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书写三农工作新篇章(扎根基层30年为三农)

书写三农工作新篇章(扎根基层30年为三农)作为一名基层的农技干部,他深知先进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为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杨丕生常常沉浸于田间地头,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认真从事经济作物和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推广,大力指导和培训农民,积极实施与研究高效设施农业相关项目。杨丕生回忆,当时调任至农科所,由于政府财政资金紧张,农科所许多农业研究工作难以开展。对此,杨丕生积极与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沟通联系,争取政策资金,最终解决了资金问题。足迹踏遍24个乡镇杨丕生出生在英德市青塘镇一个农村家庭,从小他便懂得粮食的珍贵。长大后,他坚定的选择从事“三农”事业,先后在白沙镇、大镇镇(现已合并成东华镇)、沙口镇、横石水镇任农业技术人员,并在2006年任英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负责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一干就是30载,足迹踏遍了英德市24个乡镇。英德是农业大市,但农业生产水平、农民技术水平与农业强县仍有一定差距。杨丕生作为

书写三农工作新篇章(扎根基层30年为三农)(1)

杨丕生察看玉米的生长情况。

日前,农业农村部通报关于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获奖情况,英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杨丕生荣获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

杨丕生于1992年参加工作,30年来,他始终扎根基层“三农”事业,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农技推广事业,为英德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生态环保作出了重大贡献。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陈咏怀 通讯员 张涓涓

足迹踏遍24个乡镇

杨丕生出生在英德市青塘镇一个农村家庭,从小他便懂得粮食的珍贵。长大后,他坚定的选择从事“三农”事业,先后在白沙镇、大镇镇(现已合并成东华镇)、沙口镇、横石水镇任农业技术人员,并在2006年任英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负责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一干就是30载,足迹踏遍了英德市24个乡镇。

英德是农业大市,但农业生产水平、农民技术水平与农业强县仍有一定差距。杨丕生作为一名基层的农技干部,他深深懂得粮食丰收对于农民而言,不仅关系到一家温饱,更影响着长远发展。农科所作为英德市“三农”服务的窗口单位,在发展农业产业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杨丕生回忆,当时调任至农科所,由于政府财政资金紧张,农科所许多农业研究工作难以开展。对此,杨丕生积极与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沟通联系,争取政策资金,最终解决了资金问题。

作为一名基层的农技干部,他深知先进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为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杨丕生常常沉浸于田间地头,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认真从事经济作物和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推广,大力指导和培训农民,积极实施与研究高效设施农业相关项目。

“我们经常7点就下田做研究,中午休息一会又继续出去。”杨丕生说,与农民的耕作不同,农业技术的研究更为精细与复杂,甚至一株水稻因不同品种杂交而导致一片叶尖产生了不同变化,也要查找和记录下来。“我对农业有着深厚的情怀,对农作物和研究新品种有浓厚的情趣,这是我一直坚持从事‘三农’工作的原因。”杨丕生说。

不遗余力推广农业技术

在农科所水稻区域试验田里,有60多种不同品种的水稻,杨丕生每天都到此察看水稻的生长情况,每种水稻的特性他都了然于胸。

杨丕生告诉记者,每年我国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都选育出大量的农业新品种,但每个新品种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和适应性,要区分新品种和原有品种的差异,了解新品种对农民是否有吸引力,让优良品种在市场上成功推广,就必须对新品种的生长特性有充足的了解。“因为自然环境的不同会导致对品种的要求不同,这就需要在新品种大面积推广前,先进行科学的引进推广实验。”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年来,杨丕生组织完成2000多个农作物品种区域性试验,包括省级水稻区域试验、省级花生区域试验、省级大豆区域试验、省级甜、糯、普通玉米区域试验和国家级普通玉米区域试验等,给省农技总站和国家试验组提供准确的数据,为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2012年,杨丕生筛选出适合英德本土种植的高产花生品种:仲恺花1号、仲恺花2号。随后两年,这两种花生种植比例逐年增加,从2012年的0.65万亩增加到2014年15.4万亩,种植比例达83.0%,增产稳定,2014年全市总增收超3000万元;2013年,杨丕生支持引进水稻品种“深优9516”“深两优5814”“Y两优143”等优良品种,2014年至2020年,已累计推广面积约35.3万亩,新增销售额达6.8亿元,有力地促进了英德市农作物种植品种的转型升级,帮助农民的增产增收。

由于成效显著,杨丕生先后获得“2018年广东省最美农技人”“2019年英德市时代楷模”“2020年度清远市乡村振兴农村实用人才”等多个称号和奖项。

农闲时,杨丕生便组织下乡培训,向农民传递最新的农业技术知识,让农民了解农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培养农民爱农的情绪,使农民科学耕作、增产增收。2006年至今,杨丕生参与举办了142期大型的农业技术培训班,培训了乡镇农技人员、村、组技术骨干和科技示范户26150人次。

“今年我已50岁,精力与体力已大不如年轻时候,目前除了日常工作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接班人。”杨丕生坦言,由于农业技术研究工作较为辛苦,风吹日晒是常态,因此比较难留住人才。他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更有力的政策,吸引年轻人接过“接力棒”,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潮当中。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