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堂架高度超多少米算高大模板(高大模板满堂支撑架体)
满堂架高度超多少米算高大模板(高大模板满堂支撑架体)(3)找平工作当框架柱混凝土浇筑完毕,模板拆除以后,开始引测楼层500mm 标高控制线,并根据该500mm 线将板底的控制线直接引测到柱子上。当混凝土浇筑完毕并具有一定强度(≥1.2MPa), 即用手按不松软、无痕迹,方可上人进行轴线投测。首先引测建筑的边柱或墙轴线并以该轴线为起点,引出每条轴线,根据轴线位置弹出用墨线弹出模板的内线、边线以及外侧控制线,施工前三线必须到位,以便于模板的安装和校正。(2)标高测量
第一节 统一要求1、模板组拼
模板组装要严格按照模板配板图尺寸拼装成整体,模板在现场拼装时,要控制好相邻板面之间拼缝,两板接头处要加设海绵条,以防漏浆,拼装完成后用钢丝把模板和竖向钢管绑扎牢固,以保持模板的整体性。拼装要求详见下表。
2、模板定位
(1)中心线和位置线的放线
当混凝土浇筑完毕并具有一定强度(≥1.2MPa), 即用手按不松软、无痕迹,方可上人进行轴线投测。
首先引测建筑的边柱或墙轴线并以该轴线为起点,引出每条轴线,根据轴线位置弹出用墨线弹出模板的内线、边线以及外侧控制线,施工前三线必须到位,以便于模板的安装和校正。
(2)标高测量
当框架柱混凝土浇筑完毕,模板拆除以后,开始引测楼层500mm 标高控制线,并根据该500mm 线将板底的控制线直接引测到柱子上。
(3)找平工作
模板承垫底部应预先找平,以保证模板位置正确,防止模板底部漏浆,可用1:3水泥砂浆抹找平层。
(4)设置模板定位基准
柱模板在柱模上口用钢筋焊成井字形套箍撑位模板并固定竖向钢筋。
3、模板的支设
模板支设前将垫层、底板面清理干净 不得有积水、杂物,并将框架柱根部接缝施工缝表面浮浆剔除,用水冲净 所有内侧模板必须刷脱模剂。
第二节 柱模板1、柱模板设计及布置原则
a、本工程框架柱截面尺寸为:700×700,采用15mm厚覆面木胶板,次楞为40mm×70mm矩形木楞,柱箍Φ48×2.7mm双钢管,柱外用M14高强对拉螺栓外拉结。
柱子模板布置原则:①次楞间距不得大于200mm;②主楞按500mm一道布置(不得大于500mm),第一道柱箍在距结构标高面(-0.15m)200㎜处,最上侧一道柱箍距梁底不大于300mm。ƒ柱内对拉螺杆按照均分相应柱边布置。
模板提前定位打孔,开孔后禁止随意乱凿,在模板内侧放置定位钢筋,防止在校正模板时截面尺寸变形。
第三节 梁、板模板1、模板及支撑体系的选择及设计
根据《建筑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建质[2009]254号文规定,本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专门编制高大模板施工方案,具体部位和施工方法按照高大模板施工方案严格执行,本方案仅对除高大模板之外的普通梁板的模板支撑进行选择和设计。
本工程屋面板厚为120mm,建筑高度18m。
(1)模板采用12mm厚木胶合板,采用梁侧模包底模,楼板模压梁侧模法施工。
(2)板支撑体系采用扣件脚手架支撑系统,满堂布置,板底模下设40mm*70mm木枋作为次龙骨,其中心间距为200mm;主龙骨为Φ48mm×2.7mm单钢管,间距900mm。
(3)扫地杆距地面高度不得大于200mm,立柱自由端长度不得大于200mm。
2、满堂架搭设
2.1满堂支撑架布置
本工程一层15-18轴交D-H轴框架柱间距最大为20.50m*23.15m,梁跨方向立杆间距600mm,垂直梁跨方向的梁两侧立杆间距1050mm,梁两侧楼板立杆纵距900mm,梁两侧楼板立杆横距900mm,框架梁底增加2根立柱,水平杆步距为1200mm 立杆底部不高于200mm设置扫地杆,上下不少于7道拉杆,上下拉杆纵横两方向布置,四周从底到顶连续设置竖向剪刀撑,沿框架梁两侧由底到顶连续设置竖向剪刀撑。地下一层轴交1-5轴交D-H轴梁截面最大尺寸400mm*2500mm,梁跨方向立杆间距400mm,垂直梁跨方向的梁两侧立杆间距1050mm,梁两侧楼板立杆纵距900mm,梁两侧楼板立杆横距900mm,框架梁底增加2根立柱,水平杆步距为1200mm 立杆底部不高于200mm设置扫地杆,上下不少于4道拉杆,上下拉杆纵横两方向布置,四周从底到顶连续设置竖向剪刀撑,沿框架梁两侧由底到顶连续设置竖向剪刀撑。
