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10大诡异事件(1965年6万人神秘消失)
重庆10大诡异事件(1965年6万人神秘消失)计划确定后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选址。但原本的核武研究基地目标太过明显,因此伟人考虑后,决定将核工程的研究,从地面转移到地下,这就是“816地下核计划”的由来。这项计划的诞生,是因为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后。虽然震撼了世界,但以老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在震惊之余,立即采取了反制措施,限制了中国核武器的发展。更糟糕的是此时中国和苏联已经交恶,边境摩擦不断,面对美国和苏联的双重核威慑,中国的处境可以说是万分危急。在这种情况下伟人明白只有加强自身实力,才能威慑对方确保自身的安全,否则就只能挨打,所以他决定加强对核武的研究。
1965年,周总理接到一通神秘电话后,6万名士兵一夜间消失无踪,就连他们的家人都无法联系到他们。
而直到18年后,这些人才得以与亲人团聚。
这就是神秘的816工程,而周总理接到的秘密来电,正是来自伟人。他在电话中告诉总理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需要商议,总理得知消息后立刻赶往伟人办公室。
经过紧锣密鼓的商议后,在伟人和总理达成一致决定,一项绝密计划悄然诞生。
这项计划的诞生,是因为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后。虽然震撼了世界,但以老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在震惊之余,立即采取了反制措施,限制了中国核武器的发展。
更糟糕的是此时中国和苏联已经交恶,边境摩擦不断,面对美国和苏联的双重核威慑,中国的处境可以说是万分危急。
在这种情况下伟人明白只有加强自身实力,才能威慑对方确保自身的安全,否则就只能挨打,所以他决定加强对核武的研究。
但原本的核武研究基地目标太过明显,因此伟人考虑后,决定将核工程的研究,从地面转移到地下,这就是“816地下核计划”的由来。
计划确定后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选址。
这个地方,首先要有充足的水源,这是因为以当时中国的核技术,采用的是石墨慢化水冷反应堆,必须准备大量的水资源用来冷却,以防堆芯温度过高导致危险事故。
其次,要有高山做屏障,以便将整个核工程隐藏到山体之中。
这样当战争爆发的时候,就能抗住原子弹、氢弹的打击,可以有效保证核反应堆正常工作。
勘测队经过一番苦寻之后,找到了一个完美符合要求的地方:重庆涪陵的白涛镇。
在中央确认后便决定定址白涛后,为了保密这个名字被从地图上抹去,小镇居民也被迁出。
1967年,代号“8342”的工程兵部队,整整6万人,在一声令下后集体奔赴白涛。
作为保障国家安全的重大措施,建厂伊始,816工程必须高度保密,因此不仅所有来这里的人都不能将地点外泄。
而且即使和家里人写信,也只能写一个虚假地址,信件都由专门负责的人员统一收发。
此外,高层还特地调来一个团的部队负责警卫,6万人里凡是想和亲人见面的,都只能回家探亲,不准亲属前来。
对此,所有人在来这里就已有觉悟,所以并不是问题,但当建设工作开始后,工程人员不得不面对两个难题:
首先,第一个是生活上的难题。
刚开始工程人员还都住在小镇的房子里,但随着人员陆续赶到房子不够住了,因此只能在猪圈、牛棚里将就。
最后这些也没有了,他们就自己动手搭建,但为了保密不敢弄出太大的动静,只能简单地搭建一些凉棚,满足避雨和睡觉的要求。
不过这些凉棚,一下雨就漏,再加上深山中天气无常。所以工程人员睡觉时不仅被子要盖上塑料布,床头还要支把伞,不然睡觉时很可能被雨水给浇醒。
足足6万人的部队,要在一个地方工作生活,必须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工作环境。
为了尽快让“816”发挥它保家卫国的作用,工程人员采用了同时施工的方式,爆破、清理、运输、测量同时进行,每一层都有人在施工。
整个施工现场充斥着轰鸣的爆炸声和敲击声,根本就没有安静的时候,对工程人员的听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当时并没有什么先进的施工设备,施工人员只能用炸药、铁锹、榔头等简陋工具进行工作。先将土壤挖开,然后用炸药对山体内部的岩石进行爆破,之后再由人工将碎石运出。
因此整个施工过程中可以说危险时刻都在,在掘进过程中工程兵需要经常往前查看,如果炸药出了问题,很容易伤到他们,事实上确实有不少战士因此受伤,甚至牺牲。
此外挖掘到一定深度后,有时会发生垮塌并掉落巨石,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数万工程人员也没有丝毫怨言,不断地挥舞着手中的工具。
在洞体施工阶段表现最为优异的团队之一,便是“8342”工程兵部队所属的103团。
1971年,他们从大西北秘密赶到白涛,加入了建设“816地下核工程”的队伍。
他们的任务是建设核反应堆洞库,这个洞库高度达到了32.5米,相当于10层楼,宽度也达到了20米,建筑面积达到了1.52万平方米,显然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因此在开始建造前,103团的干部们对图纸进行了精心研究,最终决定先在山上开凿竖井。这样既能够给未来工厂要建造的烟囱打下基础,又可以为洞体作业通风排尘。
竖井开凿完后,将山坡分为高中低三层,然后开挖导洞,在到达预定地面后,展开兵力扩挖洞体。
最后当三层洞体都挖掘好后,就炸掉中间的隔层,将整个洞库连成一体,再浇灌钢筋水泥,为核反应堆洞库建立保护罩。
103团指挥部就设在主洞口,团长和政委亲自坐镇指挥,三个工兵营实行三班制日夜掘进。
因为没有先进的设备,所以即便是进行大跨度的坑道掘进作业,还是只能凭借风钻、铁锹、炸药包等简单设备。
其中风钻班使用的凿岩机重达100多斤,进行施工的工程人员必须戴上防尘罩,并且在工作服外面还要再套上一件防水衣,穿上高筒水靴。
此外,为了防止施工时机器因为过热和岩石摩擦着火,必须时刻用水喷着凿眼处,因此水枪里的水,不可避免的就会溅射到工程人员身上.
