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谈自己成功的原因:迷茫时该如何找到方向
俞敏洪谈自己成功的原因:迷茫时该如何找到方向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帮你触达到迷茫的本质原因,帮助你走出迷茫。借助俞敏洪说过的一句话:走出来,去追寻一个未知的世界。这些说法看似都很有道理,但是要我说这些都是一些万金油的回答,看似有营养,却完全没有触及到本质,当一个人迷茫的时候,该做什么来找到人生的方向?我的答案是:做出认知之外的选择。
#怎样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知乎上有个问题关注度很高:人在迷茫时该干什么?
这个问题之下有2000万的浏览量,其中点赞评论较高的回答大多都是这一类型的:应该看清自己,认清自己的优势,思考我是谁,我想要什么?
还有一些回答无外乎多读书,多运动,去旅游,看看这个世界。
这些说法看似都很有道理,但是要我说这些都是一些万金油的回答,看似有营养,却完全没有触及到本质,
当一个人迷茫的时候,该做什么来找到人生的方向?
我的答案是:做出认知之外的选择。
借助俞敏洪说过的一句话:走出来,去追寻一个未知的世界。
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帮你触达到迷茫的本质原因,帮助你走出迷茫。
01人为什么会迷茫?迷茫来自于认知边界的崩塌。
什么是认知边界的崩塌?
当一个人现有的认知被新的信息穿透,他没有办法理解新的信息的时候,他的认知边界就崩塌了。
在电影《黑客帝国》中,尼奥被黑衣人追杀,他隐隐约约的感觉自己生活的世界不像是真实的,他开始感到困惑,感觉到有哪里不对劲,这种不对劲的感觉就像一根刺扎在他的脑子里,让他痛苦和迷茫。
让尼奥感觉不对劲的信息,就是刺穿他认知边界的利剑,如果没有这些信息,他会安稳地活在这个虚拟的世界,浸泡在营养液中接受母体的培育,按部就班的工作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你可能也接收到一些让你感觉不对劲的信息,让你的认知边界崩塌。
比如越来越穷,工作失败,家庭变故,感情不顺等等。
如果说你感到了迷茫,这很正常,任何人都会在某一时刻感到迷茫,除非你生活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与世隔绝,不接触外界的任何信息,所以你不必感到气馁。
但是,面对认知边界崩塌,你接下来的做法决定了你是否可以很快走出迷茫。
02面对认知边界的崩塌,你有三种选择认知边界的崩塌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这个环境已经不适于你继续生存,你构建的一个稳定的循环系统,已经被外界的信息利剑所刺穿,这个系统没有办法继续维持稳定,你的心理状态也开始失衡。
这个时候,你有三种选择。
1.维持现状
2.暂时逃避到更小的世界
3.做出认知之外的选择
如果你选择第1种维持现状,这你会继续处在痛苦之中,因为维持现状已经没有办法让你的内心重回稳定状态。
如果你选择第二种,逃避到更小的世界,比如,沉迷于一些短期的快感,酗酒抽烟,玩游戏,问题依旧会存在,你可能暂时感到安逸,但是新的利剑很快会再次刺向你的世界,如果你继续重复逃避,你的世界会越来越小。
有人会说,这个时候应该读书、健身,让自己积极起来,不应该颓废。
我只认同后半句,不应该颓废,但是这样解决不了本质问题,因为当一个人身处迷茫的时候,他的旧认知是没有办法解决现有的问题的。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牛顿,当苹果砸在你的头上之后,你很迷茫,你百思不得其解,想了很久才思考出来一个答案,答案是苹果熟了,所以它掉下来了。
这是问题的本质吗?并不是,它只是在原来的认知的基础上去循环原来的问题。
重点不是去找到迷茫的原因,因为迷茫的原因是找不出来的,至少是你在现在的状态下苦思冥想想不出来的,所以,那些说要找到自己的优势,思考自己方向的答案,完全是鸡汤,看似有用,其实没有营养,并不能帮一个人走出迷茫。
至于那些万金油的建议,在任何时候似乎都有用,但是都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
这个时候该怎么办?
