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最强的镇(姑苏繁华地吴中第一镇)
苏州最强的镇(姑苏繁华地吴中第一镇)穹窿夕照穹窿山东侧乌龟墩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片告诉人们,距今7000多年的马家浜文化时期,木渎的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在这美丽的湖山之间,有座古老而美丽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木渎。这座因吴王建筑姑苏台“积材三年,连沟塞渎”而得名的古镇,环境优美,风景佳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经济富强,交通发达,享有“吴中第一镇”的美誉。自古以来,木渎“人物浩穰,农贾凑集,虽名曰镇,其实县也”(清沈钦韩《木渎桂隐园记》)。木渎 张肇清善人桥 钱贵
中华文明璀璨夺目,绵延不断。乡镇承载着丰富生动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传承着中华文明血脉。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留住乡音、乡思、乡风,保留乡土文化记忆,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挖掘历史智慧,让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启动了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目前,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已出版名镇志80部,江苏省入选24部。在第四批中国名镇志中,全国15部,江苏省入选4部,《木渎镇志》成功入选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
姑苏繁华地 吴中第一镇《古镇全貌》 华晓忠
徐徐打开苏州市行政地图,在苏州古城西南有烟波浩淼的太湖,巍峨耸立的穹窿山,悠长如练的胥江,青葱苍翠的灵岩山,幽幽流淌的香溪河,蜿蜒联绵的七子山,笔直如箭的采香泾,粉墙小桥的古镇老街……好一幅壮美而秀丽的江南山水图画卷。
香溪晨雾
在这美丽的湖山之间,有座古老而美丽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木渎。这座因吴王建筑姑苏台“积材三年,连沟塞渎”而得名的古镇,环境优美,风景佳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经济富强,交通发达,享有“吴中第一镇”的美誉。自古以来,木渎“人物浩穰,农贾凑集,虽名曰镇,其实县也”(清沈钦韩《木渎桂隐园记》)。
木渎 张肇清
善人桥 钱贵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穹窿山东侧乌龟墩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片告诉人们,距今7000多年的马家浜文化时期,木渎的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
穹窿夕照
木渎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木渎春秋古城北起五峰村,南至合丰村,群山环抱,西通太湖,依山而筑,沿盆地边缘而建,气势恢宏、雄伟。古城规划之科学,规模之巨大,工程之伟大,令人叹服,被列为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七子山、五峰山顶上的一个个石室土墩,人称是“江南长城”。
清代石关,贺九岭石关
木渎春秋古城遗址考古
2500多年前,吴王阖闾、夫差在姑苏山、灵岩山上筑高台,建行宫,“吴王春夏游姑苏台,秋冬游馆娃宫,兴乐华池南城之宫,又猎于长洲之苑”(宋范成大《吴郡志》)。如今馆娃宫遗迹依稀还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凄婉而悲壮的故事。穹窿山顶上的藏兵洞,相传是伍子胥视练吴军水师处;穹窿山茅蓬坞纡曲纵深,相传“兵圣”孙武曾在此“辟隐深居”,著述兵法。阖闾“将孙武,相伍胥,据山水,建城池,缮甲兵,实仓庾,破楚入郢,威晋慑齐,显名诸侯,号称大吴”(明莫旦《苏州赋》)。木渎这片土地曾经见证了吴国历史的辉煌与悲壮。
吴中之巅
秦台山巅上“秦台”两个摩崖大字,向人们讲述2200多年前“千古一帝”秦始皇巡游来到木渎,登山眺望湖山胜景的传说。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曾来到穹窿山,山上国师龛“乃汉留侯从赤松子采赤石脂于此”(《穹窿山志》卷四);茅蓬坞里的读书台,向人们讲述朱买臣采樵读书,实现人生理想与抱负的故事,朗朗书声依然在山谷回荡。史学家司马迁为撰写《史记》千里迢迢来到木渎,登姑苏台之废墟,眺望五湖之烟波,感慨唏嘘,淹留踌躇。东晋陆玩舍宅建灵岩山寺,开辟了吴地佛教传播的新篇章。
