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与来访者的行为方式关系(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理解和共情)
咨询师与来访者的行为方式关系(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理解和共情)都不是‘做’可以达到的”但能真正的长久地走进来访者心里的我想,凭借着天赋、经验或技术很多咨询师都能够‘做’到优秀的理解和共情
(本文共2709字,预计用时5分钟)
“一个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理解和共情
应该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无从觉察的
而不应是“做”出来的
我想,
凭借着天赋、经验或技术
很多咨询师都能够‘做’到优秀的理解和共情
但能真正的长久地走进来访者心里的
都不是‘做’可以达到的”
上面这一小段话,是我昨天夜里发到自己微信朋友圈的动态。是基于经历经验的有感而发。
作为一名全职“生涯规划咨询师”,我时常会参与到职场人的职业生涯故事里,听他们诉说、理解他们的苦楚、感受他们的困惑、体谅他们的无奈;
也会一次次在不经意间陪伴他们流泪、擦干眼泪,走出困境;
还会在每周一次的个人咨询体验中、作为来访者去感受与咨询师的交流、思想共舞或灵魂碰撞,换个角色体会什么是咨询,什么是咨询关系。
因此,昨天在为别人做了一次成功咨询、又体验了不太美好的被咨询之后,我在深夜里的沉思后写下了上面那段话。
一个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共情和理解,应该是怎样的呢?
基于6年来对心理(生涯)咨询的学习和实践,梳理一些我的个人观点,供您参考:
首先,共情是一项技术,是咨询从业者需要掌握的基本功,也是咨询成功的最基本保障。
因为好的咨询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关系”(咨访关系)之上,而良好咨访关系的建立,首先要基于咨询师的倾听和共情。
必要的理解和共情,可以帮助建立咨访联盟,保障咨询的顺利进行,为后期双方共创的咨询效果、解决来访者问题做好铺垫。
因为来访者一定是在自己的生活或工作中遇到了麻烦,甚至为了解决问题用尽了所有能想到的方法,才会来向咨询师求助。
这个期间,他(来访者)一定是已经积攒了许多的情绪、消耗了很多的能量,心态也不会特别的积极和正向。
这个时候,他们最需要的首先是被理解和被接纳。当他们感受到有人懂他、理解他、愿意陪伴和倾听他时,才有可能放松自己、敞开心扉,为接下来的信息共享和顺畅交流营造出好的氛围。
而“共情”作为一项技术,需要咨询师对它有准确的理解,通过专门的训练而习得。
当然,也有些人天生就比较容易做到共情他人,比如:职业兴趣测评霍兰德代码中S比较靠前的,盖洛普优势中“体谅”比较靠前的,或者MBTI测评中第三维度的F倾向程度比较高的,等等。
其次,良好共情的前提是有效地倾听。
做为助人者,咨询师一定要时刻铭记一点:我们的基本态度是接纳,而非指导。
因为人的天性之一就是给别人出主意和抵触别人出的主意。(真是服了我这个绕口又哲学的表达!)
共情是建立重要的咨访关系的前提,而倾听,必然是理解和共情的前提。
看上图这个字,繁体的”听”,“聽”为耳德,即耳朵所得。将“聽”字拆分开,左侧为“耳听为王“,右侧的“十”目“一心,意为在听的过程中要一心一意地关注着对方。
那么,作为咨询师,倾听时我们到底在听什么?
