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音as650骨传导蓝牙耳机(动静皆宜AfterShokz)
韶音as650骨传导蓝牙耳机(动静皆宜AfterShokz)终见庐山真面目,工作室的美女都等不及了,说我太磨蹭,我只是追求完美,嘿嘿安利一下什么值得买微信,二维码扫出来是微信公众号咯申通快递配送,顺便泄露一下大妈的信息撕开袋子,里面是众测须知,一些众测的指导意见,大家一定要重视哦今天终于轮到我,切实地看到这个封条,始终觉得“朕值到了”读起来怪怪的
校清新Ron
前言
连续14次申请失败后,SMZDM终于给了第一个众测机会。由于此次众测名单筛选时间异常长,所以没有报希望,14次失败之后的第15次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于11号中午收到张大妈短信,从第一次申请就一直在期盼的瞬间,然而我只花了几秒钟时间扫了一下短信内容,并非我宠辱不惊,而是工作室的事情实在多到让人头疼。15号一大早查询快递,得知已经到了配送站,直接打电话过去拿到快递。认真原创,用心分享,想众测的小伙伴加油!
一、开箱晒物
申通快递配送,顺便泄露一下大妈的信息
撕开袋子,里面是众测须知,一些众测的指导意见,大家一定要重视哦
今天终于轮到我,切实地看到这个封条,始终觉得“朕值到了”读起来怪怪的
安利一下什么值得买微信,二维码扫出来是微信公众号咯
终见庐山真面目,工作室的美女都等不及了,说我太磨蹭,我只是追求完美,嘿嘿
整体包装,和上一代貌似不同,显得简洁一点了
包装全方位,我其实对包装设计也是很感兴趣的
激动人心的破膜环节
拉黑色带子,抽拉很顺滑,里面的胶水有点......强迫症
耳机被固定在盒子里
拿走耳机,下面就是耳机包了,包下面是说明书,来一张全家福
耳机包和里面的一众小物件,耳机包的质量一般,和我的akg耳机包差远了。耳机包里面的小配件,分别是保修卡、充电线、耳塞和可调节硅胶带(用来适应不同大小头部尺寸)
正式取出耳机,可以看到耳机的固定方式
耳机上的按键,分别为音量加(同时也是开关机键)、音量减,同时有一个隐藏式的Micro-USB充电口
耳机侧面的这个按键式多功能按键,诸如接打电话、音乐控制等,后面详细说,妹子说,每次接电话按一下头侧面,有点酷炫
开箱结束,就整个做工而言,个人觉得满意,貌似众筹第一批做工好一些,不足之处可能就是外面的硅胶材料不耐脏,特别是这个嫩黄绿色,开箱时就发现污迹,很难处理,还是黑色好点
二、全面认识骨传导
2.1、什么是骨传导?
很多人都有过一种体验,就是自己的声音被录下来回放的时候,往往和 自己感觉中的声音不太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面就有骨传导的原因。简单的来说,相比空气而言,颅骨能传递更低频率的声音,所以当你说话的时候,由于骨 传导,自己听到的声音会比别人听到的声音更为低沉和饱满,而录音机上的声音会比自己期望的音调要高一些。
骨传导原理示意图,图片来自AfterShokz 韶音官网
说到这里,究竟什么是骨传导呢?一 般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听到声音:空气传导和骨传导。空气传导的过程一般为:声波—耳廓—外耳道—耳膜—中耳—内耳;而骨传导直接通过颅骨、颌骨 等的振动把声音传到内耳。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约为20Hz—20kHz,Pumphrey在1950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文章 《 Upper limit of frequency for human hearing》中首次提出了人可以通过骨传导感知到120 kHz的超声 骨传导因此也被称为“超声骨传导”(bone conducted ultrasound 简称BCU)。
在街上看见两位老人,其中一位应该是耳朵不好使,我过去让试一下耳机,反应说能听见嗡嗡的声音,另一位表示用手堵住耳朵后能听清楚
此网站是AfterShokz 韶音官网aftershokz/technique/对骨传导技术的相关说明,说的不多,可能是因为目前对于骨传导原理的认知还不是特别深入。
2.2、骨传导的优势和缺点
相比现在普遍的空气传导,骨传导有什么样的优势和缺点呢?
