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大文豪苏东坡发明的美食(大文豪苏东坡做)

大文豪苏东坡发明的美食(大文豪苏东坡做)  “吃货”苏东坡偶尔也有自我反省的时候,元丰六年(1083)八月二七日他在黄州写了一篇《节饮食说》,大体意思是考虑到身体健康和节省开支,以后再也不大吃大喝了,决定以后每顿饭只喝一杯酒只吃一道肉菜,碰到特别尊贵的客人和特别丰盛的宴席可以喝三杯酒吃三道肉菜,如果有人请去吃饭,会提前告诉对方这个原则,如果对方不听非要我多喝多吃,那就不去了。读者诸君觉得老饕苏东坡能做到吗?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东 野)  黄州位于长江之滨,盛产青、草、鲢、鳙、鲤等淡水鱼,苏东坡因此经常煮鱼吃。他在《煮鱼法》一文中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独特方法:“子瞻在黄州,好自煮鱼,其法以鲜鲫鱼或鲤治斫,冷水入盐,配菘菜心、葱白数茎,不得搅。半熟,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临熟,入桔皮片,乃食之。其珍食者自知,不尽谈也。”闭上眼想象这道菜,鱼肉一定滑嫩鲜美,鱼汤一定浓酽乳白,闻一闻香气扑鼻,看一看赏心悦目,尝一尝爽口咂舌

大文豪苏东坡发明的美食(大文豪苏东坡做)(1)

  在我国唐宋以前,从来没有一位文人像苏东坡一样对吃这么上心,翻开他的诗文集,关于吃的文章、诗歌俯拾皆是、不胜枚举。《惠崇春江晚景》本来只是一首题画诗,可他硬是从画中的桃花、江水、鸭子联想到画中没有“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蒌蒿、河豚都是春季难得的美食,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吃货”苏东坡的超凡想象力——啥季节到了,啥东西好吃,他全都门儿清。“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比前一首更有名,为了吃不要家乡、不回中原、愿意终老蛮荒之地,古时的一般诗人还真不好意思写出来。

  苏东坡是不惮以吃货自居的,他在《老饕赋》中津津乐道烹饪诀窍,罗列各种美食,让人看了不免食指大动、馋涎欲滴,最后他总结出“盖聚物之天美,以养吾之老饕”。苏东坡生在四川,先后在河南、陕西、浙江、山东、江苏、湖北、广东、海南等地为官,可以说走遍了半个中国,他每到一地不论仕途是否顺达,也不管经济条件是否宽裕,都将“吃”视为人生第一大乐事。刚到黄州时因为水土不服而上火,苏东坡患了红眼病,有人跟他说不能沾荤腥,鱼肉不能吃,这让吃货苏东坡犯了难,于是他在《东坡志林》里编了个忍俊不禁的小寓言: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脍,余欲听之,而口不可,曰:“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才。子瞻不能快。”口谓眼曰:“他日我哑,汝视物,吾不禁。”苏东坡在此赋予口和眼以生命,让口眼像人一样说话,这场论战苏东坡最后让口占了上风,说明美食对他而言是很难抵挡的诱惑。

  苏东坡在《东坡志林》里还记载了另外一个笑话,笑话借两个贫寒失意的读书人之口从侧面进一步证明了苏东坡作为吃货的彻底和纯粹,一云“我平生不足,惟饭与睡耳。他日得志,当吃饱了饭便睡,睡了又吃饭”,一云“我则异于是,当吃了又吃,何暇复睡耶”?吃既是苏东坡的爱好,也是他创作的源泉,可以说离开了吃、离开了酒与美食,苏东坡就不是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苏东坡了。他在黄州期间创作的标志性作品“一词二赋”都没有离开吃,《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夜,“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喝到大醉,“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后赤壁赋》是他同年十月十五日夜“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写的,那“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的不知道是什么鱼,但味道美极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写作背景虽不可考,但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两句推断,他手里也是拿着酒杯的,应该也是“以小舟载酒饮赤壁下”吃喝到高兴处写的。