《灵岩雪景》 梅祥根
宋朝,木渎设镇,逐渐成为苏州古城西部的中心。明洪武二年(1369),木渎设立巡检司,管辖阊、胥、盘三门外及木渎、横塘、新郭三镇。清康熙、乾隆两朝帝王南巡到木渎访古寻胜,其中乾隆皇帝六次到木渎,赋诗200多首。乾隆十一年(1746),吴县县丞移驻木渎,又设千总驻防。
2005年,木渎被评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4年,木渎被列入苏州市“强镇扩权”改革试点单位,赋予部分县级经济与社会管理权限。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木渎地处太湖之滨,山河毓秀,形胜地美,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自古就是苏州西部风景名胜核心区。1982年,木渎被列为国家级太湖风景区13个景区之一。
天池山莲花峰
木渎境内有大小山头20多座,拥有穹窿、灵岩、天平、天池、尧峰、七子(一名横山)等吴中名山。位于境内西南的穹窿山是苏州海拔最高、山体最大的山峰,山势峻秀,纡曲幽深,三峰突起,群山拱卫,自古有“吴郡名山第一山”(宋杨备语)之称。位于古镇西侧的灵岩山,青松苍翠,万木葱茏,素有“秀绝冠江南”之誉;奇石或坐或立,或卧或挺,形象众生,俨然是一座天然石雕艺术馆。天平山怪石林立,清泉潺潺,红枫万丈,人称“三绝”,驰名中外。七子山绵延起伏,其林涧之美,峰壑之秀,云景之丽,泉石之怪,享誉吴下。天池山奇峰异石,天池古泉,以幽静著称。
奇峰异石
灵岩奇石-乌龟望太湖
木渎寺院道观众多,宗教文化发达。穹窿山上真观始建于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是苏州最古老的道教场所,鼎盛时有殿宇36座、房屋5048间。穹窿山因此挤身中国道教十大名山,被誉为“穹窿福地”“聚灵胜境”。建于宋朝的宁邦寺,依山而建,凿崖构屋,气势雄伟,海云禅洞里的唐彩观音卧佛,长18.8米,高3.8米,成为江苏省卧佛像之最;寺旁的玩月台,铭刻的是韩世忠与部将仰面冷月、抹泪长叹的痛楚与无奈。
穹窿山上真观三清阁
天池山寂鉴寺石屋石佛,是江苏省内罕见的元代石构建筑。花山半山腰的接引石佛,高“三丈六尺有余”(清乾隆《吴县志》),由整块岩石雕凿而成,体魄雄壮,称为“吴中第一大佛”。灵岩山寺历代高僧辈出,香火绵延;近代高僧印光卓锡山寺,修道弘法,成为举世闻名的净土宗专修道场。1980年创办的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为全国寺院培养输送了一批批有文化、懂佛学的青年僧侣。1983年,灵岩山寺院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重点寺院。
灵岩山寺
木渎拥有独特的植物资源,穹窿山茅蓬坞紫楠林是苏南地区罕见的中亚热带过渡到北亚热带的地带性天然次生森林区,1981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自然保护区。穹窿山森林覆盖率达99%,山上生长着210多种植物和150多种中草药材;山里的空气负离子含量每立方米2万个,是一般空间负离子含量的四五百倍,被誉为苏州最大的“天然森林氧吧”。1993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东吴国家森林公园”。天平山的红枫闻名海内,是全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
《枫叶红了》 赵永清
2006年,木渎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全国环境优美镇。2017年,木渎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处。全年接待中外游客5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
中国园林古镇春秋时,吴王夫差在灵岩山上建亭台,筑长廊,凿池井,植嘉木,种香卉,馆娃馆成为中国最早的山顶花园,开创人工造园之先河。
木渎春晓
木渎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成为文人雅士卜居隐逸的首选之地。宋朝,张廷杰归隐天池、花山,营造“就隐”,搜奇选胜30年,刓剔岩窦,疏导泉源,负山崖,创亭榭,佳花美木满庭园,四时景色有奇观。明朝,徐政在西跨塘桥侧筑凝翠楼,与文徵明、王宠辈结吟社于此。书画家陈道复在白阳山下筑五湖田舍,茂林修竹,花源柳隩,鸭阑鹤圃,极幽居之胜。郭仁后裔在七子山北麓建花园,辟桃浪馆、静文阁诸胜,花园山因此得名。赵宧光构造寒山别业,千尺雪、绿云楼、飞魚峡、驰烟驿、澄怀堂、清晖楼……错落有致,冠绝吴中,惹得乾隆皇帝流连忘返,六次巡幸。范允临筑天平山庄,寤言堂、鱼乐国、来燕榭、听莺阁、宛转桥……依山而造,因地建筑,成为一代名园。
