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三潭印月主要介绍(三潭印)

三潭印月主要介绍(三潭印)康有为是清代光绪年间戊戌变法维新派的首领,变法维新失败后,康有为成了逃兵。从1898年开始走出国门,到1913年回国,在外流亡了16年,游遍42个国家。晚年曾在杭州西湖第一名园“刘庄水竹居”内的康庄住过一段时间。三潭印月的中心绿洲,由粉墙、漏窗、竹径等组成。矮墙中间有个圆洞门,上书“竹径通幽”四个字,出自康有为的手笔。三潭印月也叫小瀛洲,面积七公顷,其中水域面积占60%,南北连接曲桥,东西横贯土堤,把岛内的水面分隔成四个部分,全岛外围又建造环形堤埂。从空中俯瞰,呈现“田”字形,这处“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西湖岛屿,既有苏东坡、聂心汤、李卫留下的历史遗迹,又通过借景手法和巧妙的布景艺术,移步换景,成了西湖中一处凝炼雅致、引人入胜的“水上园林,湖中盆景”。小瀛洲真正的形成是在明代。相传这里早先是人工堆叠而成的水上陆地,吴越时建有水心保宁寺。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钱塘县令聂心汤,想在西

三潭印月主要介绍(三潭印)(1)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提到“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足见仙缘难结。而在西湖水中央,就有三座小岛,其中面积最大的小瀛洲,源自于苏东坡的一个无意举动,早在他疏浚西湖,建造苏堤的时候,就在西湖中水的最深处,立了三座石塔,规定石塔范围内的湖中不准种植菱藕,以免再次造成水草蔓延,淤泥生成,导致湮塞的情况。

苏东坡立的三座瓶形石塔,是三潭印月的雏形,元初诗人尹廷高的诗记录了这一情形:

坡仙立塔据平湖,天影清涵水墨图。

夜静老龙鳞甲冷,冰壶深处浴明珠。

三潭印月也叫小瀛洲,面积七公顷,其中水域面积占60%,南北连接曲桥,东西横贯土堤,把岛内的水面分隔成四个部分,全岛外围又建造环形堤埂。从空中俯瞰,呈现“田”字形,这处“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西湖岛屿,既有苏东坡、聂心汤、李卫留下的历史遗迹,又通过借景手法和巧妙的布景艺术,移步换景,成了西湖中一处凝炼雅致、引人入胜的“水上园林,湖中盆景”。

小瀛洲真正的形成是在明代。相传这里早先是人工堆叠而成的水上陆地,吴越时建有水心保宁寺。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钱塘县令聂心汤,想在西湖中造一个放生池,于是就利用水心保宁寺的遗址,用西湖的淤泥筑起了这个湖中之岛,又在岛外修了条环形堤埂,奠定了岛的基本形状。

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浙江总督李卫又大兴土木,建亭台楼阁,植奇花异草,使小瀛洲成了一处多姿多彩的园林艺术精品,成为了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的“鱼沼秋蓉”景观。

三潭印月主要介绍(三潭印)(2)

三潭印月的中心绿洲,由粉墙、漏窗、竹径等组成。矮墙中间有个圆洞门,上书“竹径通幽”四个字,出自康有为的手笔。

康有为是清代光绪年间戊戌变法维新派的首领,变法维新失败后,康有为成了逃兵。从1898年开始走出国门,到1913年回国,在外流亡了16年,游遍42个国家。晚年曾在杭州西湖第一名园“刘庄水竹居”内的康庄住过一段时间。

竹径通幽粉墙,巧妙运用园林中的障景手法,内外景致各异,墙外翠竹千竿,墙内古树参天。墙上四扇构图精美的漏窗可见墙外竹影婆娑,清幽恬静,一条小径消失在竹林深处,宛如一幅空灵的画,营造出“庭园深深深几许”的意境。

九曲桥的尽头有一座亭子,名叫“我心相映亭”,亭名取自佛教禅语“毋须言,彼此意会”,即“不用多说,我们彼此心领神会”的意思。“我心相映亭”的建筑很有特色,一边是粉墙,一边是走廊,两边的墙遮住了湖面,起到障景的作用,这在西湖景区的亭子设计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走出我心相映亭,豁然开朗,开阔的湖面上立着三座石塔,布置得十分精巧,这就是全岛的主景——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主要介绍(三潭印)(3)

石塔始建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当时苏东坡疏浚西湖,为防西湖淤塞所立。从最初的标志,逐渐演变为以后三潭印月的雏形。此后经过改进,终于形成了“湖中有深潭,明月印水渊,石塔来相照,一十八月圆”的奇异景致。元代三塔被毁,明朝万历年间又在现在位置上重建。

三个石塔呈等边三角形,间距62米,塔高2米,造型优美,塔身呈球状,有五个小圆孔,装饰着浮雕图案,塔顶呈葫芦状。这一造形已成了西湖景观的标志。也有民间传说石塔下面曾有黑鱼精,后来人们建了三只倒竖呈葫芦形的石塔,恰似香炉倒扣之状将黑鱼精镇压在了下面。

三潭印月主要介绍(三潭印)(4)

这三座石塔的特别之处,是在于它塑造了“三潭印月”的奇妙现象。每当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人们在石塔内点上蜡烛,洞口蒙上白色薄纸,烛光从纸中透出,倒映湖面,随着微波荡漾,似有无数个月亮在水中晃动。这时,月光、烛光、湖光,波光粼粼;月影、塔影、云影,交相辉映,一幅“玲珑塔底月轮悬”、“一湖金水欲溶秋”的绮丽画面呈现在人们眼前,此情此景,正如明代诗人张宁描述的那样:

片月生沧海,三潭处处明,

夜船歌舞处,人在镜中行。

三潭印月主要介绍(三潭印)(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