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史进性格特征(水浒札记史进的进退场)
水浒传中史进性格特征(水浒札记史进的进退场)史进从出场到暂时退场,只有不到一回的篇幅,但在有限的笔墨中,除了写他的纹身,他那纯粹的少年意气,甚而有些傻气的热血青春模样,也描写得很鲜活。不过,从唐到宋,随着市民生活的兴起和丰富,加上与外族文化的频繁交流,纹身作为一种表达个性的方式也渐渐广为流行起来。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岳飞背上所刺的“精忠报国”了。这也说明了我们的文化一直是这样一个兼容并包的共同体,几千年同时在进行着正统观念和民间观念对立与互补对生的过程。而《水浒》所来源的底本就是评书小说,其主要的受众还是市镇市民和流动人口,而不是知识分子。写纹身如何好看,既符合宋朝的朝代背景,也和受众的喜爱有关。这方面和《三国演义》、《西游记》喜欢写将领和神仙出场时的穿戴模样相似,来达到影像的联想和气象的呈现。在《水浒》中,外号往往体现一个人的特征和精气神。而水浒最先出场的两个重要角色史进和鲁智深,一个外号九纹龙,一个外号花和尚,都和身上的纹身有关
《水浒》开篇写了王进为了躲避高俅的迫害出逃,到史家村投宿和给母亲治病,由此引出了梁山一百单八将第一个出场的人物史进。由王进和史进开场,“王”、“史”、“进”这三个字,一般认为是作者在文字上的有意巧妙安排。“王”和“史”的先后“进”场,先阐明王道荡荡之意,然后是一条条历史线的延伸,而不同于正史讲王侯将相的历史线,水浒一百零八将代表的则是江湖的历史线。
史进一出场,就已经先通过王进的视角写了他的外号“九纹龙”的形象特征:
“只见空地上一个后生,脱膊着,刺着一身青龙,银盘也似一个面皮,约有十八九岁,拿条棒在那里使。”十八九岁,皮肤雪白,光着身子,浑身刺青,在使枪棒。
其后,又通过史太公的介绍,这位地主家的儿子史进从小对经营家业没兴趣,只喜欢习武,母亲为此怄气不过去世了,老父亲只得不断花钱请人教他,还“请高手匠人,与他刺了这身花绣,肩臂胸膛总有九条龙,满县人口顺,都叫他做九纹龙史进。”
在《水浒》中,外号往往体现一个人的特征和精气神。而水浒最先出场的两个重要角色史进和鲁智深,一个外号九纹龙,一个外号花和尚,都和身上的纹身有关。而《水浒》中很多地方都描写赞叹人物纹身的好看,如浪子燕青身上的刺青还得到李师师的赞赏。还有阮小五、杨雄等人都有关于纹身的正面描写。
其实,从古至今中国人的正统主流观念都是比较反对纹身的,早在西周以前就把断发文身视为区分夷狄和华夏族群的民俗特征,所以周文王的两个伯父泰伯、仲雍为了让位给弟弟季历和侄子周文王,就逃到了吴地“文身断发,示不可用”,表示自己成了蛮夷人了,不能继承周的君位。
这是因为纹身的起源和人们通过在身体上刻画图腾而达到与天地通灵的观念有关,而中华文化从上古时期“绝地天通”避免“民神杂糅”开始,很早就开启了人文理性主义的路子了,纹身的习俗在正统的文化中也渐渐消失了。
不过,从唐到宋,随着市民生活的兴起和丰富,加上与外族文化的频繁交流,纹身作为一种表达个性的方式也渐渐广为流行起来。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岳飞背上所刺的“精忠报国”了。这也说明了我们的文化一直是这样一个兼容并包的共同体,几千年同时在进行着正统观念和民间观念对立与互补对生的过程。而《水浒》所来源的底本就是评书小说,其主要的受众还是市镇市民和流动人口,而不是知识分子。写纹身如何好看,既符合宋朝的朝代背景,也和受众的喜爱有关。这方面和《三国演义》、《西游记》喜欢写将领和神仙出场时的穿戴模样相似,来达到影像的联想和气象的呈现。
史进从出场到暂时退场,只有不到一回的篇幅,但在有限的笔墨中,除了写他的纹身,他那纯粹的少年意气,甚而有些傻气的热血青春模样,也描写得很鲜活。
一开始,在听到王进说他枪棒使得好,但是有破绽赢不了真英雄。史进一听这话,立时大怒,说要和王进比试。话说得很直接,没有那种经历过世故的婉转,少年模样跃然纸上。被王进一招制胜后,他也不恼火,而是爬起来搬条凳子让王进坐着,自己纳头便要拜师。前面的大怒和后面的拜服,其实同源,源于史进是个比较纯粹地热爱武学的人。