古松园 (阳春白雪)
明末清初,灵岩山北麓的水木明瑟园,有升月轩、听雨楼、暖翠浮岚阁、桐桂山房诸胜,著名画家王石谷曾绘以图画。清康熙年间(1662—1722),吴铨在木渎东街筑遂初园,楼阁亭榭,台馆轩舫,连缀相望,嘉花名卉,四方珍异,咸萃于园;裔孙吴泰来又构掬月亭、鸥梦轩、凝远楼、清旷亭、横秀阁,极盛一时。徐惇复在西跨塘青龙涧旁构筑“茧村”,有经耒堂、如谷斋、碧深、梅畛、疏雨林亭、紫香庵、螺龛、饮虹涧,“水木峥泓,房廊深静,为(横)山北园亭之冠”(清《横山志略》)。
虹饮山房 周建华
乾隆年间(1736—1795),状元毕沅在灵岩山麓筑灵岩山馆,占地30亩,耗银子数十万两,有御书楼、九曲廊、澄怀观、画船云壑、砚石山房等,极其雄丽壮观。山塘街上的虹饮山房,既有江南园林之秀美,又有皇家园林之雄伟,“高庙四次巡幸,词臣随扈必信宿于此”(民国《木渎小志》),俗称“乾隆民间行宫”。山塘街斜桥边的羡园(俗称严家花园),四季景色,荟萃一园,亭榭池阁,新意层出,建筑学家刘敦桢称“清幽之趣……其翘楚也”(《苏州古典园林》),园林专家童寯称“斯园结构之精,不让城市”(《江南园林志》)。
严家花园(羡园)
明清时期,木渎有私家园林30多处,因此有“中国园林古镇”美誉。岁月沧桑,2017年古镇老街上存有羡园、虹饮山房、古松园、榜眼府第四处园林,并已列入苏州古典园林名录。
人文荟萃之地范仲淹纪念馆
木渎自古人文荟萃,西汉朱买臣家贫而好学,励志奋发,最终实现人生的远大理想。东汉高士梁鸿偕妻孟光,不远千里来到木渎,寓居在灵岩山北梁巷,留下举案齐眉的千古佳话。唐朝“诗仙”“诗圣”“诗豪”“诗王”先后来到木渎,“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李白);“东下姑苏台……抚事泪浪浪”(杜甫);“艳倾吴国尽,笑入楚王家”(刘禹锡);“天平山上白云泉,云本无心水自闲”(白居易)。“温李”“皮陆”也来了,“吴王此地有楼台,千年事往人何在”(温庭筠);“水打城根古堞摧,尽日伤心人不见”(李商隐);“半夜娃宫作战场,血腥犹杂宴时香”(皮日休);“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陆龟蒙),一首首隽永的诗歌,令人感慨万千,荡气回肠。
“高义园”牌坊
五代时,隐士陆遹隐居金山,山顶巨石上镌刻“最胜”二字,“字径丈余,笔力奇劲,翩翩动人”(明《金山杂志》)。宋朝,范仲淹迁葬祖坟于天平山,留下的是中华传统美德;伫立高义园、忠烈庙前,让人想起一代名臣“先忧后乐”的博大胸襟与情怀。韩世忠情缘灵岩山,墓前巍巍“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长近1.4万字的碑文叙述的是一代名将收拾金瓯的传奇与悲壮。大诗人范成大尤爱木渎,长眠于天平山仰天坞。张可九、柯九思、郑元祐、杨维桢、萨都剌、倪瓒等元朝名流来到木渎寻古探幽,吟唱抒情;杨基曾经结庐赤山。元末明初“黑衣宰相”姚广孝在穹窿山为僧,赐第茅蓬显忠寺。
榜眼府第 张炎龙
相传建文帝税驾穹窿积翠庵,皇驾坞、皇驾庵、皇坟见证了那段离奇诡谲的历史。状元吴宽读书尧峰山,归葬花园山,墓前状元浜涓涓流淌是绵绵不绝的中华优秀文化。徐有贞、沈周、王鏊、祝允明、唐寅、徐祯卿、蔡羽、文徵明先后来到木渎,无不留下诗文书画。杨循吉读书金山,著有《金山杂志》。明末,状元宰相文震孟读书竺坞,并长眠于此。
清朝,汪琬在尧峰山麓筑山庄,叶燮在横山讲诗学,沈德潜在山塘街潜心读书著述……多少名流曾在木渎演绎人生的辉煌。沈磐、张永夫、黄子云、盛锦才思横溢,诗情勃发,誉为“灵岩四诗人”。沈钦韩贯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是著名训诂考据、历史地理学家。改良主义先驱冯桂芬晚年退居木渎,纂修府志,汇聚各路才俊于一堂。民国年间,李根源隐居小王山,庐墓守孝,经营“松海十景”。
小王山
木渎又是一个名家辈出的工艺美术之乡,“书家事社,琴客印人,工艺之巧,罔不绝伦”(民国《木渎小志》)。宋代,袁遇昌以像塑婴孩名播四方,王惟清以善制墨闻名八乡。元代,朱碧山制银器,精妙绝伦。明代,金山石匠陆祥曾参与北京宫殿营造;朱端擅长锡器制作,造型奇古,誉为“朱象鼻”。“吴中铁工不绝,今出灵岩山下数家,能炼铁成钢,制刀者资之……铜作亦出木渎,王家其制香球及锁皆精巧”(明《姑苏志》)。
沈寿绣《松鹤图》(局部)
清代,灵岩山钟士奇仿制诸葛亮木牛流马,能盘走几上;孙庄周寿民妻汤氏制麦柴团扇,“极工巧,他人仿之莫能及,四远皆购之,为山中之贽”(民国《木渎小志》)。这里曾经走出陈道复、王宠、徐枋、张宗苍、黄孝锡、沈祚昌、吴健甫、袁培基、沈玉山、韩树青等书画篆刻名家,以及沈寿、顾文霞、李娥英等刺绣工艺大师。
2008年、2011年,木渎被文化部两度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现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4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0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个,各级各类“非遗”传承人20人。