脚手架立杆的垂直度控制,立杆的全部绝对偏差≦50mm,在脚手架高度段H内,立杆偏差的相对值小于H/600。水平杆及剪刀撑的接长应采用两个扣件搭接,搭接长度不少于500mm,水平杆的搭接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水平杆的接头不宜设在同步同跨内,不同步或不同跨两个相邻接头在水平方向的错开距离大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近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跨段的1/3。立杆上的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立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内,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步距的1/3。立杆、可调托座应根据支撑高度设置,并不超出200 mm。立杆、水平杆及剪刀撑的布置应严格按要求布置。模板承重架应与已浇注的砼墙或柱作顶紧及拉结节点,增强整体稳定性。
为保证顶板整体砼成型效果,将整个顶板木胶板按同一顺序,同一方向对缝平铺,必须保证接缝处下方有龙骨,且拼缝严密,表面无错台现象。
满堂架的搭设:地坪夯实→铺设18#槽钢→搭设满堂脚手架→搭设剪刀撑→铺设主、次梁底板→预检查验收。
以下图为一个单元(上下左右对称,可连续布置)进行布置:
2.2梁板施工流程
一层模板支撑铺设18#槽钢→搭设满堂脚手架→铺设主、次梁底板→绑扎主、次梁钢筋→支主、次梁侧模→安装主龙骨→安装次龙骨→铺面板模板→校正标高→涂刷脱模剂并加设立杆、水平拉杆→预检查验收。
1)柱模安装后,在柱外模弹出主梁标高,在柱顶端面上弹出主梁的中心线、轴线和位置线。
2)搭设梁底和板底钢管脚手架,从边跨一侧开始安装,先安第一排立杆,上好连接横杆,再安第二排立杆,二者之间用横杆连接好,依次逐排安装。按设计标高调整梁底的标高,然后安装梁底模板,并要拉线找直,梁底板起拱,注意起拱应在支模开始时进行,而后将侧模和底模连成整体。在预留起拱量时,要迭加上地基下沉、支撑间隙闭合等因素,使梁在拆模后起拱量符合规范要求2/1000。
3)梁区中现浇楼板的起拱,除按设计要求起拱外,还应将整块楼板的支模高度上提5mm,确保混凝土浇筑后楼板厚度和挠度满足规范要求。
4)梁底支撑间距应能保证在混凝土重量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
5)在梁模与柱模连接处,应考虑模板吸水后膨胀的影响,其下料尺寸一般应略微缩短些,使混凝土浇筑后不致模板嵌入混凝土内。
6)要注意梁模与柱模的接口处理、主梁楼板与次梁模板的接口处理,以及梁模板与楼板模板接口处的处理,谨防在这些部位发生漏浆或构件尺寸偏差等现象。
7)用钢管连接并夹紧梁侧模板,位置及间距同前面所述要求,安装水平向钢管背楞之后安装拉杆(模板为竖拼时的做法)。
8)按楼板尺寸,铺设楼板模板,从一侧开始铺设多层板,尽可能选用整张的,并且是经包边角处理的多层板,余下尺寸再需裁切,以利于多次周转使用。
9)楼板模板的接缝处理:模板与模板接缝处,一是要保证两块模板的高度差不能太大;二是要保证接缝的严密,也就是保证砼不漏浆。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须在接缝处模板下垫木枋,通过木枋校正两块模板的高差,并在接缝处形成构造密封,可有效防止漏浆。底模与梁侧模的铺设顺序为底模压梁侧模
10)木模板拼缝做法如下图所示:
第四节 其它部位模板
1、预埋件和预留洞口的设置
当楼板板面上留设较大孔洞时,留孔处留出模板空位,均采用钢制定型模。如使用木模板,必须提前制作水、电预留洞口模板。
扣件式梁模板(跨度大于18m)安全计算书一.1 一、计算依据
1、《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2011
2、《建筑施工脚手架安全技术统一标准》GB51210-2016
3、《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4、《建筑施工临时支撑结构技术规范》JGJ300-2013
5、《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2002
6、《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7、《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2、施工简图
一.1 二、面板验算
根据规范规定面板可按简支跨计算,根据施工情况一般楼板面板均搁置在梁侧模板上,无悬挑端,故可按简支跨一种情况进行计算,取b=1m单位面板宽度为计算单元。
W=bh2/6=1000×122/6=24000mm3
I=bh3/12=1000×123/12=144000mm4
由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
