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请珍惜那个对你好的人(两情若是久长时)
七夕请珍惜那个对你好的人(两情若是久长时)因为深情,所以容易伤心,年少不懂秦少游,读懂已是伤心人。冯煦在《蒿庵论词》中称赞说:“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才情横溢,写尽人间真爱,字字深情。一生困顿,几经波折,酿就千古忧愁。他便是被誉为千古第一伤心人的一代词宗——秦观。
人物志
慈怀君说
他是最受苏轼青睐的“四学士”之一。
才情横溢,写尽人间真爱,字字深情。
一生困顿,几经波折,酿就千古忧愁。
他便是被誉为千古第一伤心人的一代词宗——秦观。
冯煦在《蒿庵论词》中称赞说:“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
因为深情,所以容易伤心,年少不懂秦少游,读懂已是伤心人。
少年聪慧,游历四方
北宋皇祐元年冬天,窗外的雪还在飘飘洒洒,江苏高邮的一个小村庄里,传来了一声声婴儿的啼哭。
这个在凛冬之夜出生,尚在啼哭的婴孩,并不知道他将面对的人生将会比这个冬天更加寒冷,更加崎岖。
这个婴儿的父亲给他取名观,希望此子长大之后,看待任何事物,均能细致入微,又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与见解。
秦观的家庭是一个普通的官宦之家,虽然并不是非常显赫,但父亲颇有才学,并且教育观念超前。
在父亲看来,观,首先是博览群书、博观约取,所以他一直鼓励小秦观多读古籍,从经典中汲取知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观的另外一层含义便是游历四方,父亲经常带着秦观各处游历增长见识,让他将书本中的知识不断践行。
得益于这样的家庭,秦观不仅聪颖好学,并且志向远大。然而好景不长,在秦观15岁的时候,父亲突然病逝,生活也陷入了困顿之中。
待及成年,秦观给自己取字“太虚”。取意于《庄子》的“是以不过乎崐仑,不游乎太虚。”
太虚,与天同意,此时的秦观少年侠气,心比天高,背起行囊,开始纵游湖州、杭州、润州各地,一方面游学增长见识,另一方面开始寻求入仕的机会。
幸遇苏轼,亦师亦友
熙宁十年,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文豪苏东坡前往徐州任知州。
一向仰慕苏轼的秦观得此契机,立马带着自己的诗篇前去拜谒苏轼,他表示:“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
写这首诗的时候很是潇洒,谁知不幸一语成谶。结识了苏轼,真的是不能万户侯,苏轼自己都颠沛流离半生,更何况是秦观。
第二年,秦观应苏轼之请,写下了《黄楼赋》,苏轼看完秦观的作品之后,大加赞赏,称他有屈原和宋玉的才情。
随后,秦观拜入苏轼门下,拜师仪式办得十分隆重,以致在徐州城引起了轰动。时人记述了当时的盛况:秦观执弟子礼,仪态雍容,论说雄辩,令人为之侧目,苏东坡则称赞他为“杰出之士”。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二人亦师亦友,同游无锡、吴江、湖州、会稽各地,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学而优则仕,在北宋这个重文轻武的时代,想要改变命运,施展抱负,科举更是最佳途径。
在苏轼的劝说与鼓励之下,已经而立之年的秦观开始发奋读书,积极筹备科举考试。
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闻名于世的才子更是数不胜数,苏轼、苏辙、黄庭坚等大半你所熟知的北宋文人,都是在这数十年间崭露头角,竞争之激烈与残酷可想而知。
第一次参加科考,秦观毫无例外地落榜了,三年之后,他准备充足再次参加科考,然而依旧名落孙山。
两次落地并没有击垮秦观的自信,他在他在《精骑集》序中反思自己: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意思就是秦观反思自己,年轻时候读书,自负聪明,有些膨胀,喜欢饮酒游玩,从而没法沉下心来读书。虽然博闻强记,但却因为懒惰而荒废。
在对自己的失败经过总结反思之后,秦观开始严格要求自己,学习也变得更加刻苦与勤奋。
仕途坎坷,命运多舛
苏轼十分欣赏秦观的才华,然而秦观却屡第不中,让苏轼为之叫屈抱不平。
除了写信勉励秦观继续努力,不要放弃之外,苏轼还将秦观的作品推荐给当时的丞相王安石,也受到了青睐。
王安石称赞他的诗清新妩媚,有鲍照谢眺之才华。
