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市烧麦店哪里好吃(白宝呼市烧麦)
呼市烧麦店哪里好吃(白宝呼市烧麦)作者简介:然而,在烧麦一条街上,有一点儿美中不足,那就是大大小小的“烧麦馆”门楣上的“招牌”不尽相同:有写“烧麦”的、有写“烧美”的、有写“烧卖”、有写“稍麦”的、有写“稍美”的、有写“稍卖”的、有写“捎麦”的、有写“捎美”的、有写“捎卖”的……笔者认为,既然“呼市烧麦”已成为一道中华著名的传统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是有个统一的叫法,把这一美食的名称固定下来,申请专利,注册商标。这样,定能使塞外这朵美食奇葩进一步发扬光大,永久传承下去。虽然现在全国各地都有卖“烧麦”的地方,但是呼和浩特的烧麦最为正宗。正宗呼市烧麦的做法:是先拌馅儿,传统烧麦馅儿主要是羊肉和大葱;拌烧麦馅儿是个技术活儿,先将嫩羊肉剔去筋头巴脑,用铁匠打制的传统菜刀,不紧不慢地切,将肉块儿剁成米粒大小。羊肉切好后,再放生姜,生姜必须切碎,放多放少,大有讲究,多了嫌口辣,少了又没姜香味;然后就是放上切碎的大葱,掺上正宗的胡麻
呼市烧麦
文/白宝
“吃、住、行、游、购、娱”是当今旅游的六大要素。把“吃”放在第一位,可见“吃”在旅游当中的重要性,也充分印证了“民以食为天”这个道理。如果每到一个地方,“吃”得有特色,“吃”得带劲儿,那么这个地方就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是终身难忘!
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就有这么一种闻名塞外的美食——烧麦。大凡到过呼和浩特的人,都要尝一尝这道美食,都会对这道唇齿留的香美食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一道香飘四方的美食,人们总会赋予它一定的文化内涵。关于呼市“烧麦”的由来也不例外,也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在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西征噶尔丹。有一天,当大队人马到达归绥(呼和浩特)城内的大召寺山门前时,已是深夜时分,康熙帝一行人困马乏、又饥又渴。俗话说“三天不吃饭没啥事,而三天不喝水就会渴死人”。此时夜阑人静、庙门紧闭,到哪儿去弄水呢?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只见皇帝的坐骑,仿佛猜出了主人的心思,仰头嘶鸣,前蹄腾空,往地上猛力一刨,一股清泉澎涌而出。后人把这股御马刨出的泉水称之为“御泉”(玉泉),这也是呼市玉泉区名称的由来。再说康熙帝,虽然解了渴,但腹中仍饥肠辘辘,于是就带了两个贴身随从,冒然敲开路边一家早已打了烊的包子铺,一进门便让包子铺老板赶紧蒸几笼包子,以解腹中之饥。掌柜见其中的一位来者,衣冠楚楚、方面大耳、器宇轩昂,料定此人非富即贵,不敢怠慢,急忙张罗了起来。可是此时,包铺子经过一整天的售卖,做包子的白面所剩无几,深更半夜到哪里去找白面呢?何况做包子需要用“发面”才行啊,就是有了白面,一时半会儿也发不了面呀。焦急万分的掌柜突然灵机一动,把所剩不多的白面加上少许淀粉掺到一起,和成一块死面团,揪成一个个小小的面剂,为了节省面剂,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面皮,然后包上拌好的羊肉馅,用手快速将口捏住,包成一个个的“小包子” 没多大功夫就蒸熟给客人端了上来。康熙皇帝吃了这既像包子又不是包子的食品后,赞不绝口,问这种美食叫啥名儿?掌柜顺口说了句,这是“捎卖”,康熙问为何叫“捎卖”,掌柜解释说,我们包子铺里主要卖的是包子,这种食品是捎带着卖的,所以叫“捎卖”。从此这种叫做“捎卖”的美食便在归绥(呼和浩特)一带流传了下来。更有一段《烧麦三字经》说得好“归绥城,居塞外;有小吃,名烧麦;茶楼肆,饭馆内;星罗布,遍地开;历史久,近三百;康熙爷,颇青睐;市井徒,内阁宰;众口尝,说不赖……”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将呼市的特色小吃“烧麦”描写得淋漓尽致。