q1= 1.2[G1k (G2k G3k)h]b 1.4(Qk κQDK)b=0.9×(1.2×(0.2 (24 1.5)×1350/1000)×1 1.4×(2 1.35×0.5)×1)=40.765kN/m
由永久荷载控制的组合:
q2= 1.35[G1k (G2k G3k)h]b 1.4×0.7(Qk κQDK)b=0.9×(1.35×(0.2 (24 1.5)×1350/1000)×1 1.4×0.7×(2 1.35×0.5)×1)=44.429kN/m
取最不利组合得:
q=max[q1 q2]=max(40.765 44.429)=44.429kN/m
Mmax=0.099kN·m
σ=Υ0×Mmax/W=1×0.099×106/24000=4.114N/mm2≤[f]=31N/mm2
满足要求
2、挠度验算
qk=(G1k (G3k G2k)×h)×b=(0.2 (24 1.5)×1350/1000)×1=34.625kN/m
ν=0.086mm≤[ν]=400/((4-1)×400)=0.333mm
满足要求
一.1 三、次楞验算
由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
q1= 1.2×(G1k (G3k G2k)×h) ×a 1.4×(Qk κQDK)×a=0.9×(1.2×(0.2 (24 1.5)×1350/1000)×400/1000/(4-1) 1.4×(2 1.35×0.5)×400/1000/(4-1))=5.435kN/m
由永久荷载控制的组合:
q2= 1.35×(G1k (G3k G2k)×h) ×a 1.4×0.7×(Qk κQDK)×a =0.9×(1.35×(0.2 (24 1.5)×1350/1000)×400/1000/(4-1) 1.4×0.7×(2 1.35×0.5)×400/1000/(4-1))=5.924kN/m
取最不利组合得:
q=max[q1 q2]= max(5.435 5.924)=5.924kN/m
Mmax=0.185kN·m
σ=Υ0×Mmax/W=1×0.185×106/(32.667×1000)=5.667N/mm2≤[f]=15N/mm2
满足要求
2、抗剪验算
Vmax=1.792kN
τmax=Υ0×VmaxS/(Ib)=1×1.792×103×24.5×103/(114.333×104×4×10)=0.96N/mm2≤[τ]=2N/mm2
满足要求
3、挠度验算
挠度验算荷载统计,
qk=(G1k (G3k G2k)×h)×b/(m-1)
=(0.2 (24 1.5)×1350/1000)×400/1000/(4-1)=4.617kN/m
νmax=0.22mm≤[ν]=0.6×1000/400=1.5mm
满足要求
4、支座反力
根据力学求解计算可得:
Rmax=3.539kN
Rkmax= 2.758kN
一.1 四、主楞验算
梁侧楼板的立杆为梁板共用立杆,立杆与水平钢管扣接属于半刚性节点,为了便于计算统一按铰节点考虑,偏于安全。根据实际工况,梁下增加立杆根数为2,故可将主楞的验算力学模型简化为2 2-1=3跨梁计算。这样简化符合工况,且能保证计算的安全。
等跨连续梁,跨度为:3
跨距为:(等跨)0.35
主楞所承受的荷载主要为次楞传递来的集中力,另外还需考虑主楞自重,主楞自重标准值为gk=60.4/1000=0.06kN/m
自重设计值为:g=1.2gk=1.2×60.4/1000=0.072kN/m
则主楞强度计算时的受力简图如下:
1、抗弯验算
Mmax=0.193kN·m
σ=Υ0×Mmax/W=1×0.193×106/(8.24×1000)=23.437N/mm2≤[f]=205N/mm2
满足要求
2、抗剪验算
(图15) 主楞剪力图(kN)
Vmax= 3.846kN
τmax=Υ0×QmaxS/(Ib)=1×3.846×1000×5.54×103/(19.78×104×1.08×10)=9.975N/mm2≤[τ]=120N/mm2
满足要求
3、挠度验算
νmax=0.042mm≤[ν]=1.05×1000/(2 1)/400=0.875mm
满足要求
4、支座反力计算
因两端支座为扣件,非两端支座为可调托座,故应分别计算出两端的最大支座反力和非两端支座的最大支座反力。
故经计算得:
两端支座最大支座反力为:R1=0.281kN
非端支座最大支座反力为:R2=7.398kN
一.1 五、端支座扣件抗滑移验算
按上节计算可知,两端支座最大支座反力就是扣件的滑移力
R1=0.281kN≤[N]=8kN
满足要求
一.2 六、可调托座验算
非端支座最大支座反力为即为可调托座受力
R2=7.398kN≤[N]=30kN
满足要求
一.3 七、立杆验算
1、长细比验算
验算立杆长细比时取k=1 μ1、μ2按JGJ130-2011附录C取用
l01=kμ1(h 2a)=1×1.546×(1.2 2×200/1000)=2.474m