首先说优势:
①、抗噪能力强,可以避免混杂在空气中的噪音
②、骨传导的频率范围很宽,可以用来改善高频段的声音品质,拓宽声音频域
③、骨传导和空气传导相互独立,人的听觉系统可以同时感受到两个不同声源的声音,增加跑步、驾驶时的安全性
再说缺点:
①、相比空气传导,骨传导对声源的要求高,不方便,比如手机外放可以通过空气传导,而骨传导就相对困难了
②、骨传导传递声音的能力(包括灵敏度和质量)尚不能和空气传导比拟
③、人体本身可能对声音频率等的传递可能有影响(具体待考察)
三、工业设计
3.1、材质
耳机的材料主要是亲肤硅胶和钛合金。之所以叫亲肤硅胶,是因为硅胶摸上去似乎绒绒的、软软的,和皮肤接触不会产生摩擦等不适感,缺点就是很容易脏,特别是我这个耳机的颜色,脏了之后很明显,也不好处理;钛的属性是强度高、耐腐蚀好、耐热和密度小,也是出于减轻质量的考虑。
可以看出边缘已经变脏了,才上手一天多而已
接口旁边不知道怎么鼓起来了,貌似硅胶的贴合性还不太好
耳机后挂是钛合金材质的,耳机外部包裹的主要是硅胶
3.2、重量
一副定位与运动的耳机,如果重量太重的话,显然是说不过去的,36g的重量戴在头上可以说不会有太大的压迫感,特别是拿在手上,感觉很小巧,挺有运动范儿。
拿在手上,很小巧
3.3、人机工程
耳机佩戴是否舒适,使用环境是否灵活,都是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这就是人机工程需要处理的。我在测试使用的过程中,考虑了不同的人群,包括身材适中,稍胖的人和佩戴不佩戴眼镜的情况,现在近视人群很多,需要考虑进去。就我个人的体验来看,我觉得耳机的后挂偏长,会下坠到脖子上,点头或者扭动脖子的时候会有阻力,不太舒服。
一般人群佩戴状态,后挂显得下坠较多,不知道佩戴方式对不对
这里提个建议,使用说明书上没有标明佩戴方式,不知道后挂本来就应该下坠到脖子还是应该稍微水平一点。在测试过程中,第一次拿到耳机的人都不知道如何佩戴,有把它当作入耳式耳机佩戴的,有像配戴包耳式耳机一样将后挂戴在头顶的,总之大家佩戴之前我都需要示范一下。
稍微胖一点的朋友试戴,感觉还算贴合,后挂再短一点也没有关系,可能会贴合地更紧一点
对于长头发的妹子而言,如果不把头发盘起来,后挂要么在头发外面,要么在头发里面,总之,掉了可能你都不知道,不过爱运动的妹子肯定不会披头散发地去跑步,所以问题不大
对戴眼镜的朋友而言,就有点小问题了,耳朵方寸之间,需要挤进两幅耳挂,只能把耳机耳挂放在外边,整体的舒适性和稳固性会打一定的折扣,但影响有限,问题不大,实际使用时发现,由于耳机卡在耳屏前面,不太容易掉,而且和皮肤接触的硅胶也有一定的防滑作用
耳机整体采用的是不可拆卸的设计,没有看到螺丝,如果坏了,估计得把整片硅胶撕下来检查,还不一定搞得好,可维修指数给一颗星吧
四、连接
4.1、配对及设置
打开耳机蓝牙,并设置为可被搜索状态,初次连接时,按下电源键(音量 )5秒以上,之后指示灯会红、蓝交替闪烁
之后耳机会有语音提示,都是英文语音,此时发出“pairing”,也就是准备好了,此时手机上会迅速显示设备名称
点击之后,会迅速连接上,我这个大约2S就连接成功了,成功之后又有提示音“connected”
由于该耳机没有配套相关的app,所以可供设置的选项很少,这点比较遗憾。
建议又来了,还是配套搞一个app吧,最应该清楚直观的电量都没法很方便的知晓(电量显示是通过语音报的,在音乐暂停状态下,按音量键会语音播报高、中、低三档电量),也可以搞一个定时功能,设置好运动时间,到点自动提示。既然主打运动,我当初真的以为有计时和运动轨迹功能的,到手以后发现只是个耳机,还是有点小小的失落的,这些应该都可以通过app解决,不过我相信以后几代肯定会有
连接成功后,试听一下,王菲的《清平调》,他们义无反顾的在一起,牵手空降世人面前,别离或重聚,兜转之间,岁月老去,心不能变
4.2、距离感应
耳机的距离感应挺奇怪,把手机放在卧室,带着耳机去卫生间,发现信号开始断断续续,中间只隔着一堵墙,不过还有两扇门,距离大概只有2-3米,可见信号的穿透性较弱;在工作室的时候,手机放在工作台,走出去10来米信号照样无影响(玻璃门),可见信号最大的影响因素是阻挡物啊。
到楼下空旷地带测试,走出大约20米信号出现不稳定,所以大家对信号大可不必担心,每一块方砖的长度大概为60mm,大致可以计算出约为20米,说明书上说的蓝牙连接距离10米应该是算保守的
4.3、新设备绑定与多点连接
绑定了某一部设备后如果需要绑定新的设备,或者需要绑定多个设备,改如何操作呢?
