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为什么不能外放声音?有人在地铁里大声外放音乐
地铁为什么不能外放声音?有人在地铁里大声外放音乐在人与人的沟通中,人们的行为表现方式通常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他们分别是:退让型行为,强势型行为和果敢型行为。 在提出解决方案之前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人际互动过程中的三种行为。本书作者吴涛,是资深培训顾问,领导力教练和软技能专家,特别擅长人际沟通,本书正是他在多年的教学与研究后,经验总结的结晶。这本书将帮助读者学到一种清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的简单且直接的方式,同时还能照顾到对方的感受。掌握了这种“果敢表达自己”的能力,将会给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沟通,带来巨大的改变和提升!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做到在困难沟通场景中,果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诉求呢?
前几天我出差,在高铁上正好碰到邻座的一位男士不停地打电话,而且说话声音特别大。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打给不同的人,电话大约持续了一个小时。我好几次都想提醒他,讲电话不要这么大声音,或者到车门过道的地方去打,免得影响大家。
可是,我跃跃欲试了好几次,最终还是忍住了啥也没说。附近都没人吱声,我说的话,会不会显得我很多事儿?但是这一路我心里真是极其不爽。
那么面对车厢内大声打电话、声音外放、排队加塞等等类似的情况,我们到底该怎样去制止呢?
吴涛在《别输在不敢表达上》一书中指出,在很多困难的沟通场景中,我们往往因为没有掌握果敢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的方法,而选择了让自己很不舒服的忍耐。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果敢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
本书作者吴涛,是资深培训顾问,领导力教练和软技能专家,特别擅长人际沟通,本书正是他在多年的教学与研究后,经验总结的结晶。
这本书将帮助读者学到一种清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的简单且直接的方式,同时还能照顾到对方的感受。掌握了这种“果敢表达自己”的能力,将会给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沟通,带来巨大的改变和提升!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做到在困难沟通场景中,果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诉求呢?
在提出解决方案之前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人际互动过程中的三种行为。
一、人际互动过程中的三种行为在人与人的沟通中,人们的行为表现方式通常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他们分别是:退让型行为,强势型行为和果敢型行为。
我们分别看看这三种行为的特点。
退让型行为:在人际互动过程中表现出胆怯,软弱,退让,取悦对方,甚至回避的行为特征。
强势型行为:在人际互动过程中表现出强势强硬,蔑视进攻甚至冒犯的行为特征。
果敢型行为:在人际互动过程中表现出亲和自信,有理有据,不卑不亢,互相尊重的行为特征。
通过上述三种行为的特征描述,我们都知道了退让性行为和强势性行为在沟通中并不可取,我们应该采取果敢性行为。
然而在面临困难沟通情境时,大约有70%的人会选择退让性行为,20%的人会选择强势型行为,只有不到10%的人会选择果敢性行为,而且还是无意识而为之。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能在困难沟通情境中,做到果敢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呢?
二、不能做出果敢型行为的五个原因人们在沟通中不敢果敢的表达自己的意愿,除了担心冲突、不了解或者说没有掌握果敢表达自己意愿的技巧之外,还有以下五个主要原因。
第一、文化与宗教的影响大多数东方人受到几千年来的佛教、儒学等宗教与文化的影响,内心一直秉持着“隐忍”和“温良恭俭让”的想法,而这在沟通中往往会被理解成退让。
比如朋友找你借钱,即使你手头并不宽裕,而且也面临着生活的压力,但你很可能还是不好意思拒绝,最终还是借了一些钱给朋友,然后自己的日子过得紧巴巴。
第二、社会治理结构的影响在很多东方国家,比如中国,企业管理层级并不是扁平结构,而是上下级关系。当与上级沟通时,下属通常不太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担心冒犯领导,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时间久了,这种影响也会带到任何沟通场合,心里一直存在着“能忍就忍、忍一时风平浪静”的想法。
第三、成长与教育经历的影响我们在很小的时候,通常都被父母教育,在跟小伙伴玩的时候要懂得谦让;长大了继续被教育,要听家长的话,听老师的话,听单位领导的话。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就养成了一种压抑自己真实想法的习惯。
第四、角色定位的影响通常身处低位的人都会认为对高位的人提出要求,甚至说出自己的想法是一种冒犯,或者认为自己说了也起不到效果。这种认知常识在很多人脑子中已经根深蒂固,导致他们不敢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比如一名尊贵的客人在餐厅里吸烟,而服务员却不敢去制止,因为她觉得自己是服务员,低人一等,认为自己没有这个权力去命令客人做什么。
第五、潜在的歧视我们不得不承认,歧视现象在社会上依然普遍存在。在某一方面具有优越感的人,通常会歧视在这方面不如他的人,比如富人会歧视穷人。这通常会无意识的表现出强势行为,而被歧视者往往也会无意识的表现出退让行为,进而也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
了解了人们不敢果敢表达的原因之后,那么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做到果敢表达自己呢?
