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社会阶层有10个(:高昌廉氏与元代的多民族士人雅集)
元代的社会阶层有10个(:高昌廉氏与元代的多民族士人雅集)廉相泉园雅集是元代早期的文学活动之一,它拉开了廉氏主持多民族士人雅集的序幕。在陕西参与廉希宪活动的文士姚雪斋为姚枢,许鲁斋为许衡,杨紫阳为杨奂,商左山为商挺,来明之即来献臣(1183-1263),明之为字,号颐轩,京兆(今陕西西安)人,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进士,累官都省掾。中统元年(1260)陕西省辟为讲议官[9]。郭周卿即郭镐(1194-1268),字周卿,华州蒲城(今属陕西)人。中统初辟为陕蜀行省员外郎[10]。陈还,当从《元诗选·癸集》作陈邃,還、邃形近而误。陈邃,号畸亭,曾官征西参军。其《廉相泉园》诗存于《元诗选·癸集》,诗曰:“乱朵繁茎次第花,牡丹全盛动京华。红云一片春风好,便是山中宰相家。”[11]陈邃题诗称颂了廉希宪樊川园林花朵之盛,尤其是牡丹之娇艳。教授李庭之,当作李庭,(1194-1277),字显卿,华州奉先(今陕西蒲城)人。中统元年(1260),廉希宪、商挺辟为陕
高昌廉氏是色目人中的重要家族,这个家族多人仕历显赫,在元代政治与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有关廉氏家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廉希宪,比如匡裕彻先生《元代维吾尔族政治家廉希宪》[1]、罗继祖先生《廉希宪受孔子戒》[2]等。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第八章第一节也重点讲述了廉希宪的历史功绩。对廉氏家族的研究首推陈垣先生的《元西域人华化考》,他在书中儒学、礼俗两部分论到了廉希宪,还在书法部分提及廉希贡。杨镰先生《元西域诗人群体研究》[3]、王梅堂先生《元代内迁畏吾儿族世家——廉氏家族考述 》对廉氏家族成员的生平及交游有过考证[4],但是限于体例,二位先生未从多民族士人文艺活动的角度加以探讨。廉氏家族多人都曾作为多民族雅集的主持者,那么,廉氏在元代的多民族文艺活动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其价值何在?
为论述方便,本文将廉氏的文艺活动分为前期(蒙古前四汗)、中期(元世祖至武宗)和后期(元仁宗至顺帝),以此来探讨廉氏与元代多民族士人活动的关系及廉氏之价值。
一、廉相泉园之雅集
在元代的开创者布鲁海牙既善长高昌回鹘国书,又精通骑射,其主要功绩在政治方面[5],其子廉希宪帮助忽必烈协理政事。因此,廉氏在蒙元前四汗时期主要从事政治军事活动,但在闲暇之际,已经开始主持文人雅集活动。廉希宪喜好读书,乐于文士交游。侯克中说他“宾客填门惟慕德,诗书满架不知贫。”[6]廉希宪在文士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无论他在哪里,周围总是聚集着儒士与文人。廉希宪具有文人士大夫的学识与修养,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声望,经常充当文学活动的组织者。
蒙古蒙哥汗四年(1254),忽必烈以京兆分地命廉希宪为宣抚使,希宪治理之余,从名儒许衡、姚枢辈谘访治道,兴办教育。元世祖即位后,并京兆、四川为一道,以廉希宪为宣抚使,后升为中书右丞,行秦蜀省事。在至元元年(1264)之前,廉希宪就被召回京城,拜中书平章政事[7]。廉希宪在陕西期间,在军事上与政治上卓有建树,此外,他还有很多文化活动,其中廉相泉园聚会就属元代较早的文学活动。雍正《陕西通志》卷七十三《古迹》“廉相泉园”条记载:
元至元中平章廉希宪行省陕右,爱秦中山水,遂于樊川杜曲林泉佳处葺治厅馆亭榭,导泉灌园,移植汉沔东洛奇花异卉,畦分碁布,松桧梅竹罗列成行,暇日同姚雪斋、许鲁斋、杨紫阳、商左山、前进士邳大用、来明之、郭周卿、张君美樽酒论文,弹琴煮茗,雅歌投壶,燕乐于此。教授李庭之为记,征西参军畸亭陈还题诗[8]。
毕沅《关中胜迹图志》卷六《古迹》所记略同,多“弹琴咏诗”之句。廉希宪与商挺、姚枢等人在廉相泉园聚会当在蒙哥汗四年之后,杨奂次年九月去世之前(1254-1255),《陕西通志》所记“至元中”,不确。
