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有哪些著名景点(曹县楼庄镇的千年古村)
曹县有哪些著名景点(曹县楼庄镇的千年古村)1959年曹县地图,琉璃阁淹没在太行堤水库中1958年曹县地图,琉璃阁位置琉璃阁清道光间(1821—1850年),谢氏十七世祖讳琚,从本县桃源大谢寨迁此。后有李、王、高姓相继迁入,村名依旧。1943年12月31日 鲁西南军分区十八团2个连在琉璃阁大堤伏击日军1个小分队和200余人的伪军 经激战至傍晚时将敌全歼。甲午科举人,敕授文林郎,拣选知县,曹南诗社创始人之一谢焜出生于琉璃阁村。这里是指老琉璃阁村。
琉璃阁
2018年12月《曹县标准地名图集》琉璃阁位置
新村位于曹县城西25.6公里,楼庄镇政府北3公里。村东西500米,南北300米,聚落呈一字型,整体规则。有房屋160幢。全村有150户,700人,男性400人,女性300人,均系汉族。有谢、李、高、王、刘、张、回姓等。总面积0.7平方千米。主要经济来源于农业,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等。该村共有两部分,老村和新村。老村在北,新村在南,相距有1.5公里左右。
唐贞观间(公元627—649年),项氏于此建村,因建黄砖琉璃瓦楼阁1座,遂名琉璃阁,后毁于战火。
琉璃阁
清道光间(1821—1850年),谢氏十七世祖讳琚,从本县桃源大谢寨迁此。后有李、王、高姓相继迁入,村名依旧。1943年12月31日 鲁西南军分区十八团2个连在琉璃阁大堤伏击日军1个小分队和200余人的伪军 经激战至傍晚时将敌全歼。
甲午科举人,敕授文林郎,拣选知县,曹南诗社创始人之一谢焜出生于琉璃阁村。这里是指老琉璃阁村。
1958年曹县地图,琉璃阁位置
1959年曹县地图,琉璃阁淹没在太行堤水库中
1959年曹县地图
村委会
琉璃阁新村
谢焜像来自大喜美篇
谢焜 字耀庵 号潜夫(1859——1924.9.29) 谢氏刚忠公十九代孙(南长门) 曹县楼庄镇琉璃阁人 甲午举人 拣选知县 敕授文林郎 清未民初知名学者、诗人 曹南诗社创始人之ー。其居室曰“初潜室” 是清未翰林院编修徐继孺所书。焜公薨后 葬于板城里(今老谢集)以东 黄水口南。
谢焜出身官宦世家。他深受先人影响,生性笃谨,稍长好学,能文,喜读先儒语录。十八岁补博士弟子员,累试优等,为县学廪生,1894年中举、其后屡试不第 拣选知县 亦未出仕。时值甲午战后,国是日非 他无意仕途 遂隐居乡里 以教书、治学、着述为事。
1895年 谢焜与曹南名士徐继孺、李经野、姚舒密、陈继渔结为文友 往来甚密。1911年 徐继孺继、李经野发起成立曹南诗社,谢焜应邀参加。他以“昔高达夫五十学诗 卒以成名家”来激励自己,勤奋笔耕。十几年间 创作诗歌一二百首。他借用陶渊明无弦琴的典故,为诗集命名为《陶琴草》。谢焜所学宗于周程理学 而对《易》学的研究造诣更深,他耗近二十年的心血著成著有《读易指掌》、《周易快读》(惜已失传)、《诗经正韵文集》四卷(见得精深)、《陶琴草》两卷 另有日记两卷。
谢焜为《曹南文献录》的校订、刊行于世,耗费了许多心血。
谢焜的诗选《村居八咏》 被族人录入族 谱
谢焜记载楼庄镇四合村北龙王井和塔儿湾大丰寺和大乘塔
曹邑大儒李经野题
清敕授文林郎揀选知县谢公墓志铭:
赐同进士出身三品衔前广东廉州知府在任候补道 世愚弟:李经野撰
塔儿湾
曹邑大喜公诗曰:“湾湾黄水塔儿东,河畔钟颂梵王宫。焜公应景有名句,如今只闻传说中。”谢公是根据前辈谢焜公留下的诗篇《村居八咏》中的《佛寺晚钟》触境而作。
《佛寺晚钟》,在村东六里指的是琉璃阁村东塔儿湾,二者相距六里
《佛寺晚钟》描写的就是塔儿湾大丰寺和大乘塔的景色:
梵王宫里一声钟,入耳惊心暮景中。
谁向如来行处去,湾湾空意塔儿东。