三、果敢表达的三要点对于果敢表达自己,作者在书中介绍了三个要点。它们分别是:非语言信息、界限的掌握和“我”的表达。
- 非语言信息
在沟通表达中,非语言信息发挥的作用比语言信息更多。研究显示。在交流中视觉信息会传递55%的真实性或有效性,听觉信息会传递38%的真实性或有效性,而语言信息只会传递7%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非原信息一是向对方表明了我们对意愿,期望,观点与立场等的情感与态度,二是向对方传递着我们的情感态度是否真实、坚定。只有这93%的非语言信息与语言信息一致时,才能表达我们意愿的可信性与坚定性。
那么在果敢表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非语言信息的可信性与坚定性呢?作者在书中总结了以下六点:
第一、目光要凝视对方
目光要体现出你发自内心的真实与真诚,而不是虚假与做作。当然也不要死盯着对方,要注意对方的舒适度和可接受程度。千万不要在交流中目光游移不定,一会儿看看这儿,一会儿看看那儿,这会让对方觉得你在撒谎,不真诚。
第二、身体姿势要正且直
正,就是站得端正;直,就是把腰板挺直;并且要尽量做到向对方稍稍前倾,以表示自己在认真聆听,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如果在交流中你的身体总是摇摇晃晃,就会给人留下不正经、不重视、吊儿郎当的感觉。
第三、手势要自然、端正
双手可以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也可以交叉在胸部或腰部以下。但是不要将双手在胸前交叉或背后交叉,这是一种强势行为的表现。也不要不知所措,不知道将手放在哪里,这是退让性行为的表现。
第四、身体距离保持适度
在交往中,我们既不要离对方过近也不要过远,要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通常在50~100厘米之间是比较合适的距离。
当然这个合适的距离也因为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比如欧美人习惯距离稍大一点,东方人距离稍近一点。交流之前,要先了解一下文化背景。
第五、面部表情要自然,适度微笑
没有表情的交流会被人看作是强势,严肃,甚至是不友好。所以我们在交流的时候,要表情自然地适度微笑。当然也不要过度的微笑谄媚,这都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第六、声音语气要干脆、坚定
干脆指的是说话时,意思表达要明确、清晰,不拖泥带水、含糊不清;坚定指的是意志明确、毫不犹豫。这两者都是通过适度的音量、语速和清晰的音质传达给对方的。
以上这六点就是表达自我意愿时的非语言信息要求,非语言信息对于有效表达个人意愿非常重要,因为它占到了信息传递可信度的93%。
- "界限"的掌握
果敢表达的第二个要点是“界限”的掌握,也就是度的把握。
俗话说,凡事皆有度。但是这个度到底是什么呢?这个度虽然会因人而异,但它其实是有一个客观的衡量标准的。
在果敢表达之前,要先分清楚彼此的界限或度是什么,在这个度包括:自己的利益、诉求与权益是什么;对方的利益、诉求与权益是什么;以及客观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比如,地铁里突然有人大声播放音频,打扰到了其他人,那这个人就“越了在公共场合不得大声喧哗、影响他人的界”,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就是一个客观衡量标准。
搞清楚彼此的界限或度,才能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诉求,才能让对方理解我们的合理要求,并做出行为上的改变,达成我们的意愿。
3. “我”的表达
果敢表达的第三个要点是“我”的表达。
什么是“我”的表达呢?简单说,就是该发声的时候要发声。中国人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往往会在人际交往中无意识地选择退让型行为,觉得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忍一忍就过去了。
比如,排队有人插队,你很想制止,但是一想自己发声可能会引发冲突,既然大家都不吱声,那我也就忍一忍,别多事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做到果敢表达之前,首先要重新认识“我”。“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有权利和义务,也有责任。但需要我们担当责任的时候,我们就应当鼓起勇气,果敢表达自己的意愿。
该如何做到“我”的表达呢?
首先,明确“我”的身份与角色是什么?在各种角色中,我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是什么?其次,在具体的情境中问自己,我当下的权利、义务与责任是什么?我当下的心里感受是什么?最后,采用“我”做主语,来表达自己的诉求。
例如,朋友找你借钱,你恰好手头也不宽裕,这时候你可以这样跟朋友说:“我的收入一直都不高,现在上有老下有小,每月赡养老人和供养孩子都需要一笔固定的开销,另外加上供房养车和基本生活,每个月也没什么结余。我也很想帮你,但是能力有限,实在是非常抱歉,也希望你能理解。”
这样一说,把自己当下要承担的家庭义务和心里的感受都呈现出来,对方如果真把你当朋友,他也会理解你的难处。
“我”的表达,就是要做到既坚持自己的意愿,同时又不多余地冒犯他人。
四、总结我们每天的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人际沟通,那么如何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同时又不冒犯或者得罪对方,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该学会的一项非常必要的技能了。
成功的沟通能够在达成自己的意愿的同时,让双方都感觉舒服;相反,失败的沟通很可能因为压抑自己的诉求而内心不快,同时也不能让对方领会到你的真实意愿。
我们通过了解沟通中常见的三种行为——退让型行为、强势型行为和果敢型行为,知道了每种行为的特征和利弊后,也更加明确了在沟通中应该让自己做到果敢表达。
通过非语言信息的辅助、把握彼此的利益和诉求界限,以及清晰地说出“我”的意愿与感受,做到果敢表达,将让你自信地面对那些困难的沟通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