要绑定新的设备(以Iphone5c为例),耳机需要关机,然后长按开机键大约5s(音量 ),重新进入配对模式,此时,指示灯红蓝交替闪烁表示进入配对模式
点击iphone5c上的设备,进行配对,此时耳机与新的手机进行了配对,原来的设备将自动取消绑定。绑定新设备前,并不需要遗忘旧设备,虽然我之前是这么操作的
接下来说说多点连接,测试中发现,这里的多点连接貌似最多也只能连接2台设备
第一步仍然是关机长按进入配对模式,之后同时按住侧面的多功能键和音量 键约2s,此时会有语音提示(Multipoint enabled),之后连接第一台手机(语音提示Connected),然后关机重新进入配对模式,连接第二台手机即可。最后需要重启一下,略微麻烦
可以看到两台设备均处于连接状态
台式机也可以连接,前提是有蓝牙,这下再也不用插耳机了,没有了线的烦扰,自由多了
当同时连接了两台设备后(一加和台式机),再次尝试连接第三台设备时会出现无法连接的提示,由此推断,多点连接应该只能连接两台设备
偶然的发现,苹果连接后,蓝牙旁边会出现电量提示,为什么我的一加没有(CM13系统)
当多点连接后,我尝试两台手机同时播放音乐,发现耳机会响应首先开始播放的设备(A),B设备虽然在播放中,但是并没有声音;此时,暂停设备A,一段时间后,耳机会响应另一台播放中的设备B,也就是说耳机不会同时响应两台设备。而且,一台设备暂停后,耳机响应另一台设备的时间也不确定,比如暂停电脑,让手机播放,响应时间可能会有10-20s,但是暂停手机,耳机响应电脑只需要几秒,原因不明确。
如果耳机响应的是A手机,当B手机有来电的时候,耳机又会迅速响应来电
我还做了一个测试,Trekz耳机与电脑连接,同时插入AKG有线耳机,此时Trekz有声音,而AKG没有声音,用手机测试也一样,看来设备会优先响应Trekz,期待中的“混响“并未出现
五、续航和电池
正常音量下,一般音量1/3,吵闹时音量2/3,从没电到充满电,每天听2小时左右,用3天没有问题。手机刚收到时,没有充电,从下午两点左右开始听,一直到晚上23点多才完全没电。极限音量下,时间大概会缩减1/3。
充电时间,书明书上写的是1.5小时充满。测试了两次,电量从零到充满(指示灯由红变蓝),均是2小时左右才充满,比官方慢了30分钟。第一次是用的5V1A的iphone港行三插头充的,从晚上22左右点充到24点左右;会不会是充电头的关系?第二次使用一加充电头5V2A,从17点充电到19点才充满,2小时,差别不大。
充电接口为Micro-USB,兼容现在大多数的手机充电线,上面就是因为没带线用的魅族充电线。但是随着USB Type C的普及,可能之后这个充电接口也要换了
前面说到整个设计为不可拆卸,电池内嵌不可更换,那么电池的使用寿命是多少呢?会不会很快就消耗完了?其实并不用担心,电池充放电300次后电池容量大于等于80%,如果每3天充一次,2年半以后,仍然有80%的电池容量,够用了吧?
六、音质
6.1、音质由什么决定?