据此可知,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塔儿湾的大丰寺和大乘塔还存在。那么,大大丰寺和大乘塔何时消失的?塔儿湾又有哪些故事和传说呢?我多次调研知情者,终于找到了答案。
楼庄镇地图
在南马庄村南过桥后即到了塔儿湾,远处的发射塔位置就是大丰寺和大乘塔遗址。
通向幸福村的路,曾是老塔湾位置的一部分
塔儿湾:就是现在的老塔湾。1958年修太行堤水库时,整个村庄南迁(只有一户吕姓单干户未迁,土改时分的12亩地仍在),1978年返迁旧址时,部分村民返迁至原来的旧址,于是便称原来的村名为老塔湾,也叫北塔湾,没有返迁的一部分称为南塔湾。北塔湾村碑记载,明洪武间(1368-1398年) 吕氏五世祖讳英 自米楼后称吕家楼(今韩集镇吕家)迁此。1958年修水库南迁 1978年返迁旧址 遂改称今名。清康熙一乾隆年间 著名气功师吕成龙出生于此。目前全村51户,176人,男性68人、女性108人,均系汉族,有李、吕、赵、马等姓,以农为主。
村碑,今年夏天突然爆裂,现不知去向
老塔湾村貌
唐朝时 该村名芝麻口 相传曾建金身佛殿1座 殿东置高塔导航 故又名塔儿湾。因成集叫塔儿湾集。据魏湾镇单楼村旧址东的万历四十一年立的赵乐村碑记载,明洪武二年赵氏始祖在塔儿湾集东立村。
此碑记载明朝前塔儿湾就存在
据县志记载,大乘塔在曹县西五十余里的大丰寺中,濒临黄河,所在的地方是明代时期的曹州重镇塔儿湾。据大乘塔上的石刻记载,大乘塔建于唐贞观年间,为唐尉迟恭奉敕监修。大丰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627年—649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因为濒临黄河,每次黄河决口,大丰寺都会被河水冲毁,因此在历史上多次重修,县志中记载的就有北宋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和明代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重修的记录,此后未再重修。因为处于黄河之滨,大乘塔成为黄河航道上的重要引航标志。《明实录》载,明洪武二年大将徐达北征时过塔儿湾渡口。明弘治六年(1493年)后,大丰寺位于黄河北堤之北。尉迟敬德帮助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夺得皇位后,被封为右武侯大将军、吴国公,还负责监修过洛阳的老君山,后来被拜为上柱国、鄂国公。贞观十七年(643年),尉迟敬德被授开府仪同三司,致仕还家。据传尉迟敬德有一位夫人名叫黑夫人,也叫黑玫瑰,本是曹州宋义王孟海公的二夫人,人美武艺也高,与尉迟敬德交战时被尉迟敬德俘获而成为尉迟敬德夫人(《七侠五义》有记载)。黑夫人是曹州济阴人,老家在现在的菏泽市牡丹区、定陶区和曹县交界处一带,距离曹县塔儿湾不太远。所以,完全有可能是尉迟敬德因为黑夫人的原因才奉敕监修的大乘塔。
康熙五十五《兖州府曹县志》记载塔儿湾集位置
《曹县志》记载塔儿湾
《曹县志》记载塔儿湾由来和大丰寺
《曹县志》记载大乘塔
康熙五十五年《兖州府曹县志》记载塔儿湾大丰寺和大乘塔
据老塔湾老支书(目前90多岁,患脑梗)儿子介绍,老父亲说大丰寺内石碑记载,大丰寺是贞观初年建,也就是公元627年建。唐末黄巢和王仙芝在大丰寺密谋在此举义,黄巢起义开始就发生在塔儿湾。黄巢的家就是附近黄庄村的,因黄巢起义,黄庄村黄姓或被杀或改姓或远走他乡,如今黄庄没有黄姓。史料记载,黄巢是冤句人,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所载:冤句 故城在今曹县西北白茅堤北。曹县城北关原有黄巢出生地古碑一统 破四旧时被毁。离塔儿湾不远。同样,离此不远的常乐集镇“三丘店”也与黄巢有关:传唐朝末年 黄巢为祭奠三位于此战死的将士 命在三丘(坟墓)旁建祠 亲题匾额“三丘殿”。后有郭氏居此并开设客店 渐成村落 遂得村名三丘殿 谐音为三丘店。
