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棒棒文化所处的范围(重庆独有的文化符号)
重庆棒棒文化所处的范围(重庆独有的文化符号)小仙女有了解不全的,希望可以读者可以补充!
“棒棒”一词来源于民间。差不多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流行起来,在旧中国,他们大多被称为“脚夫”或“苦力”,是生活在城市最底层的劳动者。“棒棒军”通常是群体活动,也是对这个群体特有的称呼,作为一种特殊的谋生手段,群体的流动性和随意性极大,
在重庆,这样一群人,他们爬坡上坎,肩上扛着一米长的竹棒,棒子上系着两根青色的尼龙绳,沿街游荡揽活,他们来自农村,是重庆街头的临时搬运工,被重庆市民称为“棒棒军”,也成为当地独有的文化符号。1997年重庆方言剧《山城棒棒军》直接将“棒棒军”这个纯粹的民间称谓进行了一次全国化的命名普及,但是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山城棒棒军已经开始走向消失的境地了。
目前重庆城区的棒棒能看见的比较少了,以前我看见有部山城棒棒军的纪录片,其实可以看得出来一些人缺少技术,无奈当“棒棒”;街头“棒棒”如打游击,接活靠运气;年满60岁的“棒棒”已超过国家规定的劳动力年龄范畴,但他们还得卖力养老;一些“棒棒”生活困难,一月不知肉味。并且随着交通和运输方式的改变,业务减少。工作环境差,收入少,物价上涨,年轻的“棒棒”选择改行; 农村现有了低保,一些"棒棒"不需要再靠肩挑背扛,也可以回乡过安稳日子。
棒棒进城是城镇化的一个缩影,把归宿寄托在土地,则是城镇化过程中遇挫的悲观反应。没有棒棒,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出口将变窄,从而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没有棒棒,朝天门批发市场就会周转不灵;没有棒棒,城市居民的生活不会那么方便;向他们致敬!!
小仙女有了解不全的,希望可以读者可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