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区别和联系: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区别和联系: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
很多人都把《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并提,似乎讲《孙子兵法》就必提《三十六计》。前些年有一部电视剧,名字就叫《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还有很多书都将这两部著作和在一起来讲解。这些都给人们一些错误的印象,似乎《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具有什么内容上的关联,又或者《三十六计》是可以与《孙子兵法》比肩的兵书。实际上,《三十六计》一书,是在书摊上被发现的,本身就有“地摊文学”的色彩。书中辑录的三十六条计策,虽然也可称之为古代战争用兵要诀,对当代亦有参考价值,但是其内容浅薄,既不能阐明战争的实质,又能探讨战争的真正规律。《三十六计》将出发点完全建立在简明实用的基础上,虽然便于理解运用,但是却缺乏更高层面上的论述,没有哲理性,这与理论体系完备、结构严谨、蕴涵哲理丰富的《孙子兵法》,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三十六计》也是一部很有影响力的兵书,甚至很多人把它看作是东方兵学文化中除《孙子兵法》之外的又一个代表。《三十六计》这个说法,很早就已经出现。据南北朝时期的史料(包括《南史》、书)、《南齐书》),当时已有《檀公三十六策》之说。南朝宋的名将檀道济在攻打北魏的过程中,因粮食不继,准备退兵。为了迷惑魏军,檀道济就在军中堆起沙土,并将很少的粮食覆盖在上面,魏军以为檀道济还有很多粮食,所以不敢进攻。这样,檀道济带着部队安全撤到南方。这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的来源。在我们看到的《三十六计》这本书,是一本作者不详、时代不详的书籍,历代兵志当中也没有记载。1941 年,有人在甘肃邠州的一个书摊上发现了一个手抄本书,名为《三十六计》,并在标题下有《密本兵法》四字。从此, 《三十六计》、作为一本兵书流行于世。《三十六计》应为前人根据流行的三十六计,走为上的俗语,采集史实,结合各种兵书所编成。我们现在只能依靠一些零散信息推断其成书年代,但是该书作者已经不可考证了。当代学者推断,《三十六计》的成书年代大概为明末清初。原书中所介绍的战例事迹,截止到南宋。后来不断有人为此书添加战例,使得现在市面流传的《三十六计》中,甚至有了一些近代故事。由于我们最早获得的《三十六计》是手抄本,可以据此推测,本书并未刊行于世,而只是在小范围内传播。书中的语言,也带明末清初的特点,简单易懂,没有什么古奥之处。《三十六计》以战例来讲解计谋,又以《易经》之阴阳变化,来类比战场之上的攻守、奇正、进退等概念。与中国传统的兵书相比,这本书的内容更加大众化,容易被公众理解和接受,所以传播范围也很广。《三十六计》一书,顾名思义,就是一共有三十六条计策。这三十六条计策共分六类,分别是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胜战计指己方处于优势地位时所使用的计策,包括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敌战计指双方基本处于势均力敌状态时的计策,包括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拳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攻战计,顾名思义就是进攻的计策,包括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混战计,就是敌友不明,各方势力处于混战状态时的计策,包括釜底抽薪、浑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途伐虢。并战计,是防范、对付友军(可能转化为敌人)的计策,包括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败战计就是己方处于危急时刻,形势不妙时所用的计策,包括美人计、空城计等等。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之间,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联系。《三十六计》当中,有一些引用古代兵书的地方,摘引了《孙子兵法》中的某些字句,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两者之间的关联,因为《三十六计》中同样也引用其他兵书。当然,从书中内容来看,《三十六计》的作者似乎也比较推崇《孙子兵法》,不过两书之间的关系,恐怕仅此而已了。有些人臆想两书之间的关系,甚至认为应该存在一本名为“孙子写的三十六计”的书,这无疑是浅薄可笑的看法。更有一些人认为,《孙子兵法》讲理论太多,实践的东西反而很少,倒是《三十汁》真正可以用来指导战争。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观点。《孙子兵法》详细论了战前计划、战争准备、谋略方法、地形因素、后勤保障、实力建设、战场应对、谍报间谍等战争的方方面面,是真正的大智慧。相比之下,《三十六计》则只能算是小聪明。《三十六计》对于我们当今社会,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三十六计》中有很多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千万不可不加辨别就拿到今天来用。《三十六计》中的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中尚有很多有价值的思想,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中,则更多的是巧取豪夺、下作无信、不择手段的阴谋诡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