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位ceo创业自述(17岁辍学40岁做CEO50岁创业)
7位ceo创业自述(17岁辍学40岁做CEO50岁创业)看松浦弥太郎的人生履历,无处不是惊奇与精彩。无处不是疑问与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以上,如此传奇经历的主角,就是日本著名的作家、生活美学家、商人——松浦弥太郎。37岁,他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小小古书店——COW BOOKS。40岁,他受邀出任日本著名杂志《生活手帖》的总监。人生第一次进入公司工作的他,一上任就一举扭转了当时杂志发行量急剧下降的窘境,在任9年期间,使《生活手帖》成为销量百万级、在日本最受欢迎的生活指南。50岁,从不做饭的他,又一头扎进互联网新赛道,转型创业开了一个以料理为主题的网站。
17岁,高二,厌恶上学的他跑到建筑工地搬砖。
靠着打工,3个月攒够了50万日元——日本到美国的机票,他就只身前往美国追寻想要的“自由”。
20几岁,他把从美国淘来的古书,装满背包,到日本各大画廊兜售。
没想到“倒卖二手书”的生意就这么红火起来,他改开一辆小货车移动卖书,满东京地跑。
37岁,他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小小古书店——COW BOOKS。
40岁,他受邀出任日本著名杂志《生活手帖》的总监。人生第一次进入公司工作的他,一上任就一举扭转了当时杂志发行量急剧下降的窘境,在任9年期间,使《生活手帖》成为销量百万级、在日本最受欢迎的生活指南。
50岁,从不做饭的他,又一头扎进互联网新赛道,转型创业开了一个以料理为主题的网站。
以上,如此传奇经历的主角,就是日本著名的作家、生活美学家、商人——松浦弥太郎。
看松浦弥太郎的人生履历,无处不是惊奇与精彩。无处不是疑问与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
读他的《超越期待:松浦弥太郎的人生经营原则》,我们找到了答案:
把自己当做经营人生的CEO,
像经营生意一样,打造自己这个产品,
为他人带来价值,超越所有人的期待。
那你也可以不断突破自己,成就传奇一生。
此文,将结合《超越期待》这本书中,松浦弥太郎提到的人生经营原则,来解读他传奇历程里的一次次飞跃、突破,和超越期待。
01 人生经营首则:不遗余力推销自己17岁就只身到美国闯荡的松浦弥太郎,
不懂半句英文,
没有一个朋友。
天生“社恐”的他,感到了比在日本时候更深的迷茫与苦痛。
曾经,他只是一头扎进美国的书店,用书聊以慰藉。
美国的书店,也是他存放孤独,慢慢打开心扉的温暖角落。
来书店的美国人,会主动和他打招呼、聊天。
他也开始刻意练习,与见到的人主动问好,去“日本街”交朋友。
也是这段经历,让他体会到:
唯有开口发言,机会才会降临于你。
就像他在《超越期待》里说:
不发言,即是风险。
很多人会抱怨,自己无法融入到人群中,自己得不到机会、没有突破。
却不曾想过,自己有没有抓住一切展示自己、推销自己的机会,有没有任何时候,都鼓起勇气,做那个开口发言的人。
那些不发言、不努力让别人了解自己的人,大家不清楚他们有什么样的性格,组建团队时也就不会想起他们。
不发言,不主动,无异于放弃。
松浦弥太郎在美国文化——“发言即是参与”的熏陶下,变成了一个积极主动推销自己的人。
他反复练习,也不断挖掘着自己的长处。
甚至,把自己的缺点,自己的失败,也作为与人交流的“素材”,展示自己的机会。
因为在美国,爱上了淘古书。
松浦想到了把书带回日本,将一辆2吨的卡车,改造成流动书店,兜售各类杂志和专业书籍。
然而,一开始生意惨淡。
直到朋友提醒,可以尝试和顾客聊聊天,讲讲自己的故事。
于是,松浦主动和买书的人交流,甚至,把自己的传奇经历,编成了段子。
越来越多的人介绍朋友来找他买书,并称,他是个“有趣的人”。
对此,他在《超越期待》里也提到:
即使人生接二连三地出现麻烦,也要把这些麻烦都编成段子再去做生意。
我们常觉得推销自己,是不断地粉饰,
需要无数的技巧、修炼。
但其实,松浦的人生经营哲学,以及他从“社恐”蜕变为“社牛”的经历,告诉我们:
坦诚,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抓住一切发言机会,
勇于展示自己,甚至是那些真实的瑕疵。
就是让别人了解你,拉进与你的距离,和你构建强关系,为你树立个人品牌的最佳方式。
02 人生经营核心:想他人所想,忧他人所忧流动书店大火,松浦弥太郎也在不遗余力推销自己的过程中,积累了足够的人脉、资源。
终于,37岁时,他开了一间自己的书店——Cow books。
Cow books面积不大,一张长桌占据了整个店的一大半,旁边的吧台可以点到精心调制的咖啡。
每个来这里的顾客,都可以惬意地坐下,翻看自己喜欢的书籍,配上一杯咖啡。享受“慢下来”的生活。
在Cow books,松浦弥太郎每早的晨会,都会组织大家讨论今天要怎么帮助每一个人。
来Cow books,即使你什么都不买,找店员聊聊天,询问附近有什么好吃的,他们也会很有礼貌地详细介绍周围的店家和路线。
松浦曾说:
“Cow Books最主要的不是商品,而是看不见的一种价值。
商业不只是东西的交易,把快乐传达给对方是很重要的。
如果大家喜欢书店的氛围和服务,受不了别家冷冰冰的服务,那别家卖1000日元的书我们卖2000日元,还是会有客人的。”
松浦营造的氛围,以及贴心的服务,真正做到了“利他”——想客人所想,忧客人所忧。
最后,也收获了极好的名声。
而当40岁的他,接任销量低迷的《生活首贴》杂志主编辑时,也继续秉持着这种“利他”的人生经营原则,去思考:
怎么把《生活首贴》打造成一本可以让人忘记不开心、消除人们困扰的杂志?