大乘塔大约毁于1937年的大地震。山东省地质局编的《山东省地震史》载,1937年菏泽发生7级大地震,“6月25日(即公历8月1日)黎明,地球大震,翌日暴雨翻盆,七日不绝。”这次大地震使大乘塔彻底倒塌。
大丰寺占地约2500平方米,有大殿5间,长33米。东西厢殿各6间,大门3间。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后这里是学校。据寺碑记载,从唐朝开始,便有一洛姓在此守寺,收取香火钱。但洛姓一直是单传,男性寿命一般四五十来岁。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村里就对此户开绿灯,生育不计划。村民讲去世的老支书曾说,开除党籍也不能让洛姓绝种。如今上一代有两个儿子,这一代有三个儿子。问及祖籍是哪里,只说传说来自洛阳,是皇帝赐的守寺人,但不知道到哪里寻祖。
。
南塔湾村洛姓占国
1958年修建太行堤水库,大丰寺被拆,砖被拉到南塔湾建了学校。寺内石碑被用于建设楼庄镇安乐村杨水站或用做烧石灰。寺内残存的立柱石墩00年代后被吕金智老师拉到南塔湾现幼儿园内保存。村内建佛爷庙时用了两个。据曹县“红色”作家刘海江介绍,大丰寺的两个石柱被楼庄大队一队拉走建了牲口棚,之后,出现了生啥牲口都死的蹊跷之事,于是社员将一个石柱砸了,另一个埋在原楼庄镇政府东边向北路的沟里。
石墩,风化严重,有字迹
需拓片辨别字迹内容
南塔湾幼儿园西南侧的佛爷庙,墩石来自大丰寺
墩石上有“施主”字迹
大丰寺遗址成了合作社的驻地。遗址上也建了庙宇。
大丰寺附近也有古井几口,还有口琉璃井,曾有“三山夹一井”景观,建太行堤水库和后来耕种被损毁殆尽。
唯一单干户
抗日战争时期此村冀鲁豫边区五分区的一部分,战争喜剧电影《另类民兵葛二蛋》,“葛二蛋”的故事发生在曹县塔湾村。
抗战时期附近考城县李馆村群众以本村为中心,深挖地道。他们所挖的地道往南通向任庄等5个自然村,往北与山东曹县10余个村庄相连,构成了一道连接豫鲁两省、绵延25千米的、坚固的“地下长城”。1942年2月20日 驻河南省民权县的日伪军 到曹县西塔湾一带抢粮 被当地民兵毙伤16人。1947年 国民党八十三师残部逃经塔湾村 4名士兵在破庙外休息 塔湾民兵将其活捉 缴获步枪4支。4月 考城国民党守军张盛泰部100余人去塔湾以北村庄抢粮 行至塔湾街里遭到沙敏芝民兵队袭击 死6人 其余逃窜。解放战争期间,村民在党的领导下,多次参与扒陇海铁路,支前等,为新中国成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抗战时期李馆地道示意图,太行堤水库修建基本上损失殆尽
如今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革命老区塔儿湾走向幸福之路。
南塔湾
位于曹县西南部,楼庄镇内,距楼庄镇人民政府东0.5公里,东部、南部与河南民权县北关镇接壤,西接南黄口、吕寨村,北至北塔村。办公地点设在村中心,下设调委会、治保会、妇女、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组织。管辖塔村1个自然村。有房屋905栋。全村有890户3830人。男性1981人,女性1849人,均系汉族。有吕、刘、马、王、祁、朱、赵、尹等姓。耕地面积4000亩,承包种植山药5000多亩。村落占地约300亩。2015年人均收入约10015元,主要经济来源于农业,村有机井38个。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山药、辣椒等,盛产山药。主要产业有蛋鸡养殖厂、生猪养殖厂等。公用设施:1000平米乡村文化广场一处,建设器材10套。村西直通楼庄大街,交通方便。给水、排水、电力、通信、广电,水泥路面硬化达到98%。
科普知识
“老蔫儿”是如何打败“老苶”的呢?