  苏东坡不仅精于美食鉴赏,而且长于美食制作,是一位融合高品位食客、高技艺厨师双重身份的顶级老饕。谪居黄州四年多,他囊中羞涩、生活窘迫,加上当时黄州物产不阜,闻名天下的特产美食不多,但这难不倒苏东坡,他因地制宜,化平凡为非凡,化腐朽为神奇,将平常的鱼肉青菜制作成令人大快朵颐的极品美食。当时黄州猪肉便宜,苏东坡在此发明了一种水煮吃法,并写出《猪肉颂》记载了自己烹调猪肉的方法:“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将猪肉浸在水里用文火慢炖,这种做法既节省油盐作料,又能原汁原味地炖出猪肉的自然鲜美,现在流传各地的东坡肘子大体上就是这种做法。

  黄州位于长江之滨,盛产青、草、鲢、鳙、鲤等淡水鱼,苏东坡因此经常煮鱼吃。他在《煮鱼法》一文中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独特方法:“子瞻在黄州,好自煮鱼,其法以鲜鲫鱼或鲤治斫,冷水入盐,配菘菜心、葱白数茎,不得搅。半熟,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临熟,入桔皮片,乃食之。其珍食者自知,不尽谈也。”闭上眼想象这道菜,鱼肉一定滑嫩鲜美,鱼汤一定浓酽乳白,闻一闻香气扑鼻,看一看赏心悦目,尝一尝爽口咂舌,当时在黄州吃过这道东坡鱼汤的客人没有不夸味道好的。苏东坡对这道菜十分自负,多年后他任杭州太守期间,一次与朋友聚餐时苏东坡又按照黄州时的做法亲自制作了这道东坡鱼汤,客人们说“此羹超然有高韵,非世俗疱人所能仿”,大家一致认为大文豪亲手烹制的鱼汤,气质和味道都超凡脱俗,是一般厨师煮不出来的。苏东坡还发明了广绅青藻粥的做法,后世称之为东坡羹,他自己评价说“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东坡羹只需要大头菜、萝卜菜,地菜等青菜和油、米、生姜,可谓食材至简。

  苏东坡对食疗也有一定研究,他在黄州时曾经向一位患疮的朋友写信推荐过荠菜粥,称荠菜“去肝气、明目”,为“天然之珍,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并详细写明了具体烹饪方法:取荠菜一二升许,净择,淘米三合,冷水三升,生姜不去皮同入釜中,浇少许生油于羹面上,不得触,触则生油气,不得入盐、醋。苏东坡对这个荠菜粥推崇备至:“君若知其味,则陆海八珍,皆可鄙厌也。”这样一个荠菜粥,苏东坡认为比山珍海味还要好吃,称“天生此物,以为幽人山后之禄”,认为是上天对他谪居黄州的犒赏。

  当年的黄州生活艰苦,可并没有摧垮苏东坡的意志,他苦中作乐安排自己的生活,躬耕东坡自耕自食,俨然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年他亲自种的大麦丰收,可麦价很贱就没有卖掉,正巧家里的稻米吃完了,他就煮大麦作饭,发现很难吃,于是他将大麦和小豆混在一起煮饭,发现味道就好多了,因为小豆为红色,而大麦颜色是黄中偏赤,苏东坡的妻子王闺之便戏称其为二红饭,一家人吃得乐不思蜀。

  “吃货”苏东坡偶尔也有自我反省的时候,元丰六年(1083)八月二七日他在黄州写了一篇《节饮食说》,大体意思是考虑到身体健康和节省开支,以后再也不大吃大喝了,决定以后每顿饭只喝一杯酒只吃一道肉菜,碰到特别尊贵的客人和特别丰盛的宴席可以喝三杯酒吃三道肉菜,如果有人请去吃饭,会提前告诉对方这个原则,如果对方不听非要我多喝多吃,那就不去了。读者诸君觉得老饕苏东坡能做到吗?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东 野)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