评价音质的好坏还真是不容易,个人觉得音质的好坏最终还是取决于每个人的主观感受,而个体的主观感受又 不一样,所以大家一般说一个耳机好不好,其实说的是耳机对声音的表现上,是门“玄学”。但是也有一些客观的评价方法,比如我查阅资料时候有提到现在客观的评价基于软件算法,与主观评价结果的相关度可达到95%左右,暂且不表。
所谓音质,是指经传输、处理后音频信号的保真度,所以客观上来说音质应该和音源 (录音编码处理等)、前端(也就是硬件,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器、编解码器、放大器等)、耳机等有关,如果是蓝牙连接播放,估计蓝牙芯片导致的数据传输等又会 对音质造成影响。就韶音 AS600 Trekz Titanium而言,其定位是运动耳机,所以下面会测试下其音质表现。
6.2、音乐播放
韶音 AS600 Trekz上总共只有三个按键,音量 、-和侧面的多功能键,这三个按键组合起来会有不同的功能。单击是暂停,双击是下一曲,没有上一曲这个操作(试过三击,没用)
这里我需要说一下多功能键,播放音乐时并不灵敏。按照说明,播放歌曲时单击多功能键歌曲会暂停,双击时会切换到下一曲。实际使用时,有很大的几率是,多功能键不起作用,单击或者双击时虽然有声音反馈,但是并没有暂停或者下一曲。如果手动切换后,再次试验,可能又好了,所以多功能键播放音乐时失灵,暂时也并没有发现规律,这个问题对实际虽然不是什么致命的问题,但实际体验中感受还是不太好。
6.3、通话
这里我主要说下韶音优化的漏音屠龙技术(LeakSlayer TM),介绍上说可以使漏音再降50%,既保护隐私,也不会打扰旁人。这是个什么技术,如何表现的呢?通话质量又怎么样?
经过请教查询得知,耳挂两个侧面的三个开孔以及震动单元外侧的很多小孔都是韶音的降漏音的专利,这也是为什么有这些开孔的原因,应该是采用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来对漏音进行优化的。实际使用Trekz一般音量下基本上是听不到漏音的,在户外就更不用说了
接听电话时,只需要按一下侧面的多功能键(挂断也一样),有点科幻电影里的感觉有没有?电话的音质感觉和正常使用手机接听没有太大区别,外面的汽车鸣笛、风声都能听到,可见麦克还是挺灵敏的
上图中商标旁的小孔和下图中顶角处的小孔,是韶音的双麦克降噪的专利,使用韶音 AS600 Trekz进行通话,并不需要刻意放大声音,按照正常的声音说话对方就能清楚地听见了,对通话的优化还是不错的
接听第二个来电时(保持当前通话),只需要按一下多功能键,按住2s是接听第二个来电,同时挂断当前通话。拒接电话也是按住多功能键2s,双击可以重播上次通话
前面说到播放音乐时,多功能键不灵敏,但是接听电话时多功能键还是没有出问题的,但是出现过一次用耳机接听电话时,耳机突然失效,智能手机继续接听的现象。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漏音,其中漏音大小应该是使用者正常佩戴使用时周围的人能听到的声音大小。Trekz为骨传导耳机,为什么会有漏音现象呢,比如安静环境下,我把耳机放在旁边,仍然能听见声音。众所周知,声音的传播都是通过介质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骨传导耳机发声单元的振动片在振动时,周围一圈空气也会随之振动进而产生声音,这个避免不了,所以放在耳朵边上或者安静的环境下也能听到。判断一个耳机是不是骨传导,可以用手指堵住耳朵(杜绝空气传播),此时听到的声音都是来自骨传导的。而且,测试发现,对骨传导耳机而言,堵住双耳之后,音质会更好。
6.4、音质对比
当音源和前端都相同的时候,AfterShokz 韶音 AS600 Trekz Titanium™骨传导运动耳机的表现并不出色,这里的出色是以同价位甚至是价位低一些的纯音乐耳机为参考的,对于一款运动耳机而言,这有些不太公平,但是首先需要说明的,音质虽然不够出色,但是完全够听了。
我原先使用的耳机是AKG450和404,应该算是口碑都还不错的入门耳机了,还有一条AKG的入耳式K309,价格30多,用来备用,比较耐操。因为听感这个东西不好说,所以原打算是录音来对比一下,但实际录下来发现其实效果也不明显,所以这里还是就我个人的感觉说一下。前面也说过骨传导对声音的传递尚不能和空气传导相比,相比K450,整体感觉声音偏涩偏木,低音沉不下去,高音表现尚可,对中频人声的表现也中规中矩,因为耳朵处于开放状态,所以就听感而言,细节和声场的表现都不足,但是并不是说耳机本身不足,试试用附送的耳塞堵住耳朵,声音效果起码提升一个层次,没有了外界的干扰,低音有所提升,声场和细节都有了,唤气和口水音都能呈现出来,但是运动耳机本来就是为了安全而采用双耳开放,所以在家或休闲倒是可以试试感受下。