在陕西参与廉希宪活动的文士姚雪斋为姚枢,许鲁斋为许衡,杨紫阳为杨奂,商左山为商挺,来明之即来献臣(1183-1263),明之为字,号颐轩,京兆(今陕西西安)人,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进士,累官都省掾。中统元年(1260)陕西省辟为讲议官[9]。郭周卿即郭镐(1194-1268),字周卿,华州蒲城(今属陕西)人。中统初辟为陕蜀行省员外郎[10]。陈还,当从《元诗选·癸集》作陈邃,還、邃形近而误。陈邃,号畸亭,曾官征西参军。其《廉相泉园》诗存于《元诗选·癸集》,诗曰:“乱朵繁茎次第花,牡丹全盛动京华。红云一片春风好,便是山中宰相家。”[11]陈邃题诗称颂了廉希宪樊川园林花朵之盛,尤其是牡丹之娇艳。教授李庭之,当作李庭,(1194-1277),字显卿,华州奉先(今陕西蒲城)人。中统元年(1260),廉希宪、商挺辟为陕西讲议[12]。李庭《廉泉记》,存于《寓庵集》卷六。因廉希宪“脱百城之民于干戈必死之地”,他离任后,每年花开之时,士民相与游于泉上,作歌诗,表达对希宪的思念之意。至元八年(1271),廉希宪门下之士冠长卿为京兆总府判官,收集文士所作诗歌,请李庭为记(2-144)。参加廉相泉园诗酒雅集的文人还有邳大用、张君美等人。邳大用,名邦用,大用为字,号谷口遗老,定安(河北阳原?蔚县)人。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经义进士,蒙古时期任京兆行部郎中[13]。张君美,蒙古时期在陕西为郎中[14]。
廉相泉园雅集是元代早期的文学活动之一,它拉开了廉氏主持多民族士人雅集的序幕。
二、廉园雅集
到大都后,廉氏延续着礼贤下士的传统,与文士多有交往,他们家的私家园林廉园与万柳堂成为大都文人的诗酒聚会之所[15]。廉园的文学活动起始于元初,招待文人的主人是廉希宪。廉希宪去世以后,廉园与万柳堂的文学活动并未受到影响,而是在廉右丞与廉野云的主持下更加繁盛。
先考证廉右丞的情况。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十有《廉右丞园号为京城第一名花几万本右丞有诗次韵》,诗曰:“闭户春深诗侵,卷帘新燕掠清阴。亭亭梅月能消酒,肃肃松风独和琴。新笋未容穿石径,落花时许补云林。主人妙手随机转,万本姚黄磨紫金。”对廉园花木繁盛极尽形容之能事。袁桷还有《禊日与刚中待制至廉园闭门不纳驻马久之复次韵》,与上一首韵脚相同,可见作于同一时期。《元史》卷一七二《袁桷传》记载,大德初,阎复、程文海、王构推荐他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从此开始在京城任职。刚中待制为陈孚,字刚中,他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与梁曾出使安南,三十年正月至安南,使还,除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16]。陈孚使安南还朝任翰林待制当在至元末。结合袁桷与陈孚两人的情况,二人同访廉园当在大德初年,此时的廉园主人官居右丞。廉氏成员除了廉希宪外,在世祖时期担任过右丞的为廉希恕,他在二十八年(1291)五月,由参知政事为湖广行省右丞[17],仕至中书右丞[18]。
廉希恕能诗,与廉希宪一样乐于和文士交游。王恽有《秋日宴廉园清露堂》诗,诗序曰:“右相康公奉诏分陕,七月初一日宴集贤、翰林两院诸君留别,中斋有诗以记燕衎。因继严韵作二诗,奉平章相公一粲。时座间闻有后命,故诗中及之。”[19]“右相康公”,当为“右相廉公”,王恽诗题说是在廉园清露堂,主人定是廉氏家族成员。所谓“后命”,即《秋日宴廉园清露堂》其二“先声远动秦川树,后命光融紫禁花。”说明右丞廉公初得陕西之命,后又改为留朝,所以王恽在诗中才这样说。据此,王恽提到的廉公与廉希宪仕历不合,而与其弟廉希恕吻合。希恕仕至中书右丞[20],当在至元末元贞初。王恽除了把廉希恕比作司马光外,还将他比作东晋宰相谢安。王恽诗序中的中斋为留梦炎(1219-?),字汉辅,号中斋,衢州(今属浙江)人。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进士第一,累官左丞相。入元为礼部尚书,迁翰林承旨[21]。这次廉园雅集汇集了南北各族文士。