——我们要听问题、听态度、听来访者的困惑,听他们的情绪、事实、想法、期待、需要,而不仅仅是听内容。
因为来访者的语言,有时候也是有指向性和局限性的,我们不能只听来访者表达出来的内容。
——我们需要调用自己的眼、耳、口、手、表情、肢体一起来听,而且还要适当地给一些回应,让来访者知道我们真的听进去了、听懂他们了。
在以往的观察和实践中,我也见到一些倾听时的常见错误,比如:
- 打断求助者,作道德评判或正确性的判断
- 急于下结论
- 轻视求助者的问题
- 干扰、转移求助者话题
- 不适当地运用咨询技巧:询问过多、概括过多、不适当的情感反应等
还有一些不适当的倾听,比如:
- 只听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拼凑到一起
- 人在听,但心没在听
- 听了、也能复述出来,但其实没有理解
- 来访者还没有说完,自己就预演了后面的结果(内心的小剧本),或过多猜测
正确的倾听应该是这样的:
——在接纳的基础上,积极地、认真地、关注地听,并适度参与其中。
在咨询行业中,“倾听”是一项技术,也是咨询的基本功。它是可以拿来学习、刻意练习,从而掌握、最终做到优秀的。
当然,也有些人,天生就(或在长久的生活经验中形成)具备敏锐的“情感触角”,能够及时、精准地捕捉到来访者的情绪情感状态,这应该算是一种天赋了。
对来访者的理解,在倾听的同时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如果倾听真正有效的话。
第三,如何做好咨询中的共情
共情的定义是:要从来访者的内心出发,设身处地的体验来访者的精神世界。
经验告诉我,倾听和共情是相辅相成的,也是密不可分的。
在倾听中理解来访者,理解中实现“共情”。
有时候,有些情况可能会让咨询师不能很好地倾听和共情,比如:
- 自身的认知局限让自己与来访者的观点有冲突
- 自身还没有解决的议题、或者以前的伤痛被唤醒,会让咨询师难以保持客观和中立(自己的部分影响了咨询)
- 希望从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中证明自己的能力(急于解决问题、只听到了问题没有关注到当事人)
- 自己的状态不佳(比如疲劳、精神耗尽、自己陷在情绪里等),影响咨询师的咨询状态
咨询中的倾听与共情,包含连接,理解,回应,评估四个纬度。
有效的共情也是有步骤的:
复述:
- 根据沟通场景,逐字或简练地复述来访者陈述的问题,让来访者觉得咨询师已认真听到。
- 复述可以使听取不准确的信息得到补充和调整,同时有助于咨询师在脑海中梳理和整理信息。
投映:
- 向来访者反馈咨询师看到、听到的而来访者本人不自知的部分,比如来访者在陈述时的下意识的动作、表情、语调等,必要时咨询时可以模仿他的样子。
提问:
- 提问是探索的必经之路,是触探、是澄清,提问可以创造现实、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
- 提问其实也是咨询中的另外一项重要的技术。在这里,我们只简单提及,后感期可以专门探讨。
上面说了这么多,都是在说明什么是咨询中的倾听和共情。
事实上,我更想强调的是:
一个优秀的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共情,是自然发生的,它应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甚至无从觉察的,而不是“做”出来的。
当然,当咨询师处在个人专业的成长阶段,或者在有职业追求的咨询师意念中,都是要做好共情的。
注意了,上面这句话,不经意间道出了问题的关键——“做好共情”。这正是我想大声喊出来的:共情不应该是“做”出来的。
当我们作为咨询师,当我们真正听懂了、理解了来访者,真正体验到了当事人正面临或曾经历的事件、情绪、感受,感触到他的需要、期待,这时我们不必刻意去做什么,体验到了就是体验到了、“共情”就自然发生和存在了。
反之:
人是有灵性的,每一个人都是智慧的。我们是凭借技巧“做”到的“共情“,还是自然发生、与人同在的“共情”?这一点在智慧的当事人那里是可以感受到的。
作为咨询师,我的感受是:
真正好的共情,本身就是咨询师身上的一部分,就是咨询师本人。
当然,咨询的整体效果、问题解决的程度,更是直接受到共情程度的影响。这一点自不必多说。
我深信,能够自然而然、自然发生地共情到来访者的咨询师,才会真正地、长久地走进来访者心里。
欢迎咨询师朋友们与我探讨!
#生涯规划师上头条##生涯规划##职业咨询##心理咨询师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