史进随王进习武半年,王进把十八般武艺都教了,就向史太公和史进辞行。史进当着史太公的面脱口而出,说要奉养王进母子一辈子。一般我们的世故会认为,史进应该先请问下父亲,但史进的这种未谙世事却恰恰显示出其真情流露的可贵。王进执意离开去投军,史进便一路相送了十里路,最后和王进洒泪分别。想来,此时在史进的心目中,王进不仅是位可信赖的长辈和师傅,还是那能理解并且指引他人生这份热爱与梦想的人。
送别王进后,史进又继续每日刻苦修习武艺,可见他对习武是真的热爱。过了半年,史太公过世,他也就成了史家村的当家人了。史进对经营农庄产业没什么兴趣,而是在听猎户李吉说了少华山上朱武等人占山为王打家劫舍后,就把村民组织了起来,以敲梆为号,加强巡防,整顿刀马,防备土匪。这些本事,应该是王进所传授的。
而事实也证明这些组织很有效果,少华山陈达下山要去华阴县城打劫,路过史家村,反而被史进给生擒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史进这武艺和兵法方面都是很有能力的。但是这样一个人最终没有得到报效朝廷的机会,反而落草了。起因是朱武摸准了史进的少年意气,演了一出苦肉计,自缚上门,把自己三人比作刘关张结义,让史进感动于他们的兄弟义气,而放了陈达。
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想见那时二十岁左右又有才能的史进,想的并不是通过体制晋升,反而是在心中有一个江湖侠义的幻想和梦想的,才会因此被世故老成的朱武算到。而当时有武艺有军事才能的人,在北宋这个一方面重文轻武,一方面阶层固化的社会中,往往是无法在体制内得到进身和施展。于是,这帮人构成了一个有忠孝节义内涵的江湖,并形成一种草根的话语权,摸索出了一套通过造反与招安的路子。这就是水浒整篇小说的立意基础。
此后,史进便和朱武、陈达、杨春三人交好,因此给了告密者和华阴县尉捉拿他们的机会。为了救朱武三人,史进还把自己的庄园烧了,趁乱杀出。出来时,史进前一秒还在犯愁烧得急没有带财物出来,后一秒当着朱武三人的面又说自己本来就打算去寻王进,庄院烧了就烧了,自己正好下定决心去寻他。这些都是少年人打肿脸充胖子的表现。
此时朱武等人邀请史进入伙,请他坐头把交椅,偏偏又要说:“只恐寨小,不堪歇马。”这话看似圆滑,也未必是不真诚,但却过于老成世故,我们旁观者不免会觉得虚伪。可史进却是直来直去地回答说:“我是个清白好汉,如何肯把父母遗体来点污了。你劝我落草,再也休提。”这话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没情商了。史进在此处表现了热血少年的直接而纯粹,我可以敬重你们表现出来的江湖义气,但我不愿意落草和你们为伍,我只想着去投奔王进。很显然,此时史进的江湖侠义梦已是转向为追随王进到西北边疆效力,而不是简单地落草为寇。可以说把朱武那藏于老成世故下的虚伪和史进那显于少年幼稚的热血真诚对照得明明白白。
此后,史进怀着江湖侠义梦出走,可在江湖上却是流落飘零的状态。先是来到渭州,碰到了鲁智深,此后《水浒》的情节就以写鲁智深为主了。但在鲁智深救助金翠莲向史进和李忠借银子时,史进在当时落难的情况下,依然毫不犹豫爽快地取出十两银子,并很真诚地表示不要鲁智深还。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史进那落拓少年的豪侠风范。
可惜,此后《水浒》对史进的再出场大多都是数笔带过。先是鲁智深在赤松林再遇史进,史进因为追寻王进不得,落魄之下出来劫道,最后只得到少华山落草,坐了头把交椅。而后又为了营救王义父女,陷入牢狱之灾,又是鲁智深挺身而出去救他。几次出场,都和鲁智深有关,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史进和鲁智深相似,在梁山众人中都是一个更纯粹的人,只是鲁智深气象更大,更成熟些。
我们在读《水浒》时,有时不免会很遗憾作者对史进描写的虎头蛇尾。可仔细一想,其实我们的青春和人生不也是这样吗,在青春热血之时,为一点小事情可以看起来很幼稚很莽撞地轰轰烈烈不顾一切,并感到巨大的人生成就感。而后我们的人生在现实面前渐渐地走入平庸,在我们大部分人以后的人生中,哪怕有更厉害的成果,青春时那种热血之下的成就感却几乎再难以重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