到了至大年间,廉园主人为左丞野云廉公。廉右丞与廉野云应该为两人,证据有三。第一,两人官职不同,廉野云为左丞;第二,两人主持廉园的时间相距十年;第三,廉野云至大元年(1308)未老致仕,而右丞廉希愿作为廉希宪的兄弟,到至大元年应该接近七十岁,不符合廉野云的特征。
关于廉野云,目前争议颇多。台湾学者王德毅等人《元人传记资料索引》、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元杂剧研究》、王梅堂《元代内迁的畏吾尔世家——廉氏家族考述》等论著,都将野云视为廉希宪的别号。然而,此说明显有误,因为赵孟頫被召入京在至元二十四年(1287)[22],此时廉希宪已经去世。台湾学者萧启庆先生在《元朝多民族士人的雅集》一文中指出,廉氏子孙中曾任右丞的为廉卜鲁迷失凯牙,即廉希恕,所以廉野云应该是廉希恕[23]。笔者以为廉右丞与廉野云当为二人,详见前文。孟繁清先生《元大都廉园主人考述》指出廉园第三代主人廉野云可能是火失海牙[24],证据亦不充分。杨镰先生在《元西域诗人群体研究》、《元代文学编年史》认为野云为廉希闵。笔者曾推断廉野云当为廉希宪第六子廉惇[25]。但是,廉惇入仕途始于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为秘书卿,担任陕西行省左丞更在其后,而廉野云主持的廉园集会在元武宗时期,从年代上并不符合。关于廉野云其人,需要进一步的考证。
在廉野云主持的廉园与万柳堂的诗歌唱和,参加的文人有姚燧、张养浩、袁桷、贡奎、赵孟頫、卢挚、许有壬、贯云石等人。其中贯云石为高昌贯氏的代表人物,姚燧、许有壬也属北方文学家族的重要成员。袁桷、贡奎、赵孟頫则属南方文学家族。
张养浩在诗歌中多次写到廉园,《归田类稿》卷十八有《廉园秋日即事》、《廉园会饮》,卷十九有《寒食游廉园》、《题廉野云城南别墅》。其《题廉野云城南别墅》曰:“钟鼎山林果孰优,羡公骑鹤上扬州。田园独占人间胜,怀抱尚余天下忧(原注:公之父有堂名徳乐)。好为习池留故事,未应绿野美前修。半生干没尘埃底,羞向沧浪照白头。”将廉野云比之为习家池,习家池又名高阳池,位于湖北襄阳城南约五公里的凤凰山南麓,史载为东汉襄阳侯习郁仿范蠡养鱼之法所建,习郁后裔、东晋著名史家习凿齿曾隐居于此,读书著史。晋征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时,常在这里醉饮。绿野堂为唐人裴度的别墅,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裴度在唐宪宗为官宰相,平定藩镇叛乱有功,晚年以宦官专权,辞官退居洛阳。筑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作诗酒之会,事见《旧唐书》卷一七零《裴度传》。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三《集廉园》对廉园风景有细致的描绘,诗曰:
芳菲廉家园,换我尘中春。古树不受采,白云为之宾。中列万宝枝,夭娜瑶池神。背立饮清露,耿耿猩红新。幽蜂集佳吹,炯鹭摇精银。层台团松盖,其下疑有人。奕罢忽仙去,飞花点枰茵。高藤水苍佩,再摘谁为纫。濯缨及吾足,照映须眉真。暝色起孤鸟,寒光荡青苹。信美非故居,整马来城闉。
袁桷笔下的廉园春光烂漫,花草繁茂。姚燧《满江红·廉野云左揆求赋南园》曰:“面势林塘,紧横睫、觚棱如削。还更比、城南韦杜,去天盈握。便有名园能甲乙,他山峛崺先尊岳。甚一花一石,总都将平泉学。 虽鬓发,流光觉。浑未厌,明来数。有庆云善谱,新声天乐。正尔关弓鸿鹄至,可知弃屣麒麟阁。只北山逋客负尘缨,沧浪濯。”自注:庆云,都城善讴者。[26]面对廉园之山水花草、音乐歌舞,姚燧起了辞官归隐之念。贡奎也作有《集廉园》诗二首。
廉园中的万柳堂也是元代文人活动之所,他们也有歌咏。《青楼集》“解语花”条记载,
(歌伎解语花)姓刘氏,尤长于慢词。廉野云招卢疏斋、赵松雪饮于京城外之万柳堂。刘左手持荷花,右手举杯,歌《骤雨打新荷》曲,诸公喜甚。赵即席赋诗云:“万柳堂前数亩池,平铺云锦盖涟漪。主人自有沧洲趣,游女仍歌《白雪》词。手把荷花来劝酒,步随芳草去寻诗。谁知咫尺京城外,便有无穷万里思。”[27]
廉氏万柳堂集山水景色与歌舞音乐为一体,赵孟頫诗歌盛赞其景物之美、丝竹之乐,他说廉野云有隐居之趣,处于繁闹的京城,文人们产生的是万里无穷之思。
综上所述,廉园与万柳堂的湖光山色使得文人流连忘返,高昌廉氏的园林成为大都的文坛沙龙。
三、廉惠山海牙玄沙寺雅集