虽然现在全国各地都有卖“烧麦”的地方,但是呼和浩特的烧麦最为正宗。正宗呼市烧麦的做法:是先拌馅儿,传统烧麦馅儿主要是羊肉和大葱;拌烧麦馅儿是个技术活儿,先将嫩羊肉剔去筋头巴脑,用铁匠打制的传统菜刀,不紧不慢地切,将肉块儿剁成米粒大小。羊肉切好后,再放生姜,生姜必须切碎,放多放少,大有讲究,多了嫌口辣,少了又没姜香味;然后就是放上切碎的大葱,掺上正宗的胡麻油来搅拌,待到红中透白,白中显绿,肉馅儿香气四溢,烧麦馅儿就拌好了。拌好肉馅儿后,接下来就是做皮儿,烧麦是用未经发酵的“死面”做皮儿,必须选择上好的白面,和好饧到。擀皮时用土豆粉面作扑面,用中间粗两头细的特制“擀面棰”,将皮儿棰擀成薄薄的荷叶状,薄如蝉翼、筋道透明。捏烧麦与包子区别在于:包子顶部封口且多扭褶,而烧麦顶部不封口呈石榴状。因为其形似石榴边稍,皱折如花之美,故称之为“稍美”。明代史料记载“北方麦子在四五月间,麦稍有一层白霜”,而烧麦在制作收口处,也有好似白霜的干面粉,故又称之为“烧麦”。烧麦最初是用笼屉蒸熟的,现在也有用水煎生烧麦的。蒸(煎)熟后,顾客提着烧麦顶部如石榴般的“花嘴”放入盘内,用筷子一挟一抖,放入盘中,皮如张开的荷叶,馅如圆圆的肉饼。每个烧麦皮薄如纸,柔韧不裂;从外部能看见里边的肉馅儿,馅儿不干不湿,肥而不腻,蘸上山西老陈醋,用牙一咬,鲜美无比。真乃塞外饮食的一大杰作。
经营一个“烧麦馆”很简单,烧麦馆的员工很少,不像其他饭馆,有大厨师、配菜工、送餐工、洗碗工……这些烧麦馆统统没有。仅需一位会做烧麦的师傅,再加上两三个帮忙的伙计就齐活儿了。在烧麦馆就餐时,也很简单,一屉烧麦,一壶茶水,是名副其实的“快餐”。不像在内地吃早点,不论吃包子、油条、烧饼等主食时,必须打个汤之类的做“配角”才能下饭。当然呼市烧麦馆的“茶水”不同于一般茶水,必须是用传统的青砖茶泡制而成,才和烧麦相配。有时候,烧麦笼屉早已见底了,但那些无所事事的食客们仍旧坐在那里,一边“吹茶”一边“吹牛”,谈天说地的闲聊,此时的“烧麦馆”更像是一个“茶馆”。记得我第一次来呼和浩特,在烧麦馆用餐时,服务员问:要多少烧麦。我说:来半斤烧麦,打个鸡蛋汤。服务员一听就知道我是外地人,便笑道:一两烧麦就8个呢,正好是一笼。一般饭量大的客人最多吃两笼,也就是二两;另外我们这里没有鸡蛋汤,只有管喝的茶水。闹了笑话的我,从此便记住了呼市烧麦的美味和吃法,也记住了与烧麦绝配的那壶“茶水”。
呼市烧麦经过3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如今已成了呼和浩特的一大著名品牌。2016年呼和浩特市在五塔寺后街,建起了二里多长的“烧麦一条街”,各式各样的烧麦馆有20多家,其中“德顺源”为最。这条街还被中华餐饮协会命名为“中国烧麦美食街”。这里每日人头攒动,客流不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餐饮风景线,这条美食街也成了游客们的主要“打卡地”。呼和浩特市政府还连续举办了几届以“烧麦”为主题的文化大赛活动,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在《远方的家》栏目中详细地介绍了呼市烧麦的制作过程和文化内涵。
然而,在烧麦一条街上,有一点儿美中不足,那就是大大小小的“烧麦馆”门楣上的“招牌”不尽相同:有写“烧麦”的、有写“烧美”的、有写“烧卖”、有写“稍麦”的、有写“稍美”的、有写“稍卖”的、有写“捎麦”的、有写“捎美”的、有写“捎卖”的……笔者认为,既然“呼市烧麦”已成为一道中华著名的传统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是有个统一的叫法,把这一美食的名称固定下来,申请专利,注册商标。这样,定能使塞外这朵美食奇葩进一步发扬光大,永久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
白宝,男,六十年代生人。籍贯河北尚义,现居宣化古城。为中国当代教育研究员、中国现代作协会员、河北散文学会会员、张家口作家协会理事、张家口诗词协会理事、民进张家口市宣化区副主委、张家口市宣化区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