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学说精髓(孔孟之道你知道不知道)
孔孟学说精髓(孔孟之道你知道不知道)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孔子《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 其实现在看来每一家都具备自己的政治思想的流派。我们可以仔细来分别一下,各家的区别情况。
孔孟之道你知道不知道——中国人骨子的儒家情怀是怎么样的可能孔子和孟子自己都没有想到,中国几千年来,曾经出现过百家争鸣的时代,最后都被他们两个老人家的思想给统一,虽然不能算彻底,但是又不能不说是主要的代表。
但是我们必须正视一件事情,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那个时候诸子百家只是一个统称,其实何止千家以上,各有各的派别,各有各有章法,或就地讲学,或周游列国游说,我曾经一度猜想,正是因为数千年的奴隶社会的面临土崩瓦解的前奏,天下大乱之时候,才有可能让各种不同的声音找到出气口,个人与社会思想意识的交融与裂变,从来没有过的井喷态势。
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
其实现在看来每一家都具备自己的政治思想的流派。
我们可以仔细来分别一下,各家的区别情况。
孔子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慎到、杨朱。作品——《道德经》、《庄子》、《黄帝四经》等。道家以“道”为核心理念而得名,最早见于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当初也叫道德家。
墨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商鞅
法家: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名家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阴阳家: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杂家 :代表人物——吕不韦 。因为黄老道家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所以呈现出了一种杂的特点,所以在历史上经常被人当成杂家,但事实上,黄老道家对诸子百家思想,无一不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的。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
农家: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
小说家: 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小说家者之起源,当盖出于稗官,即出于以说故事为生者。其意多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传载舆人之诵,诗美询于刍荛。
兵家:兵家重点在于指导战争,在不得不运用武力达到目的时,怎么样去使用武力。创始人是孙武,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穣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
医家:代表人物——扁鹊 。中国医学理论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到公元三世纪中叶,共经历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到封建制度确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动荡的时期。
还有没有说到那些其他家数,其实在当时估计也就是如现在的喷子类型或者昙花一现。
我常常在想,到底应该不应该感谢董仲舒,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推明孔氏 抑黜百家"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董仲舒
这一确定,地位至今不可撼动。即便到了现代,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实在不是几个人就能把它剥离的,而且还有越演越烈之势。
那么孔孟之道到底是什么呢?
在旧三字经里有云: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孔子的善言敦厚仁和,孟子稍微激进也是在道德和仁义的层面。孔孟之道大的来讲是整体的儒家学说,从通俗来讲的就是,仁义礼智信,人生无常去适应自然规律。孔子制定了:仁义礼的标准,孟子加强了:仁义礼并且添加了智,最后统一的董仲舒则定为:仁义礼智信。
五常的标准,基本可以定为孔孟之道的根基,也是所有国人处世为人之道。
仁者:古典朴素的人道主义思想,仁就是天理道德良心,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你看这个仁基本上含着了早起的民主人权的意味;
义者:义者,宜也,选择合适的地方做合适的事情,因地制宜,因人而宜,该做的事情就去做,不该做的事情不能越级和超越法则去干,所以古人说:君子求财,取之有道。这个道理就是必须名正言顺,很多人简单认为只是义气,那么不过是匹夫之勇,热血莽撞之辈了。所以才有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所以人有了羞恶之心,才懂得刚义之气,这才是儒家的义也;
礼者:上古之初,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是有母无父,长幼无序,这就是没有伦理观造成的,而儒家的礼正是周公订了周礼以后,人开始有了伦理观念,知道了尊卑,长幼,进退和礼数。乃有了家国观念,得体之说,处事这才有规矩,不乱淫欲,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这就是天道人伦,儒家的礼也;
智者:智慧不是你学了多少知识,而是你真的懂了多少,即儒家讲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做人就要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所以这才是儒家推崇的智也;
信者:最后这个信是什么呢?信是人说的话,人不能胡说八道,说话不算数,凡是成文,就有信用在里面,代表一个人的思想和言论,得负责,若是随便说,言而无信,则这个人起码在社会上无法立足不说,周遭的人也会摈弃,所以儒家的信就是言出必行,有凭有据。
所以,我们现在看来孔孟之道,其实并不是那么复杂,但是做到这五点却相当不易,最简单的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后辈儒家学派,或因为历史原因,或因为个人见解,不断拆解重组,赘述繁琐,我觉得把孔孟之道的精髓五常给弄懂,那非常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