万物,就是水生万物。所以,才有鲲变成鹏之说,也就是说,游在水里是鲲,飞到天上就是鹏,是一物而异名。
龍的形成过程完全就是这样。
鲲鹏互化完全符合中国阴阳理论。阴与阳互根互化。时与境迁,以变应变。龙凤呈祥,就是这样。鲲就是龙,龙就是鲲。齐豫之地读作long,写作龙; 荆楚之地读作kun,写作鲲。鲲鹏关系,就是龙凤关系。
鳳,从凡鸟,就是把所有的鸟特点,用何新先生之论,在当时关中一带已经十分罕见的鸵鸟身上,层累地像雪人一样堆积搭接而成。甲骨文上的凤字,就是一只大鸟。何新先生的话,也不无道理。之所以选择鸵鸟,一是特大;二是珍稀;三是能跑能飞。所以,鸵鸟也是某些部落或其联盟的图腾。
在金文中的鳳字,是“天鳥”二字合体。就是自天而降的鸟。“天”字演化成“鳳字外框”,成为部首,代表天空;部首内不是一只鸟,而是群鸟(凡鸟)。
龙字鳳字之形成,反映出中华民族形成初期,以一个部落为中心,吸引周边部落加入。各自把自己部落的图腾加入,层累而成龙凤。美国国旗不就是这么形成的嘛。开始十三州是基本盘,以后每进来一个州,就添一颗星。
鹏呢?完全就是鳳字。从朋鸟。朋,类也,群也,同门也。所以,《说文解字》未收鹏字,但是,在解释“鳳”字时,冒出“鹏”字。并且说:“古文鳳。”
其它辞书,也都一致这么认为:鹏即鳳,鳳即鹏。其韵母都是“eng”,声母分别是“f”、“P”,其实是一个,古音之不同,完全是方言之差异。
综上所述,鲲鹏就是龍鳳,龍鳳就是鲲鹏。
龍凰是中原叫法;鲲鹏是荆楚叫法。由于中原文化是中华主流文化,是基本盘,所以,龍鳳大兴而鲲鹏式微,慢慢被边缘化了。
鲲鹏就是龙凤,龙凤就是鲲鹏,这就是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