就这样,在两位文坛巨匠的鼓励、称许之下,秦观再次踏上科考之路,终于在36岁第三次考试的时候,考中了进士。
后来,秦观经苏轼推荐出任太学博士一职,又任职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参与撰写《神宗实录》,可谓风光无限。
然而好景不长,新党掌权之后,旧党官员也都被罢黜贬谪。
随着苏轼仕途上的失利,作为苏轼的得意门生,秦观的仕途也开始走下坡路,被新党攻击“影附苏轼,增损《实录》”,屡遭贬谪。
从杭州到郴州,然后横州、接着雷州,越来越远,倒是距离被流放到海南的苏轼越来越近了。
然而秦观到底不似苏东坡,即便是身处天涯海角,仍然可以阔达地写下一句:“日啖荔枝三万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遭遇接二连三的挫败,让秦观备受打击,他把字改为了“少游”,表露了淡泊闲适,归隐山林的志向。
在离开郴州前夕,望着郴江的流水,秦观包含愁绪地写下了最伤感的《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在陶渊明的笔下,至少还有一个世外桃源,然而在秦观眼里,桃源也只不过是一个梦罢了,无处找寻,只有无尽的愁苦与凄清。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若说秦观最著名的作品,当属《鹊桥仙》,一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更是传诵至今。
据说,秦观的这一首鹊桥仙是为一位长沙歌姬而作,当此之时,秦观正被贬郴州,长沙是必经之路。
早就听说,在长沙歌姬中有一位平生只唱秦观之词的歌女,名叫王妙妙,得此机会,秦观便隐匿了身份前去一探究竟。
只见歌女屋内摆设朴素淡雅,桌边摆放的赫然是《秦学士词》,其中工整地抄写着秦观平生所作之词,颇为详尽。
秦观问女子,“秦学士是何许人?为何姑娘收集的歌词全是此人所作。”
女子眼神里闪过一丝失落说道:“秦学士乃东坡先生最得意的门生,才华盖世,妾平生最喜欢秦学士的词,平日也只唱秦学士的词。”
秦观故意追问道:“普天之下,写词者甚多,为何姑娘却只喜欢秦学士的词?”
女子叹了口气,说道:“秦学士诗词里的‘伤心’最打动我。”
有人崇拜他的才华,有人欣赏他的学习,然而从未有人喜欢过他词中的“伤心”。
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当王妙妙得知来者即是秦观后,坦言愿托付终身。
时光匆匆,良宵苦短。因为是贬谪身份,秦观在长沙滞留数日后,又将继续南行。
《夷坚志补》记载:妾又不敢从行,恐重以为累,唯誓洁身以报。他日北回,幸一过妾,妾愿毕矣。
临别之际,秦观写下了《鹊桥仙》作为宽慰,并答应她说,将来北归重逢,便是于飞之日。
自写挽词,阖然长逝
元符二年,秦观身体抱恙,似乎预感到了自己人生即将走向终点,亲手写下了一首挽词,想象了自己辞世的情景:
婴衅徙穷荒,茹哀与世辞。官来录我橐,吏来验我尸。藤束木皮棺,槁葬路傍陂。家乡在万里,妻子天一涯……
轻描淡写,满怀悲切。第二年,徽宗即位,政坛局势再次变动,被贬谪的官院大多被平凡召回。
然而秦观的身体终究是折腾不起了,刚到藤州,秦观口渴想要喝水,等人将水送来,他面含微笑地看着,就此辞世。
东坡得知后,两日食之不下,把秦观那首《踏莎行》书于扇上,并题词说: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意思是说秦观死了,就是拿一万个人来,也无法赎回他的价值。
长沙歌女得知秦观去世的消息后,身着丧服,行数百里来到秦观灵柩前,绕棺三周,大哭一声后,气绝而亡。
亲友为这段爱情所感动,便将秦观与王妙妙合葬于长沙橘子洲。
几年后,同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被贬广西宜州,途径长沙时,得知故交秦观葬于橘子洲,曾作诗曰:“长眠橘洲风雨寒,今日梅开向谁好。”
因为深爱,所以懂得;虽然秦观这一生郁郁不得志,无尽坎坷,然而得到苏轼的青睐,又得到长沙歌女这样的红颜知己,也可无憾了。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今日七夕,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注:配图来自摄图网
*作者:式微。身在井隅,心向星光;眼里有诗,自在远方。本文首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因书明理,以慈怀道,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