《黑客帝国》中墨菲斯托告诉尼奥,你只是一个奴隶,活在信息铸成的矩阵里。尼奥想回到原来的生活已经不可能了,黑衣人已经盯上了他,开始追杀他。
尼奥进退两难。
墨菲斯托递给尼奥两个药丸,一颗是蓝色,一个是红色,告诉他:选择蓝色,你将忘掉这一切回到原来的生活,选择红色你将踏入一个新的世界。
尼奥选择了红色药丸,从母体中苏醒,进入到未来世界,这个世界的色调是灰暗的,处处充满危机,但是却让他感到无比真实。
尼奥做出了认知之外的选择。
如果你仔细思考尼奥的选择,你就会发现这一幕在很多超级英雄的电影中似曾相识:《钢铁侠》,《蝙蝠侠》,《蜘蛛侠》,英雄的成长故事中,必然经历一次认知之外的选择。
不只是电影,包括历代的名人的成长故事如:乔布斯、扎克伯格、霍华德·修斯都是如此。
这其实就是神话学之父,约瑟夫·坎贝尔提出的“英雄之旅”的雏形:英雄受到冒险的召唤,踏入新世界的大门。
如果再仔细想想,你会发现,你特别爱看这种故事,因为这种选择很反人性,主角要经历很多磨难,也带给你了强烈的冲突感,你希望看到主角的成长。
其实这就是戏剧中的冲突,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说过:冲突颠覆生活。
当一个人在进退两难的冲突之中,却要做出一个最好的选择,当他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踏入新世界完成了旅程,他将变得更加强大。
人类的生存和进化都是围绕着冲突展开的。换句话说,任何人的成长都是在冲突之中选择前进的结果。
在冲突中,做出认知之外的选择,前往新世界,不止是戏剧和电影,更是人生。
03迷茫时,如何做出认知之外的选择?恭喜你耐心看到这里,接下来我将给你三点原则性的建议,来帮你更快走出迷茫。
1.永远不要想好了再去行动
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说过一句话:“有些人在遇到迷茫和困惑的时候,总认为我要先把迷茫解决、所有的问题想清楚了才能走下一步,这样我很不认可。”
提到张俊成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
但若是提到“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大家可能都有印象。
1993年,17岁的张俊成在老家汽配厂做临时工,他一直想去大城市闯荡,但是光是让母亲同意自己走出家乡,张俊成就花了两年时间。
1995年,张俊成做出的第一个认知之外的选择,只身一人来到北京来保安。
没学历,没熟人,小保安,大城市,光是这些词组合在一起,就很难让人对未来产生希望。
但是张俊成迈出了这一步,他并没有想好该做什么,只是做出了一个自己认为是对的选择,这个选择的结果,他并不知道,因为这个结果在他的认知之外。
多年后他回忆起这个选择时说:虽然当时看来这是很糟糕的事,但是这却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他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刚过试用期,就被升任为班长;
此外,他还模仿国旗护卫队开创了交接岗仪式。
那一年,他带领的北大保卫岗被评为“北京市十佳模范示范岗”。
如果日子就这样下去,张俊成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保安。
然而命运再次将一个礼物,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送到他面前,让他自己拆开。
一天,几个外国人想要进北大参观,张俊成按规定将他们拦了下来。
对于这个不懂外语的保安,这些外国人充满了鄙夷,甚至一起做出了拇指向下的动作。
张俊成再次感觉到,有一根针刺到了他认知之外的某个点,让他感觉到痛苦,他备受打击:难道不懂英语就要被欺负吗?
他做出了认知之外的第二个选择,这个选择再次改写了他的命运。
对英语一窍不通的张俊成竟然拿起了书本,开始自学英语。
一个保安学英语有什么用呢?旁人不解,可能他自己也不知道。
在他的理解里,英语又是什么?能为他带来什么帮助?仅仅是为了能在回怼外国人的时候,说一句FUCK吗?