l02=kμ2h=1×2.062×1.2=2.474m
取两值中的大值
l0=max(l01 l02)=max(2.474 2.474)=2.474m
λ=l0/i=2.474×1000/(1.6×10)=154.65≤[λ]=210
满足要求
2、立杆稳定性验算(顶部立杆段)
λ1=l01/i=2.474×1000/(1.6×10)=154.6
根据λ1查JGJ130-2011附录A.0.6得到φ=0.292
根据《建筑施工脚手架安全技术统一标准》(GB51210)中6.2.11条规定应分别对由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和由永久荷载控制的组合分别计算荷载,并取最不利荷载组合参与最终的立杆稳定的验算。
由可变控制的组合:
N1=1.2×[G1k (G2k G3k)×h]×la×lb 1.4(Qk κQDK)×la×lb
=1.2×(0.2 (24 1.5)×1350×0.001)×0.6×0.35 1.4×(2 1.35×0.5)×0.6×0.35=9.512kN
由永久荷载控制的组合:
N2=1.35×[G1k (G2k G3k)×h]×la×lb 1.4×0.7×(Qk κQDK)×la×lb
=1.35×(0.2 (24 1.5)×1350×0.001)×0.6×0.35 1.4×0.7×(2 1.35×0.5)×0.6×0.35=10.367kN
N=max(N1,N2)=max(9.512 10.367)=10.367kN
Υ0×N/(φA)=1×10.367×1000/(0.292×3.84×100)=92.391N/mm2≤f=205N/mm2
满足要求
3、立杆稳定性验算(非顶部立杆段)
λ2=l02/i=2.474×1000/(1.6×10)=154.65
根据λ1查JGJ130-2011附录A.0.6得到φ=0.292
此处还应考虑架体的自重产生的荷载
由可变控制的组合:
N3=1.2×[G1k (G2k G3k)×h]×la×lb 1.2×H×gk 1.4(Qk κQDK)×la×lb
=1.2×(0.2 (24 1.5)×1350×0.001)×0.6×0.35 1.2×5.25×0.127 1.4×(2 1.35×0.5)×0.6×0.35=10.312kN
由永久荷载控制的组合:
N4=1.35×[G1k (G2k G3k)×h]×la×lb 1.35×H×gk 1.4×0.7×(Qk κQDK)×la×lb
=1.35×(0.2 (24 1.5)×1350×0.001)×0.6×0.35 1.35×5.25×0.127 1.4×0.7×(2 1.35×0.5)×0.6×0.35=11.267kN
N=max(N3,N4)=max(10.312 11.267)=11.267kN
Υ0×N/(φA)=1×11.267×1000/(0.292×(3.84×100))=100.465N/mm2≤f=205N/mm2
满足要求
一.4 八、立杆地基基础验算
根据《建筑施工碗扣式安全技术规范》(JGJ166-2016)5.4.1条规定,直接采用立杆稳定验算中的轴力设计值进行验算,但需将地基承载力进行扩大,以便等效于立杆轴力标准值的验算。规范规定当永久荷载控制组合时地基承载力需乘以1.363的系数,当可变荷载控制组合时地基承载力需乘以1.254的系数。
永久荷载控制组合情况下的立杆轴力设计值对应的地基承载力验算
p=N3/A=9.512/0.2=47.56kPa≤1.363×mf×fak=1.363×1×120=163.56kPa
满足要求
可变荷载控制组合情况下的立杆轴力设计值对应的地基承载力验算
p=N4/A=10.367/0.2=51.834kPa≤1.254×mf×fak=1.254×1×120=150.48kPa
满足要求
扣件式梁模板(集中线荷载大于20N/m)安全计算书一、计算依据
1、《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2011
2、《建筑施工脚手架安全技术统一标准》GB51210-2016
3、《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4、《建筑施工临时支撑结构技术规范》JGJ300-2013
5、《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2002
6、《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7、《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1、计算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