所以一句话,如果你是音乐发烧友,追求音质表现,这款耳机可能不太合适,但是如果你是运动爱好者,或者对音质的要求没那么高,那么这款耳机还是不错的。
七、运动体验
本来想拍一个类似的图,其实官网的图也不错,骨传导的优势是双耳开放,对周围的环境声更敏感,不管是骑行还是跑步,都能保障安全;有利有弊,双耳开放对耳机本身声音的感知也会降低
耳机的运动体验好不好,首要的是运动时,耳机佩戴舒适不会脱落,各种运动环境都能适应(防水防汗),避免线材缠绕和听诊器效应,最后,音质一定要有保障。
妹子是运动达人,喜欢打网球和羽毛球,拍完这组图后去试着打了会网球,妹子反应耳机的附着还是很好的,快速移动的时候也不会掉下来,通过极轻的钛合金后挂把耳机固定起来,既轻便又稳固。耳机刚到手时从下午2点试戴到6点,并没有夹头的感觉,之后会有轻微的夹头感。与之对比的K450,戴着1-2个小时就有相对强烈的夹头感,时间久了整个耳朵都发麻。从这一点来说,Trekz还是很有优势的。之后忙着勾搭,没法拍更多照片了
平时跑步锻炼就更不成问题了,避免线材的缠绕,双耳开放式设计,可以时刻警觉周围的环境。特别是如果女孩子喜欢夜跑,戴个隔音好的耳机有坏人靠近可能都不会察觉,女孩子还是要好好保护自己,尽量多注意周围,不要一个人夜跑
为了测试耳机的稳固性,朋友站立大角度左右晃动,耳机也不会脱落;之后我自己尝试佩戴并大力跳跃模仿篮球对抗,耳机照样很稳固的卡在耳朵旁。原谅我的P图,勿评价人物
刚好工作室有台老旧跑步机,朋友对骨传导挺好奇,试了试,他感觉还不错,不过他更喜欢游泳,可能对防水性不太满意了
武汉的小雨天气,IP55的防水性,可以轻易应付
运动还是安全第一,双耳开放的优势很明显,周遭情况能及时准确的知晓,特别是在马路上车辆来往不太安全
关于耳机音量。图一是跑到过街天桥上,车辆来往很吵闹,此时音量需要开到2/3左右才能听清音乐,声音如果再大,耳机会有音量过大保护,此时不可以通过耳机音量 调节音量,需要通过手机调节;音量过大,会有强烈的震感,感觉头部两边有电流通过一样,也会出现一定的破音。下图是跑到小区以后,晚上相对安静,此时音量1/3就很足够,耳机没有对整个运动造成不便,也没有夹头等不舒适感,整个过程酣畅淋漓,取下耳机擦去表面汗水即可。要是防水能做到更好,可以带去游泳就太好了
八、总结
先粗略地看一下耳机的规格,蓝牙4.1,稳定省电,蓝牙连接距离10米属于保守估计,但是穿墙能力有限,持续播放时间实际测试中也更长,而充电时间基本需要2小时。
这是一款动静皆宜的耳机。在办公室或者家用环境下,连接电脑后可以避免传统耳机带来的夹头等不适感,也不需要反复取下、戴上耳机,当有人和你说话时,也不会因为为戴着耳机而听不到,各方面都会方便很多;运动方面,骨传导带来的双耳开放优势很明显,骨传导和空气传导相互独立,人的听觉系统可以同时感受到两个不同声源的声音,增加跑步、驾驶时的安全性,一键接听电话、稳固、轻便、防水,运动中的那些麻烦问题都被考虑到了,简直是运动达人必备。
缺点也很明显。相比传统的空气传导的耳机,骨传导传递声音的能力(包括灵敏度和质量)尚不能和空气传导比拟,因而骨传导耳机在音质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一个对音质敏感的音乐爱好者而言,这款耳机绝对不是第一选择;亲肤硅胶材料的运用虽然可以增加舒适感,但是其耐脏、耐磨和和耐刮擦能力不够,很容易脏,而且不好清理,热胀冷缩后会使硅胶贴合性不够好;不可拆卸设计,维修难度大,一旦损坏,无法更换维修。
对于一款800 的耳机,不算便宜,朋友圈里的运动爱好者表示跃跃欲试,他们觉得这款耳机很能说明问题,而另一部分人出于对骨传导的好奇,询价之后作罢,或许他们对一款耳机的定义让他们觉得800 的预算下有更多的选择。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它的功能更加完善,比如推出配套的app,有计步、GPS等这些和运动息息相关的功能,给大家的第一印象不是耳机,而是智能穿戴产品,或许它的吸引力会更大,我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它!
本文来自什么值得买网站(smz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