(引自张文平先生《苶:这字两千年前就有了,今天人们还常挂在嘴边,可没多少人认识》)
苶,普通话读作nié(音同“捏”)
的确,这个字既古老又生僻,两千多年前的古籍文献中就有它,可是到了今天,在现代汉语中,“苶”却不再使用了,被“蔫”字取而代之。
苶,未见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唐本《唐韵》:“奴结切”;宋本《广韵》:“奴协切、如列切”;元本《韵会》:“疲貌,一曰忘也”;明本《正韵》:“乃结切,音涅”。苶,在这些字书中,所注读音大体相近,接近普通话中的nié音,义为疲倦困乏、精神不振、发呆、丧失知觉的样子。
在过去,“苶”这个字不仅在文言文中极为常见,而且普遍存在于南北各地方言之中,比如:
“孩子有点苶,或许是病了。”形容一个人疲惫、无精打采。
“这个人笨嘴拙舌,又不会来事儿,真是个老苶。”指老实巴交、不知变通、不爱说话的人。
“俺又不傻不苶,这点小事你放心吧。”这里的“苶”又多了一分迟钝、呆傻的意思。
苶,最早见诸文献,始于《庄子·齐物论》:“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唐朝成玄英疏:“苶然,疲顿皃(同貌)也。”
之后,历朝历代的古籍文献中,经常能见到这个字,意思都是疲倦困顿的样子。如:
唐代柳宗元《种术》:“东山幽且阻,疲苶烦经过。”
北宋梅尧臣《和宋中道喜至次用其韵》:“自惟体衰苶,宁堪事艰辛。”
北宋颜之推《颜氏家训》:“素暴悍者,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己,齿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贤容众,苶然沮丧,若不胜衣也。”
清朝王夫之《宋论》:“其士大夫,则口虽竞而心疲,心虽愤而气苶。”
清末严复《原强》:“民力已苶,民智已卑,民德已薄。”
民国时期天忏生《洪宪宫闱艳史演义》:“至疑难问题,则闭目凝思,半晌始克着笔,其状至苶惫。”
《康熙字典》“苶”字条下有这样一段记载:“《唐书·白敏中传》:‘是时居易足病发,宰相李德裕言其衰苶,不任事。’”是说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因为“苶”,把一个升官发财的大好机会给弄丢了。
据《新唐书·白敏中传》记载,会昌二年(842年),唐武宗素闻白居易之名,打算起用他。当时,白居易正患足病,宰相李德裕一直跟白居易政见不合,便给皇帝进言,“言其衰苶,不任事”,意思是说,白居易身体不好,又衰又苶,精神萎靡不振,不堪担负朝廷重任。李德裕还说,白居易的从弟白敏中学问和能力都不低于他,可加以任用。
白居易雕塑
唐武宗听后,当日便任命白敏中为知制诰、翰林学士,后又改任中书舍人。
会昌六年(846年),唐宣宗继位。白敏中以兵部侍郎之职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改任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此后,白敏中又升任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太原郡公。他在五年之内,历经十三次升迁,由小小的员外郎官至宰相。
特别有意思的是,白敏中也曾患过足病,旁人也乘机给皇帝煽风点火,可是,最后的结局却与白居易大相径庭。
咸通元年(860年),白敏中在上朝时,不幸跌倒在台阶上,伤了脚,被人用肩舆抬回家中。
唐武宗像
此后,白敏中好几个月不能上朝履职,便多次上表皇帝,请求辞去相位,但都没有得到当朝皇帝唐懿宗的批准。
后来,右补阙王谱上奏道:“陛下即位不久,正是宰相尽心效力的时候。白敏中已经卧床四个月,难以胜任宰相之职。请陛下同意白敏中辞职,另择宰相。”
谁知唐懿宗大怒,竟将王谱贬为阳翟县令。九月,白敏中升任中书令,成为皇帝最倚重的心腹大臣。
再说一说“蔫”这个字蔫,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蔫,菸也,从艸,焉声。”《广韵》:“蔫,谒言切。”意思是,“蔫”字的读音为“yan”(音同“烟”)。
蔫,普通话读作niān
《广雅▪释诂》:“蔫,菸、痿、葾也。”清朝王念孙《广雅疏证》里判定:“皆一声之转也。”意思是说,蔫、菸、痿、葾这四个字,字义相通,都是“枯萎”的意思。
