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野七兵团序列(肖华挺进冀鲁边区)
三野七兵团序列(肖华挺进冀鲁边区)肖华整编中肖华非常注意团结当地干部战士。“挺纵”到边区后,原三十一游击支队改称八路军,但戴的臂章上面多了 “游击”两个字,“八路”两个字压缩小了,群众中就有“大八路”、“小八路”的叫法。六支队的同志听了很不愉快。肖华得知后,决定取消“游击”两个字,改成一样的臂章。肖华部队整编后,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到1938年底,边区部队发展到15000人。各支队均有较大发展,五支队由两个团扩充为3个团,六支队由3个营扩充为3个团。同时,建立了津南、运河、泰山、商河支队和宁津、洛阳两个独立营等地方武装。在六支队里,共产党员虽然不少,但大多数原先是学生和小学教师,革命热情高,但对作战、训练和管理部队缺乏经验。“挺纵”领导就派了一批红军时期的干部到该支队工作,使这个部队进步很快,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发展成为边区三大主力部队之一。
为了进一步统一和加强冀鲁边区党政军的领导,1938年7月,中共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命令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治委员肖华(肖华,江西省兴国县人。1916年出生,曾任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建国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兰州军区第一政委,全国政协副主席,1985年逝世。)率旅部机关及部分干部(共100余人)组成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以下简称“挺纵”)挺进冀鲁边。9月27日,“挺纵”在司令员兼政委肖华、参谋长邓克明、政治部主任符竹庭率领下抵达乐陵城。
1938年率挺纵来冀鲁边区前与八路军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左)合影
肖华抵达冀鲁边区后,重新调整了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由肖华任书记,符竹庭、马国瑞、李启华、杨靖远为委员。军政委员会的调整,进一步加强了边区的领导。
创建抗日根据地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设一支坚强的抗日队伍。“挺纵”到达边区后,根据上级指示,对边区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统一整编为“挺纵”,并将“挺纵”所辖各科改为部。范阳春任组织部长,王辉球任宣传部长(后姜思毅) 匡根山任锄奸部长,董秋浓任敌工部长,李青任民运部长,姚锦福任总务处辰。“挺纵”下辖3个支队。津浦支队为四支队,孙继先任支队长,潘寿才任政委。永兴支队为五支队,曾国华任支队长,李宽和任政委(后为王叙坤),刘贤权任政治部主任。五支队辖五团、六团,龙书金任五团团长,曾庆红任政委;张策平任六团团长,杨俊生任政委。平津支队编为六支队,邢仁甫任支队长,周贯五(周贯五,江西省吉安县人。1902年出生,曾任冀鲁边军区政委,离休前任南京军区副政委,1987年逝世。)任政委,崔岳南任政治部主任(后王辉球),程正杰任参谋长。六支队辖一、二、三营和特务连,后扩编为七、八两个团。李子英任七团团长,崔岳南任政委;杨铮侯任八团团长,陈德任政委。“挺纵”司令部驻乐陵城。
肖华
部队整编后,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到1938年底,边区部队发展到15000人。各支队均有较大发展,五支队由两个团扩充为3个团,六支队由3个营扩充为3个团。同时,建立了津南、运河、泰山、商河支队和宁津、洛阳两个独立营等地方武装。
在六支队里,共产党员虽然不少,但大多数原先是学生和小学教师,革命热情高,但对作战、训练和管理部队缺乏经验。“挺纵”领导就派了一批红军时期的干部到该支队工作,使这个部队进步很快,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发展成为边区三大主力部队之一。
整编中肖华非常注意团结当地干部战士。“挺纵”到边区后,原三十一游击支队改称八路军,但戴的臂章上面多了 “游击”两个字,“八路”两个字压缩小了,群众中就有“大八路”、“小八路”的叫法。六支队的同志听了很不愉快。肖华得知后,决定取消“游击”两个字,改成一样的臂章。
肖华
“挺纵”到边区后,扩军工作做得好。边区人民拥护共产党,热爱自己的子弟兵,踊跃参加八路军,时常是在一次会议后,就有几十、上百的青壮年自愿参军。这样一来使得部队减员及时得到补充,部队不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