怎么让读者翻开杂志的每一页,都能感受到杂志人制作时的体温和笑脸。
于是,他走向街头、咖啡馆、书店,去询问每一个遇到的人:
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杂志?
他们想要解决什么样的困惑?
在《超越期待》里,提到的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
我们常以为,现代人是不喜欢在家做饭的。
但因为细致入微的考察,松浦弥太郎了解到,这些说“现在不做饭了”的人,并不是“完全不想做饭”,而是“不想在做饭这件事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那是不是可以提供一些简单易操作的食谱给读者,让读者毫不费力地,也能享受到做饭的乐趣呢?
因此,《生活首贴》里,你会看到诸如教你怎样钉好钉子、怎样做出美味荷包蛋、怎样收藏才最节约空间……这类生活贴心tips。也正是这些无微不至的关怀,唤起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随时体恤读者的利他思维,让《生活首贴》蜕变成一本能够发行100万册的殿堂级生活指南,成为了很多人的生活宝典。
松浦弥太郎用他经商的“利他思维”向我道来最质朴的人生经营智慧:
时刻为人效劳,为对方解忧、让对方高兴,时刻超越对方期待,自己最终也能收获到更多,活出自己的专属招牌价值。
03 人生经营要义:有趣而快乐地生活松浦弥太郎管理《生活首贴》杂志编辑部时,规定下午5点半必须准时下班,周末不可以加班,要安排时间陪家人,做饭,和朋友看电影。
对此,他的解释是:
“如果你不懂得生活,你怎么让读者懂得生活?”
日本有个俚语“要工作才能吃”。松浦将这句话改为“要玩才能工作。”
如此看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生活首贴》能如此贴近读者生活,如此了解读者了。
因为在松浦弥太郎看来,“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并不是分明的。
正如他在《超越期待》里说的:
以前我担心如果不将工作和生活区分开会让自己感到疲惫,但现在我在放松的同时也能完成工作。
如果被问到“现在让你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我会立刻回答“工作”。无论睡梦中还是清醒时,我几乎都在想工作的事情,这对我来说很快乐……
曾经有一位经营者说过这样一句话:
重要的是要能找到值得自己赌上人生的工作。
现在的我就在工作上赌上了自己的人生。三十岁时的我不懂工作原来如此快乐、如此有魅力。
生活即有趣而快乐的工作。
工作,即有趣而快乐地生活。
这就是50岁的松浦弥太郎,仍然孜孜不倦去突破自己,去创业,去闯荡互联网,尝试自己从前不擅长的“料理”领域的答案。
他在《超越期待》里说:
人迟早会达到通过积攒经验、逐渐对自己做的事情感到快乐、自己也逐渐感拥有成就感的阶段。
什么时候,我们可以把所做的每一件事,
工作也好,生活也罢,
都当做快乐而有趣的宝贵体验。
那超越他人与自己的期待,也是迟早的事。
写在最后:读松浦弥太郎的《超越期待》,没有想象中的商人的“浮躁”。
相反,是至纯至真的一种温暖与感动。
想起一个词:
人淡如菊。
- 我们曾汲汲营营地表现自己,推销自己,最后发现,不造作地参与,不扭捏的真实,就是人生经营的质朴之道。
- 我们曾精打细算地考量、追寻,最后发现,真心实意地给,贴近人心的利他,就是人生经营的不二法门。
- 我们曾辛苦奔波、努力奋进,最后发现,永葆快乐和趣味,才是生活经营、事业经营、人生经营的持续燃料。
人生过半的松浦弥太郎,用最简单的语言,最传奇的人生历程,告诉我们:
真实,真心,有趣,有料,必将迎来更多的超越期待。
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