廉希宪的子侄同样乐于同文人交往。他长子廉孚与刘因关系甚密,廉孚儿子出生后,刘因曾两次作诗词祝贺[28]。希宪第三子廉恂与魏初、同恕为友,魏初、同恕曾为其作诗[29]。其第六子廉惇曾拜熊朋来、萧㪺等人为师,他还是元代高昌诗人的代表。
希宪从子廉惠山海牙更广泛地参与文学活动,他与萨都剌、李孝光、张以宁、王结、刘嵩等人都有游览唱和[30]。廉惠山海牙曾与萨都剌一起游览钟山(在今南京市东北)[31],他为江西廉访使佥事时,李孝光曾作诗送别[32]。萨都拉还作《彭城杂咏呈廉公亮佥事》[33]。张以宁《翠屏集》卷二有《次韵廉公亮承旨夏日即事》六首,至正二十二年(1362),廉惠山海牙拜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诗当作于这一时期。由诗题可知廉惠山海牙先作,可惜他的诗已不存。张以宁《次韵廉公亮承旨夏日即事》其五曰:“文章阁老旧名门,玉署清闲醒梦魂。应忆廉园花似海,朝回会客酒千尊。”颂扬廉惠山海牙出自名门,还提到廉氏以鲜花盛开与文人雅集闻名的廉园。
廉惠山海牙曾参加了一次著名的雅集。至正二十一年(1361),他任职宣政院使,与李景仪、答禄与权、海清溪等人游览玄沙(在今福建福州),又邀请贡师泰会于香岩寺。诗酒交错之际,廉惠山海牙数次起舞,放浪谐谑。答禄与权设险语,操越音,问禅于藏石师。惹得众人大笑。最后以杜甫“心清闻妙香”之句分韵,各赋五言诗一首。这次雅集汇集了乃蛮人答禄与权、畏吾人廉惠山海牙,以及汉族人贡师泰等人,甚至还包括僧人藏石师,是一场典型的多民族的盛会。他们饮酒作诗,甚至歌舞戏谑,尤其是色目人廉惠山海牙与答禄与权,表现出的放浪谐谑是汉族文人中少有的,为雅集增添了很多乐趣。廉惠山海牙等人举行雅集之时,正值四方动乱,他们在诗酒欢会的时候,并未忘记时政艰难,但是,时政并非他们能左右,因此只能“遣其羁旅怫郁之怀”只是表面,更深层面上体现的是文人追求独立品格[34]。贡师泰在序中说:“他日当有以解吾人之意者矣”[35],可见当时一般人是很难理解他们的举动。
结语
作为元代较早汉化的维吾尔家族,廉氏的家族传统经历了由军功政事向儒学文艺的转变。布鲁海牙依附于蒙元政权使得廉氏成为元代的功勋贵族,成为廉氏的开创者。廉希宪是家族传统转变的关键人物,他以儒学修身齐家治国,引导廉氏成为文化家族。高昌廉氏藏书丰富,重视家族教育[36],积极学习儒家经典,廉希宪礼贤下士,其弟廉希贡、子侄廉惇、廉惠山海牙等人都成为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文士。廉希贡擅长书画,成宗大德二年(1298),他和郭天锡、张伯淳、赵孟頫、邓文原、鲜于伯机等人一起观赏王羲之思想帖真迹[37]。这同样是一次荟萃南北各族人士的文艺活动。
廉氏的廉园和万柳堂成为大都士人的文艺沙龙,廉希宪、廉右丞、廉野云、廉惠山海牙主持的多民族士人雅集贯穿了整个蒙元王朝,不仅促进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还促进了姻亲高昌贯氏的汉化,贯云石就是从廉园诗词唱和中成长出来的。
元代为多民族社会,不同民族士人间的交流既导致蒙古、色目民族的华化[38],同时蒙古色目文化对汉族也有影响[39]。萧启庆先生认为,蒙古、色目人与汉族士大夫阶层形成多族士人圈,各族间共同的群体意识已经超越了种族的藩篱[40]。作为元代畏吾家族的代表,高昌廉氏广泛参与各类文学艺术活动,成为多族士人圈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1] 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
[2]《史学集刊》1983年第2期。
[3] 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 王先生文收入中国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第七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 布鲁海牙生平见《元史》卷一二五本传。
[6] 侯克中《挽廉平章》,《艮斋诗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参见《元史》卷一二六《廉希宪传》。
[8] 陈还,当从《元诗选·癸集》作陈邃,還、邃形近而误。陈邃,号畸亭,曾官征西参军。
