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微信之父张小龙的人生故事(微信之父张小龙)

微信之父张小龙的人生故事(微信之父张小龙)不然。世界上本来就有万事万物,为什么阳明先生还说心外无物呢?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这段话,是《传习录》的名篇——《岩中花树》。前面还有一句: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这句话是 “心外无物”的出处。

最近,微信发布了7.0版本。

新版本微信首次运行的时候,开屏动画是蓝天背景下的一枝花,配上的文案是:因你看见,所以存在,暗示着这次改版和用户的视觉有关。

张小龙随后也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段王阳明的话: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微信之父张小龙的人生故事(微信之父张小龙)(1)

这段话,是《传习录》的名篇——《岩中花树》。前面还有一句: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这句话是 “心外无物”的出处。

一、心即理,理在心中

世界上本来就有万事万物,为什么阳明先生还说心外无物呢?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不然。

心外无物和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等一样,都说的是心即理。

理,就是天理,是宇宙的终极真理。这个理,不是在心外,而是在我们心中。

心即理,意思是天理在心中,也就是“心外无理”,即我们每个人的本心都蕴含着天地宇宙万物之道。每个人的个体自身即可知天理,也可存天理。

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

举个栗子:如孝敬父母,有人认为这种孝敬之情在父母身上。

对此,王阳明曾问弟子:假如你父母不在了,你的孝敬之心还有吗?

当然有。因为他还是经常要怀念、祭奠。

这说明,孝敬父母的心,并不在父母身上,而是在这个人的心里。

这,就是心外无物。

这个物,并不只是指物品,还包括孝亲、爱幼等行为。

孝亲本就是一物。

这种孝敬之情是天理,是与生俱来的。

敬老孝亲、忠于职守、言而有信、仁民爱物,这些理都在你的心里,都不用到外面求。

二、同归于寂,并没有否认事物的存在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有人以这句话为理由给阳明心学贴上了“唯心主义”的标签,认为王阳明否定了事物的存在。

他真的否定了事物的存在吗?

没有。因为王阳明说的是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而不是说同归于“”。

“寂”也是事物存在的一种方式,与“显”对应。

看到这花,这花的颜色一时就亮了一样。如果你遇到你钟情的人,你的心也会一下就亮了——他(她)也让你眼前一亮,甚至“心花怒放”。

岩中的花,只有你来看时才与你的心发生关联。心赋予了花以意义和价值。

存在是客观的,但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是由人来赋予的。这是“心外无物”的根本意义。

山中的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说明这花与我们的心发生了关联。我们常常说的“关心”,其实很有深意。

我们说要关心老人、关爱小朋友。但是,如果你的心不在老人或小朋友身上,怎么能说是关心呢?

只有关心了,你才会感觉到它的存在。

英国大主教贝克莱曾说:存在就是被感知

我们也可以这么说:不出现就是不存在

三、世间所有美妙的旋律,都在我们的心里

说到心外无物,我想起了苏东坡写的一首《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你可能认为琴与指的结合,才会产生了优美的琴声。

其实,仅仅是琴与指的结合还没办法产生琴声,还需要听者有“心”。

琴声的美固然靠弹琴者的弹奏,靠琴与指的相逢,但是否能听到声音,还得有听琴者来参与。也就是说,声音得由听琴者来赋予。

微信之父张小龙的人生故事(微信之父张小龙)(2)

欲取鸣琴弹,叹无知音赏

光有耳朵还不行,必须用“心”听。聋子也有耳朵,但他“听”不到琴声。

这首诗,其实说的就是“心外无物”——琴和手指都是客观的,而琴声要靠人才能感知出来。

世间所有美妙的旋律,都在我们的心里。

四、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要向内求

心外无物,这样世界就简单了。因为物都在心中,那我们可以通过调控自己的心而影响到物。

放下内心的执着与烦恼,让自己的内心归于平静,才能感受到大千世界的美好。

当一个人心静如水,与自然合而为一时,心便和自然一样宽阔,能窥见更多的真理。

其实,很多事情,我们向内求,向心求就可以了。世界难以改变,能够改变的,只有我们的心。

有一首题为《寻春》的诗是这样写的: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岭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诗中人一开始不辞辛苦,走遍千山万水还是寻“春”不得,直到无意间看到路边的梅花,顺手摘下一朵闻闻,才猛然意识到:这不就是我苦苦追寻的春天吗?

为什么一开始寻不到“春”呢?

因为是往外求。其实,春天近在眼前,或者说,它就在你的心里。

微信之父张小龙的人生故事(微信之父张小龙)(3)

春在枝头

我们习惯用对立的方式来看待万事万物,习惯了在欲望的满足中体会“幸福”,物我对立导致真我被禁锢了。

当这一切被抛弃、化解后,真我以其本来的澄明状态显现。用佛家的话来说,叫明心见性。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所以,我们不要只想着探索外面的宇宙而忘了自己内心那个小宇宙。

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大油田、一片大森林,一旦开发出来,什么样的奇迹都可以创造。

五、 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禅宗里记载的六祖惠能的故事,与“岩中花树”有点类似: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

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这句话既说出了外界事物的状态是由心境而生,又说出了人们在观察、思考和争论的时候,是心念在动。

也就是说,无论外界有没有动,无论那种动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争辩的人起心动念是确定无疑的。

在我们的经验里,幡动是因为风吹的缘故。我们是根据经验来判断的,所以说,我们是起心动念后才会有风动或幡动。

反过来说,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修炼到“不动心”的境界。《大学》里说:“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