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无聊到哪种地步?人到底能无聊到什么程度
人能无聊到哪种地步?人到底能无聊到什么程度2014年,一个心理学实验想看看无聊会有什么后果,于是给一群人两个选项,干坐着,或者被电击。大多数人在干坐了一会儿之后都选择了电击。一位生猛boy在15分钟内主动来了190次电击。因为无聊,选择电击。第五行左数第七个以上就是史上最无聊博主王村村闻名遐迩的“把无聊做到极致”,简直是大型艺术行为现场。但也有不那么艺术感的,比如——
你做过的最无聊的事是什么?
揪下草莓种子,数数一碗大米有多少粒,找到最完美的石榴籽?
一颗草莓有289.2个籽
一碗米大概有16250粒
第五行左数第七个
以上就是史上最无聊博主王村村闻名遐迩的“把无聊做到极致”,简直是大型艺术行为现场。
但也有不那么艺术感的,比如——
因为无聊,选择电击。
2014年,一个心理学实验想看看无聊会有什么后果,于是给一群人两个选项,干坐着,或者被电击。大多数人在干坐了一会儿之后都选择了电击。一位生猛boy在15分钟内主动来了190次电击。
因为无聊,选择成瘾。
一项研究显示,相比不常感到无聊的青少年,常常感到无聊的青少年更容易吸烟、过量饮酒和使用毒品。
甚至因为无聊,选择犯罪。
在英国,一名76岁女性在超市行窃数次之后被抓,她说,自己之所以偷东西,是因为退休生活实在太无聊了。更离谱的是2013年,三个十五六岁的美国少年枪杀了一个出门跑步的年轻人,被捕后他们说:“我们很无聊,没有事情可做,所以我们决定杀个人。”
那么,如果一群人无聊呢?在《我们为何无聊》中,作者通过实验结果和研究数据,指出无聊可能会将我们的政治观点推向极端,一个群体的无聊甚至会催生对暴力的迷恋和对战争的歌颂。
“仅仅追求和平是短视的做法,想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战争,我们必须确保人们能够主导自己的生活并找到意义。”
所以,问题来了。
人为什么会无聊?
如果动物不会无聊,是不是意味着人类的无聊有特殊意义?
如果说无聊是个信号,它在告诉我们什么?
21世纪,被手机和信息瀑布流驱使的我们,变得更无聊了吗?
《我们为何无聊》尝试解答这些问题。两位来自加拿大的心理学家,从科学的角度带领我们进入一趟始于无聊,终于意义的旅程。
01
一个实验室
两位先锋心理学家
十五年研究心血之作
叔本华说,人生犹如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
克尔凯郭尔说,无聊根植于虚无。
《圣经》说,已有的事,后必再有,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对于无聊,无数哲学家、历史学家、神学家乃至小说家都给出了自己的说法。但是,迄今为止,在科学领域还没什么人专门研究无聊。《我们为何无聊》改变了这个局面。
《我们为何无聊》的作者是来自加拿大的一流心理学家,也是无聊研究领域最活跃的研究者之一。作为开拓先锋,他们从神经科学和临床心理学的专业领域出发,解剖无聊。
作者之一詹姆斯·丹克特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心理学系教授,曾获选加拿大认知神经科学首席科学家、加拿大滑铁卢地区“四十岁以下四十人”。
在大学时,攻读临床神经心理学的丹克特发现,自己的哥哥遭遇车祸导致脑损伤后,相比之前更容易感到无聊,以前那些让哥哥觉得有趣的事,都变得没有吸引力了。这激发了詹姆斯·丹克特对无聊的研究兴趣。
此后,他创办了丹克特实验室,运用各种实验和模型,研究无聊的成因和表现,有了重大突破。《我们为何无聊》就源自丹克特实验室长达15年的研究成果,它出版后,成为当年的《卫报》年度新知图书。可以说,关于无聊的一切,都在这本书里了。
02
闻所未闻的数据
颠覆认知的发现
无聊,下一个时代危机?
作为一部开创之作,《我们为何无聊》的中文版还未面世时,就已经得到国内媒体的高度关注。《三联生活周刊》、果壳、利维坦等都有报道或介绍,而且在2021年9月,詹姆斯·丹克特还登上一席讲台,成为第869位讲者,远程讲述了他的实验室对无聊的研究。
《我们为何无聊》作者的一席演讲
《三联生活周刊》说,《我们为何无聊》完成了一个让科学发现和人文思想自由对话的叙述。《泰晤士报》说,这是一部简洁又充满趣味的无聊小史。
这是一部关于无聊的心理百科。无聊几乎无处不在,但在某些时刻,它会变得尤其危险,甚至引向犯罪;没有人能免受其害,只是一部分人出于生理或心理的原因,似乎比别人遭受更多。“无聊的人被一种欲望所折磨,却不知道满足这种欲望的条件是什么。”
无聊是什么?怠惰、茫然,还是焦躁、不安?
是哪些外部和内部因素让我们感到无聊?
为什么有的人更容易感到无聊?
更容易无聊的人也更容易自恋?
在手机的围困中,无聊会变成下一个时代危机吗?
从无聊的历史和含义,到无聊在不同年龄层、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表现,再到无聊的成因与机制、无聊的反义词和流行化,《我们为何无聊》从心理学和科学的层面,为我们解释无聊。
书中充满了怪趣的心理学实验、闻所未闻的数据、颠覆认知的发现。比如,作者说,无聊是漫长进化史的一个奇妙的结果,“人类的优势就在于无聊”;又比如,无聊并非彻头彻尾的坏事;还比如,完全不会无聊的生活可能根本不值得追求。
《我们为何无聊》横跨心理学各个分支,兼论哲学、文学与艺术,揭开无聊的真相与本质,打破我们关于无聊的陈旧认知。
03
与无聊断舍离
不只是心理百科
也是生活指南
无聊可能是排队等待时的焦躁,也可能是做枯燥的重复性工作时的走神。而在当下,在手机和无休止的信息流的包围中,我们上一秒还在为搞笑视频哈哈哈,下一秒就可能陷入一种emo和倦怠感。
《我们为何无聊》不只是对无聊做解剖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作者尝试通过解开无聊的成因和机制,给出一个解决方案。
在渐趋短平快的时代,社交媒体的信息流与短视频并非驱散无聊的解药,相反,它们更容易让我们困在一个永不停歇、没有目的的仓鼠轮中。《我们为何无聊》让我们看到,无聊是对意义、投入感和能动性的召唤,如何回应这一召唤,才是良方所在。
给无聊以解药,给生活以指南。从正确认识外部环境与内部动机,到如何在信息过载的时代里,创造意义、建立心流,《我们为何无聊》温和而不说教,带领我们科学应对无聊。
正如《华盛顿月刊》评论本书时所说的那样:“读完这本书,你会对什么是无聊,以及我们可以如何应对无聊有更深刻的理解。最重要的是,本书告诉我们,与其和无聊做斗争,不如倾听无聊背后的声音。”
《我们为何无聊》帮助我们听见无聊背后的信号,从而建立更有意义感的生活。
《我们为何无聊》
[加拿大]詹姆斯·丹克特、约翰·D. 伊斯特伍德 著
袁铭钰 译
2022年2月出版
无聊,下一个时代危机?
挑战流行观念,重塑大众认知
给无聊以解药,给生活以指南
《卫报》年度新知图书
本期编辑 | 恰恰猫 油焖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