[9] 参见李庭《故陕西行中书省讲议官来献臣墓志铭》,《寓庵集》卷六。
[10] 参见李庭《陕蜀行中书省员外郎郭公行状》,《寓庵集》卷六。
[11] 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元诗选·癸集》巳集上,第736页,中华书局2001年版。
[12] 李庭生平参见王博文《故咨议李公墓碣铭并序》,清钞本《寓庵集》附录。
[13] 邳邦用生平参见其《唐太宗赐孙真人颂跋》、李庭《故宣差丝线总管兼三教提举任公诔辞》(《寓庵集》卷七)等。
[14] 参见王博文《故咨议李公墓碣铭并序》,清钞本《寓庵集》附录。
[15] 关于元代廉氏的园林廉园余万柳堂的准确位置,还存在争议,杨镰先生据《析津志辑佚》“寺观”,认为廉园在畏兀村以南,今北京西郊的钓鱼台附近,万柳堂也在此处。见其《元代文学编年史》第258页。
[16] 参见《元史》卷一百九十《儒学传·陈孚传》。
[17] 参见《元史》卷十六《世祖纪》。
[18] 参见胡助《廉侯遗爱传》,《纯白斋类稿》卷十八。
[19] 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二十二,四部丛刊本。
[20] 参见胡助《廉侯遗爱传》,《纯白斋类稿》卷十八。
[21] 留梦炎生平参见《宋史》卷四十三《理宗纪》、卷二一四《宰辅》、《元史》卷十一、卷十七《世祖纪》等。
[22] 参见《元史》卷一七二《程钜夫传》。
[23] 萧先生文发表于《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6期,1997年出版,此处转引自杨镰先生《元西域诗人群体研究》第230页。
[24] 庆贺蔡美彪先生八十华诞“元代民族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25] 参见拙作《论北庭贯氏家族传统的转变》,《民族文学研究》2013年第3期。
[26] 唐圭璋编《全金元词》738-739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27]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说郛》卷七十八下所记略同。
[28] 参见王梅堂先生《元代内迁畏吾儿族世家——廉氏家族考述》。
[29] 参见魏初《青崖集》卷一《为廉公迪寿》、同恕《榘菴集》卷十三《送廉右丞拜集贤学士》。
[30] 参见杨镰先生《元西域诗人群体研究》第244页。
[31] 参见《雁门集》卷二萨都剌《偕廉公亮游钟山》,此诗又见元人卢琦《圭峰集》卷上,为误收。
[32] 参见李孝光《送廉公亮佥事江西》,《乾坤清气集》卷十四。
[33] 参见明曹学佺编《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四十。
[34] 参见牛贵琥先生《玉山雅集与文人独立品格之形成》,未刊稿》。
[35] 贡师泰《春日玄沙寺小集》,《贡礼部玩斋集》卷六,明嘉靖重修本。
[36] 参见元明善《读书岩记》、刘岳申《读书岩记》、《元史》卷一二六《廉希宪传》等。
[37] 参见明郁逢庆编《续书画题䟦记》卷一、明张丑撰《清河书画舫》卷二下等。
[38] 参见萧启庆先生《元代蒙古人的汉学》(收入氏著《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陈垣先生《元西域人华化考》等。
[39] 参见李治安先生《元代汉人受蒙古文化影响考述》,《历史研究》2009年第1期。
[40] 萧启庆先生《元代多族士人圈的形成初探》,《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79页。
作者简介:张建伟,男,1973年生,山西太原人。2005年首都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到山西大学文学院任教,2010年晋升副教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金元文学研究。主持、参与省部级项目多项,出版《阮籍研究》《元代北方文学家族研究》《女真政权下的文学研究》等著作,参编《全元诗》《全元词》《金代人物传记资料索引》等书。在《国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