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完成了几部交响曲(贝多芬的最后一部交响曲)
贝多芬完成了几部交响曲(贝多芬的最后一部交响曲)1942年4月19日,富特文格勒指挥柏林乐团在柏林国立歌剧院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那晚正是希特勒的生日前夜。当晚纳粹军人整肃列坐,时任帝国宣传部长的戈培尔等纳粹高层出席了音乐会。当时有一个细节,在演奏结束后,戈培尔上前与富特文格勒握手,在握手后富特文格勒用手绢擦了擦戈培尔握过的那只右手。演出的时候,贝多芬面对乐队与合唱队坐在指挥旁边翻乐谱,也打着拍子,但当时贝多芬耳朵已经彻底聋了,以至于连排山倒海般的如雷掌声也听不到了,还是在场的女高音把他扶了起来,将他的身体转向观众,他才得以用眼睛看到每一位观众都在为他疯狂地喝彩。席勒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狂飙突进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与伟大的歌德可谓双峰并立,他最著名的诗歌作品就是这首《欢乐颂》。在他去世了九年后,贝多芬将《欢乐颂》用于他最后一部交响曲的第四乐章,从而《欢乐颂》一举成名。整首诗当中,席勒所坚持的那些思想的信念与人生的信条,显然也是符合
今年是贝多芬诞辰250周年,咱们今天就来聊一聊贝多芬最伟大的作品——《第九交响曲》。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他的九部交响曲巨作中最令人敬畏,也是体量最为庞大的一部,它不仅是贝多芬交响曲的收官之作,也是贝多芬交响曲中唯一引入人声歌唱的交响曲,这在音乐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
第九交响曲诞生近两百年来,获得了无数最高等级的评价。它集中宣扬了人类亲如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理想,在理性与欢乐中建立上帝在地上的国度。
席勒《欢乐颂》作为第九交响曲“合唱”部分的歌词来源《欢乐颂》是席勒于1785年他26岁时写下的,它原本主要是歌颂兄弟之爱,是席勒向他的几位挚友抒发真诚的友情。他们整天在一起吃喝玩乐,切磋诗艺,探讨人生。
席勒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狂飙突进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与伟大的歌德可谓双峰并立,他最著名的诗歌作品就是这首《欢乐颂》。在他去世了九年后,贝多芬将《欢乐颂》用于他最后一部交响曲的第四乐章,从而《欢乐颂》一举成名。
整首诗当中,席勒所坚持的那些思想的信念与人生的信条,显然也是符合贝多芬一贯主张的,贝多芬似乎就是要用这种天真质朴而不乏冲动的感情来指明人类大同的希望所在。
贝九首演时,乐队规模相对于当时来说是相当庞大的,剧院里更是座无虚席,达官名流云集,贝多芬最忠实的支持者们都是克服一切困难前来赴会。贝多芬的一位男爵老朋友因为行走不便甚至被人用轿子抬来观看演出。
演出的时候,贝多芬面对乐队与合唱队坐在指挥旁边翻乐谱,也打着拍子,但当时贝多芬耳朵已经彻底聋了,以至于连排山倒海般的如雷掌声也听不到了,还是在场的女高音把他扶了起来,将他的身体转向观众,他才得以用眼睛看到每一位观众都在为他疯狂地喝彩。
富特文格勒的“黑色贝九”1942年4月19日,富特文格勒指挥柏林乐团在柏林国立歌剧院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那晚正是希特勒的生日前夜。当晚纳粹军人整肃列坐,时任帝国宣传部长的戈培尔等纳粹高层出席了音乐会。当时有一个细节,在演奏结束后,戈培尔上前与富特文格勒握手,在握手后富特文格勒用手绢擦了擦戈培尔握过的那只右手。
这表明在那段遭受纳粹统治施压的日子里,富特文格勒骨子里是不认同纳粹的。因此在演奏指挥上,富特文格勒采取了极端化的表现手法,强化了重轻音之间的对比,非同寻常的速度,激烈的情绪冲击,末乐章乐队和合唱团几乎失控的表现,似乎要用音乐来与眼前的纳粹进行斗争,人性的光辉此刻立显无疑。
尽管年代久远,音质欠佳,充满杂音。但这次演奏上的极端化处理,让这个版本的录音被乐迷们极为推崇,被誉为“黑色贝九”。
因为曾经担任德国纳粹政府的音乐顾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富特文格勒曾被误作战犯,但好的是1947年他终于被宣判无罪,重新开始演出。1954年11月30日,富特文格勒肺炎发作,病逝于巴登,享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