他可能并没有想清楚,更无法权衡利弊,他没有想好,只是又一次在自己的认知边界之外,选择突破。
后来,他自学英语的时候,被一个教授看到,教授成为了他生命中的贵人,一直指导他,并给他经济上的支援。
20年过去,现在的他已经是一位成人教育学校的校长。
迷茫时,永远不要等想好了再去行动,因为影响命运的选择都在你认知边界外,所以你无法通过现有的认知,来判断它是否可行,你只能冲上去用行动去验证结果。
2.当你觉得一件事已经可以看到头,并不愿意朝着既定轨道发展的时候,越早离开越好。
很多人已经感觉到一件事没有继续做下去的必要,但是他就是会一直拖着,比如一个没有前途的工作,一份不合适的感情。
这个时候,如果你不愿意安于现状,越早离开越开,早点离开可能让你感到恐惧,人对未知会感到害怕,但是唯有跨过恐惧,穿越未知才能找到方向。
俞敏洪在北大任教的时候,十分迷茫,他想了很久,终于做出了决定,辞职自己创业。
后来他在自传中说:假如说我要一辈子在北大当老师,从助教到讲师再到大学教授,我评估了一下,自己可能永远当不了一流教授。因为一流教授在我心目当中都是梁启超、王国维等等这样的人,都是大师,至少也是像季羡林这样的人。像我这样的人是完全不可能的,现在中国有好多的学者,包括像余秋雨、钱文忠等,我如果做教授那连赶上他们的影子的程度都还没有。因为我知道变成伟大学者的前提是以从小的坚实学习为基础的。我的英语是从16岁以后才开始学的,历史、地理等科目除了中学课本上教的东西,其他的完全没有。我一直到30岁的时候,才真正知道原来太平天国是这么一回事。
我后来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就是当一件事我能看得到头的时候,我就不愿意去做了。比如我如果在北大做老师那我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头,就是讲师到副教授,完了做个教授还可能混成个三级教授,一辈子就可能在三级教授上待着了。我的导师当时是二级教授,当时他就是两居室,100多平方米。你会发现,一辈子在北大混,到最后可能也就是他这样子。再加上一辈子当不了一流学者的前提条件,所以我觉得必须出来,去追求一个未知的世界。
你发现了吗?俞敏洪的认知中,出现了三点。
1.自知之明。2.方向不清晰,但是敢投身于不稳定之中 。3.不断为未来考虑。
很多人不愿意离开现状,就是因为缺少自知之明,害怕不稳定,目光短浅只为当下考虑。
当一件事,你可以看到尽头,你又不愿意想着既定轨道发展的时候,请果断选择离开。
3.不要根据你现有的能力来判断你未来可以做什么
这其实就是一种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的意思是,天赋只是起点,人的才智可以通过锻炼提高,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得更好。这并不是一句鸡汤,而是真正的强人的思维习惯。
2009年,一个叫做孙玲的女孩高考落榜,来到深圳成为一名流水线女工。
这个时候的她每个月拿着2000多的工资,每天听着机床的轰鸣。
她可能想不到,有一天她会在美国工作,成为坐在谷歌办公室里的高级软件工程师,拿到80万人民币的年薪。
孙玲生命中的拐点在于一次报纸上偶尔看到的小广告,刊登着一个编程培训班的招生信息。
一个流水线女工学习编程?
常人听起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但是孙玲没有因为自己现在的能力不足而畏惧,她虽然迷茫,但是敢于行动。
孙玲花了半年,攒够第一期的学费,从深圳的工厂区一路南下,来到培训班直接报名,学费不够就分期,再不够就去肯德基打工。
学习的过程很像受骗的过程,班上30名同学陆陆续续放弃,最后学完的,只剩下8名,8名同学中找到工作的只有3名,孙玲就是其中之一。
这时,她已经完成了第一次的蜕变,从流水线女工变成了办公室白领。
随后,孙玲一边工作,一边自考本科学历,学习英语,一天她在拉钩网上看到一个出国计算机硕士培训的项目(其实是培训机构代理招生),就这样一个看起来这么不靠谱的广告,她再次选择相信,因为她希望自己能在国外生活至少一年,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
自考大专学历,想在美国读计算机硕士?
常人会认为这又是异想天开:这怎么可能嘛?能力达得到吗?
但是孙玲的从来不从现在的能力来判断自己的未来的可能。
孙玲花了一年时间,攒了10万元,凑够了学费,漂洋过海来到美国。
在美国学习一年毕业,孙玲面试了60家公司失败后,她终于获得了EPAM Systems公司的offer,地点在谷歌的办公楼,年薪税前12万美金(折合人民币约为82万)。
故事仍在继续,孙玲还在不断成长。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在第一次读到它的时候,内心说不出来的感动,思绪奔流,希望也能对你有启发。
记住,你现在的能力,并不决定你未来可以做什么,因为人是可以成长的。
04总结让我们对这篇文章的内容做一个总结。
首先,迷茫的原因来自于认知边界的崩塌。
认知边界崩塌的时候,你有三种选择:维持现状、暂时逃避到更小的世界和、做出认知之外的选择。
唯有做出认知之外的选择,才可以真正让你摆脱迷茫,给你三个具体建议:
1.永远不要想好了再去行动
2.当一件事,你可以看到尽头,你又不愿意想着既定轨道发展的时候,请果断选择离开。
3.不要根据你现有的能力来判断你未来可以做什么
最后,感谢你耐心读完这篇文章,希望能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