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
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也正是如此,麦田里有很多的小孩,主人公霍尔顿才想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站在悬崖边,保护每个在麦田里自由奔跑的孩子,以防他们跌落悬崖。我们都活在彼此的文字里在麦田里做游戏 请微笑 请对视 态度都浮在生活的措辞里
书名来源于十八世纪苏格兰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的小诗《你要是在麦田里遇到了我》:
……
我要是在麦田里遇到了你
我们要是看到很多孩子
在麦田里做游戏
请微笑 请对视
态度都浮在生活的措辞里
我们都活在彼此的文字里
也正是如此,麦田里有很多的小孩,主人公霍尔顿才想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站在悬崖边,保护每个在麦田里自由奔跑的孩子,以防他们跌落悬崖。
悬崖即指成年人的世界——二十世纪的美国。
《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于1951年,一经问世,俘获了无数年轻人的心,也被当时的教育奉为"必读教材",而那段时期也被称为"塞林格时期"。
《纽约时报》的书评曾写道:在美国,阅读《麦》就像毕业要获得导师的首肯一样重要。
并且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在《麦》获得成功后的"隐遁",也为《麦》增添了很多神秘色彩——塞林格的隐居正是主人公霍尔顿想要做的事,但霍尔顿却因现实而未能做成,或者说是成年后的霍尔顿最终也未能与这个世界"和解",他仍然选择"隐居"。
全书的时间跨度很短,通过自述的形式,描写了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因成绩不佳而被学校开除后的两夜一天的所见所思所想。一个虚伪自私做作的社会,通过霍尔顿的眼睛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即二战后的美国。
一.心灵跟不上资本,内在撑不起外表图为作者塞林格
1945年,二战结束,美国作为战胜国,不仅解决了经济大萧条的困境,并且还因战争的胜利,逐步成长为世界经济强国,但这一切的发展和再生产,都是建立在一种还未走出战争阴霾的社会氛围里,在精神跟不上资本脚步的状态下,一种"暴发户"式的心理逐渐产生,人们越是享受物质带来的生理上的快感,就越是能感受到内心的空虚和迷茫,而随着二战后美国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这种割裂感和距离感就越来越明显。
因此美国有的当代史家把美国的五十年代称为"静寂的五十年代"或"怯懦的五十年代"。
而参加过二战的塞林格是亲眼目睹了这一系列的变化,在感受之深的同时,他的《麦》可谓是为那个时代敲响了一次警钟,对当时仍不自知的社会起到了不同凡响的"提点"。
但对于当时沉醉在物质享受里的绝大多数人来说,这点"提点"仅仅是海面上的一点若隐若现的波纹,反而是对当时的青年人来说,《麦》成为了他们精神世界里的慰藉。
又因为《麦》里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青年人,所以他们特别能感同身受。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小孩的世界里只有精神,而成人的世界,除了精神还有现实,或者说,大部分都是生存的现实,所以说没有经历过现实打磨和物质诱惑的小孩,他们的眼睛是丈量心灵和物化最直观的东西,也正是如此,才会有矛盾、纠结和迷茫。
二.心口不一的表像不是虚伪,而是与世界的较量和和解霍尔顿讨厌大人们的虚伪,但他还是在尽量伪装成大人的样子;
他看不惯舍友无爱的性行为,但他还是叫了一位小姐,尽管他发现自己做不到;
他为女友萨丽的做作和假装热情感到难为情,但他还是问她,愿不愿意跟他去一个没有人认识他们的地方生活;
他不喜欢一个老同学,但他还是给这位同学打了电话,并邀请他与自己喝酒畅谈;
他讨厌人们的虚伪,但他却经常说谎……
这所有的内心纠结和矛盾,其实是霍尔顿试图与这个世界和解的表现,他一边憎恶,一边试图接受,甚至想要通过聊天的方式,让人们了解他,也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去"点醒"别人。
他总是不停地打电话约别人出来,跟他聊天,更加说明了他内心的孤独和不被理解的落寞,但每次的聊天又因为他心里的"瞧不起"而不欢而散。
这就像一场拉锯战,外界和霍尔顿内心世界的拔河比赛。霍尔顿一次次的"和解",又一次次的失败,终归是改变不了世界的他也无法被这个世界改变。
最终,在多次与当时世界的角逐后,他选择逃避,去西部谋生,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
而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妹妹菲芘出现了,作为他在现实里的守望者的身份,阻止了他。
三. 成熟的标志是我愿意为了爱而谦恭的活下去菲芘可以说是小说里最可爱的人,她并不了解霍尔顿的想法和霍尔顿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什么意思,她仅仅是爱着自己的哥哥,便要和哥哥一起走,也正是菲芘的单纯和善良,将霍尔顿留了下来。
在霍尔顿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他的历史老师和他曾经的一位语文老师都找他谈了话,其中语文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的活下去。
而霍尔顿决定去西部,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就是他轰轰烈烈地死去的一种体现,而他因为菲芘留下来,则是他为了某个理由谦恭的活下去的证明,这便是成熟的标志。
与其说是不得已的成熟和妥协,不如说是在霍尔顿渴望守护麦田里的孩子的同时,妹妹菲芘同样也在枯燥的现实里守护着他。
妹妹菲芘的义无反顾和女友萨丽的现实追问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反衬出了一份童真的坦诚和烂漫,这也正是霍尔顿想要守护的东西。
四.霍尔顿的"反社会行为"真的只是青春期这么简单吗?霍尔顿:十六岁、中产阶级家庭(富裕)、不爱上学、喜欢跟人反着来。
乍一看,完全满足青春期少年的特征,如此说来,整部的意识流自述就可以理解为是一个青春期孩子的絮叨,对世界的一切都持有忧伤的怀疑,渴望寻求真理。
但冠以"青春期"头衔来诠释《麦》的意义,仿佛是对一个超出常规无法理解的事物冠以"一时情绪"一样,使其所有的价值都被忽略,再不济,作者写作的出发点,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讲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征,毕竟他不是医生。
也有人研究霍尔顿是否患有精神疾病,仿佛这个世界真的有这么一个人一样。
有人说,霍尔顿只不过是一个不愿长大,也不愿其他小孩长大的"小大人"而已,如果是这样,那麦田里的小孩难道永远都停留在当时的年龄,身体和心灵都不会改变吗?并不是,霍尔顿或是作者塞林格只是希望孩子们能健康的成长,而不是虚伪式般的成熟。
在《世界通史》里,是这样描述罗马帝国的:
整个罗马帝国的境内都充斥着我们所认为的富人文化。这个时代还有比以前更加丰富的书籍,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藏书而感到自豪。但明明有着大好前景的罗马,却没有发展出任何的科学成果和有价值的文化,这并不是说罗马人天生就没有才能,而是社会的现状和经济水平决定了他们的才能无法发展。
这便是塞林格对美国当时社会的担忧,并不是人们摒弃精神文化生活,而是经济的疯狂发展和资本的"一意孤行"发展到最极端的样子,便是这般。
但问题来了,生活在社会中的我们,即是一个社会人,当这个社会中的市场运作和资本庞大的"触手"影响了精神文化的发展,一直身处其中的我们能否察觉,是否需要像霍尔顿这样的人出来"点醒"我们,而后,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这便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留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原创不易,侵权必究。欢迎关注小月,与你分享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