这在寒冷的冬季,可以说是冰冷刺骨,但那些工程人员一干就是八个小时都不停歇,很多人因此而患病。
其他人也不甘示弱,灌注班扛着料管,夜以继日地登高喷浆,安全员们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危险地区排除作业面的险情,为工程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后勤方面,机械营发挥主观能动性,哪里有问题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将装备维修服务延伸到现场,各连排级干部也都跟班到现场。
工程技术人员,更是每天深入现场,解决出现的各种技术难题,并总结出了许多洞体挖掘经验,在整个工程部队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在这种热火朝天的氛围下,103团内部竞争氛围浓郁,全团的工程纪录不断被刷新,掘进速度由一开始的每天3至4米,提升到了6至8米,最高日进度甚至达到了10米。
在103团官兵的艰苦奋战下,核反应堆洞库在1975年时顺利完工。
但并不是每个部分的修建都顺顺利利,也遇到了许多困难。
1974年,在洞体开凿工作基本完成后,技术人员开始入洞进行复杂的设备安装工作,一开始他们便遇到了难题。
主厂房是山洞内的大型工程之一,施工面积大,高度也非常高,要想提高搬运重物的效率,就需要在山洞内架设两台桥式吊车。
棘手的是,要想架设吊车,要先搭建几十米高的脚手架作为它的支座。
但由于主厂房的结构特殊,如果按照常规方式从底部开始搭设,不仅需要大量的特制钢管,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且当时很多生产物资和机械设备都还在路上,现场的工程资源并不多,但时间不等人,为了保证工程能够如期开工,技术人员需要尽快拿出一个可行的施工方案。
技术人员经过数日的激烈讨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依托洞壁锚杆搭设脚手架的方案。
按照这一方案,工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开始在三四十米高的洞壁上,搭建悬空挑廊。
为了尽快搭建完成,许多人吃住都在现场,经过日夜不停地奋战,两台桥式吊车很快就安装完成,为工程按期开工创造了条件。
此外,因为核反应堆的冷却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取水问题也就至关重要,但棘手的是取水口原本的位置是一个烂泥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施工人员艰苦奋战4个月,并攻克了混凝土速凝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为后续的施工提供了有利条件。
之后,技术人员又先后突破了混凝土施工、耐酸沥青玛蹄脂等许多技术性难题,为“816地下核工程”的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工程逐渐完善,职工们的待遇也越来越好。虽然被迫住在大山沟里,但洞里修建的冷库不仅储存着从海边采购的鱼虾,还有来自新疆的哈密瓜。
这些最后都会被作为福利发放给大家,因此每当想到自己是816工程的一分子时,职工们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骄傲。
可惜在1984年,“816工程”却突然被叫停了。
至于原因,却是众说纷纭,按内部人员流传的说法,是泄密了。虽然犯事者随后就被逮捕,但为时已晚,机密泄露太多,几乎无法补救,最后只好停工。
即使从国际局势的大背景下考虑,816工程也不得不停止。因为修建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应对60年代苏联陈兵百万,还扬言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的威胁。
但在进入80年代后,国际局势发生了大变化,苏联的力量开始衰落,中美已经建交。随后苏联又深陷阿富汗战争的泥潭,国际形象和实力都每况日下,已经无力再对中国构成威胁。
根据这些情况,邓公高瞻远瞩认为很难会再爆发世界级的战争,因此果断将国家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为此,像“816”这种大型工程就只能停止,再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发展。事实也证明,这个判断没错,因为就在停工的七年后,超级大国苏联就解体了。
此外,随着军事侦察技术的发展,像“816”工程这种路基核设施,已经失去了用武之地,只会成为敌方的活靶子。
但大家也不必为此担忧,中国与时俱进,已经初步完成了海、陆、空三位一体的核打击能力,在核力量方面绝不输于任何国家。
只是,可惜了816工程,这座耗尽无数人心血的杰作。
当停工时,其实已完成了85%的建筑工程、65%的安装工程,整个工程占地面积达到了45.2公顷。
洞内面积达到了10.4万平方米,有大型洞室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等130条,几乎是把整座大山都掏空了,复杂地宛若迷宫。
并且,该工程能够抵御100万吨当量的氢弹凌空爆炸形成的冲击,即便是8级地震也无法摧毁它。
更惊人的是,在35年后,当这个秘密被公布时,立刻成为了“世界上已知最大的人工洞体、全球解密的最大核军事工程”。
而它独特的洞体结构设计,支撑其历经几十年风雨也岿然不动,洞内本该老旧的电灯也至今尚能使用。
虽然最后“816地下核工程”并没有投入使用,但这座地下核长城,在当年美国和苏联双重核威慑的形势下,成为了支撑中国脊梁的重要支柱。
参考资料:
《816地下核工程》
《“816”工程揭秘》
《816工程——我国最大的地下核工程》
《探秘816——中国最大地下核工程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