全国经济百强镇《木渎全景图》 钱桂锋
木渎自古就是苏州西部的经济重镇。宋代建造翠坊桥、斜桥将胥江和香溪两岸联成一体,木渎从此成为郡西经济中心。明朝,除了传统农桑外,金山花岗石的开采和刺绣业的遍及,使木渎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清朝,“木渎为市易都会……自南而东,隶吴县者乡聚百数,并投于木渎”(清沈钦韩《竺林庵碑记》),为吴县六大名镇之首。清末,上海滩开埠,金山石大量开采,造就了金山浜、石码头两个集镇的兴盛。木渎镇上商贾云集,严、蔡、郑、徐“四大家族”纷纷投资兴业。民国年间,木渎呈现小发电厂、碾米、榨油等民族工业和工场、作坊、城镇个体手工业以及农民家庭手工业多层次并存经济格局;集镇上商铺鳞次栉比,交易活跃,市场繁荣。
农村经济 钱桂锋
1956年,木渎通过公私合营和合作化组建米厂、石灰厂及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1958年大办地方工业,组建创办农具、农机、建材、服装、针织、苏绣等工厂32家。60年代后期,创办阀片、味精、饮料、草包、纸箱等工厂。70年代,木渎东郊先后创办县属工厂22家,成为吴县工业重镇。
东街
80年代村镇工业迅猛发展,1985年农、副、工三业总产值首次超亿元,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工业卫星镇。电扇“小骆驼,跨进大上海” 曾经成为工业产品一时的佳话。此后,木渎工业经济总量连续挤身苏州市十大重点乡镇之列,连续多年获中国乡镇企业“十大”百强乡镇。90年代起,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村镇集体企业全面转制,建立股份合作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跨入全国十亿元乡镇和全国百强镇行列。1995年名列江苏省农村经济百强镇第9名,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曾连续9年名列吴县市榜首。
立交之晨 王红勇
李宝虎摄
90年代后期起,木渎规划建设经济开发区,构筑“六横五纵”交通网,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进入21世纪,推进城乡一体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创建金桥民营经济工业园。2007年,木渎镇(不含原藏书镇)被纳入苏州中心城区。
善人桥老街牌楼
2012年列为苏州城乡一体化先导区。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起始于灵岩山东麓,南环西延高架、中环西线两大立体交通建成,有力助推经济发展。木渎现有经济开发区、金桥开发区、旅游开发区、藏书经济开发区“四大平台”,拥有(地产)招商服务、金枫创投、金枫广告产业管理、新城镇发展、旅游发展实业等“十大公司”,以创新创意产业、商贸流通产业、精密制造业、生态旅游业“四大产业集聚”为驱动,推进“两山一镇”、镇区、胥江城、金桥工业园、古镇及藏书等“五大区域”的产城融合、文旅融合,打造现代化苏州中心城区。2017年,木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7.5亿元,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百强镇第62名。
藏书中学
新华广场
吴中首镇,渎上名区。清乾隆年间,著名画家徐扬曾经绘有巨幅长卷《姑苏繁华图》,木渎画景占全图的三分之一强。如今,木渎正全面实施改革创新、区域联动、绿色发展战略,古老的木渎青春永驻,活力四射,木渎人正以勤劳、智慧的双手描绘新的“姑苏繁华图”。
(苏州市吴中区地方志办公室供稿)
作者:李嘉球
李嘉球,1954年生。编审(教授)、省作家协会会员。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光福人。历任吴县市地方志办公室,吴县市党史办公室副主任,苏州日报新闻研究室副主任、苏州日报社志编纂办公室主任。曾任中国孙子与齐文化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地方志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长期从事地方志及吴地历史文化、著有《苏州状元》等19部,副主编《吴县志》主编《苏州日报社志》等多部著作。参撰《江苏省志•人物志》《苏州通史》人物卷等作品。
长按下图二维码,阅读最新“方志江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