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曾国藩有多大的本事(曾国藩的成就有多高)

曾国藩有多大的本事(曾国藩的成就有多高)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无独有偶,后来曾国藩的学生,也给曾国藩做了一副楹联: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王阳明素来有“千古第一完人”的说法,梁启超直接把曾国藩抬到王阳明的高度了。

对于曾国藩,梁启超在给《曾文正公嘉言钞》这本书做序的时候,这样评价:

“岂惟近代 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 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吾以为曾文正公今而犹壮年,中国必由其手获救。”

“三不朽”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王阳明故居有一副楹联,是后人对他一生的总结,里面就提到了“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

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王阳明素来有“千古第一完人”的说法,梁启超直接把曾国藩抬到王阳明的高度了。

无独有偶,后来曾国藩的学生,也给曾国藩做了一副楹联: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上联和王阳明的一样,下联则直接称其为“完人”。

诚然,因为梁启超要给曾国藩做序,楹联也是曾国藩的学生所著,自然都有些过誉之意。不过曾国藩能跟王阳明相提并论,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们现代人学习曾国藩,主要是通过《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包含了约1500封书信,记录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以及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等内容。其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曾国藩有多大的本事(曾国藩的成就有多高)(1)

粗看此书,就可以看出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然而曾国藩以前却是个很“愚笨”的人,考了五次秀才都没考上,第六次才勉强考上佾生(考秀才虽未入闱但成绩尚好者,选取充任孔庙中祭礼乐舞的人员)。第七年终于考上秀才,次年考中了举人,排名三十六。接着参加会试,两次落榜,第三次才入围殿试,排名第四十二。

那么曾国藩在一群考生中尚且不出色,又是怎么一步一步地与王阳明并肩的呢?其实曾国藩在文学、治学等方面的成就,都是凭借强大的毅力和日复一日的坚持达到的。

曾国藩有多大的本事(曾国藩的成就有多高)(2)

曾国藩在《谕纪泽·分类手抄辞藻》中指出,想要追求词藻富丽,必须学会平时注意收集相应的素材和辞藻。

为此,曾国藩传授给儿子两个治学方法,一个是要做读书摘抄,另一个是分类整理笔记

在《曾国藩文集》一书中,记载了关于曾国藩读书时的一些笔记。如《资治通鉴》中有一句: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 才胜德谓之“小人”。

针对这句话,曾国藩做了一个很长的笔记,并且在笔记中加入自己的辩证观点:

余谓德与才不可偏重。譬之于水,德在润下,才即其载物溉田之用;譬之于木,德在曲直,才即其舟揖栋梁之用。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德而无才以辅之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以主之则近于小人。世人多不甘以愚人自居,故自命每愿为有才者;世人多不欲与小人为缘,故观人每好取有德者,大较然也。二者既不可兼,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自修之方,观人之术,皆以此为衡可矣。吾生平短于才,爱我者或谬以德器相许,实则虽曾任艰巨,自问仅一愚人,幸不以私智诡谲凿其愚,尚可告后昆耳。

曾国藩有多大的本事(曾国藩的成就有多高)(3)

曾国藩以身作则,自己每天都会坚持写日记、读书作笔记。他给弟弟的信里面这样说过:

“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这其中的《茶余偶谈》也就是记笔记,此后曾国藩也一直保持这个习惯,最终他的文学成就、治学之道才得以与王阳明比肩,可见写日记、做笔记等习惯是有多重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