据此,“蔫”的本义,就是指植物因为失去水分而枯萎。比如我们平常说:“地里的菜被太阳晒蔫了。”
由此,“蔫”引申出来两个意思:一是精神不振;泄气。有成语蔫头耷脑,指没精打采的样子。二是食物经久而变味。宋代《增韵▪仙韵》里有“蔫,食物餲也”的记载;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饭餲者,谓饭久而味变。”餲,读如ài(音同“爱”),就是食物经久而腐臭变味的意思,“蔫”字义与其相同。
植物因水分缺失而发蔫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蔫”字读成“nian”(音同“年”),源自北京土话。“蔫”,在北京人口中是极为常见的一个词:“打蔫”,指植物枯萎,也指人精神萎靡不振;“蔫儿坏”,表面上看上去没什么,心里特别坏的那种人;“蔫有准”,心里有数不说出来;“蔫不唧”,人不爱说话或精神不振;“蔫土匪”,不爱说话而心里有数的人。
最初的时候,“蔫”字在北京一带,也读如“yan”,后来之所以读成“nian”,跟北京城固有的“皇城根儿文化”有关。
从辽代开始,直至元明清,北京成为了历代皇宫的所在地,为后宫服务的阉人也成为了京城的一大文化特色。阉人地位虽卑贱,却经常能权倾朝野,因此跟太监们聊天说话的时候,就得注点意。比如相谈甚欢、意犹未尽之时,却戛然而止,太监往往会问:“下面呢?”千万不要说“下面没了”,而应该说“且听下回分解。”
有专家考证,关于“蔫”字的音变,或许是为了避讳“阉”字的读音而发生了改变。
“蔫”字属于仙韵影母字,拟音为“ian”,“阉”字属于监韵影母字,中古监韵拟音为“iam”,本来这两字并不同音,但是中古到近代,m韵尾并入了n韵尾,使得“蔫”和“阉”变成同音字了。
北京人经常说“蔫”这个字,“蔫了”听起来就像“阉了”,太监听了会误会,甚至惹出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蔫”字就发生了音变,读成“nian”。
“老苶”为什么打不过“老蔫儿”在古代汉语中,“蔫”的主要义项,是指花草枯萎,颜色不新鲜,引申为物不鲜。
如司马光《论张尧佐除宣徽使状》:“盛夏日方中而灌之,瓜不旋踵而菸败。”文中的“菸”,同“蔫”。这句话的大意是,盛夏正午的时候浇灌瓜地,瓜秧很快就会枯萎衰败。熟习农事的人都知道,中午太阳当头照,是不能浇地的。
而“苶”字,本义是指疲倦困乏,显得精神不振,甚至发呆、丧失知觉的样子。仅限于形容人和动物,不可用于形容植物或食物。
如《庄子·齐物论》:“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终身劳苦不息也看不到成功,精神不振地为劳役疲累也不知是为什么,这难道不是很悲哀的吗!文中的“苶”,意思就是指人疲倦、精神不振的样子。
从音理上看,相比蔫之“谒言切”,苶之“如列切”应该是更为古老的读音,也就是说,先有“苶”,后有“蔫”。
在上古文献中,用“苶”表示人之疲惫困顿、精神不振的记载,屡见不鲜,比比皆是。
“蔫”由草枯萎、物不鲜之本义,引申出人精神萎靡、呆滞这个义项,产生的时间比较晚,当是中古以后,“蔫”字发生音变,吸收了“苶”字词义,而新增的一个义项。
那么,为什么“老苶”,会被“老蔫儿”取代了呢?
一方面,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前后历时八百多年,影响巨大,地位崇高。明清之后,北京话作为官方的通用语言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官话”,“官话”也就逐渐成了各方言区之间共同使用的“共同语”。
另一方面,北京方言多儿化音,尤其在说“蔫”的时候,常常在后面加上儿化音,这样,nian的音就变成了niar,非常接近于nie这个音,久而久之,在口语中,“蔫”便取代了“苶”。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苶”字太古老了,又不太常用,人们经常会提笔忘字,想不起来该怎么写,便用同音字“蔫”来代替。
到了近代,以至现代,一场又一场“新文化运动”之后,人们便只知道“蔫”,而“苶”字却被彻底地遗忘了。(张文平)
作者 孙智敏 曹县第三中学高级教师,曹县政协常委,曹县乡土历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