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周星驰鳌拜经典,问吧精选张一驰

周星驰鳌拜经典,问吧精选张一驰我们谈论历史,并不是非得采取“忠”“奸”的二元论;很多历史人物,也无法采用这种二元评价标准来归类。仅就鳌拜的个人事迹而言,他对顺治中后期皇权体制的忠诚,基本上没有太大的疑问;但他一方面无视清朝统治秩序的中心已经转向中原地区、必须调整统治策略的客观趋势,力图实施不利于汉化的政策,另一方面又专擅行事,残忍对待反对者,这些都是比较反面的形象。笔记小说中经常将鳌拜设定为欺凌幼主、图谋篡位的奸臣。但我在阅读清朝官修史籍时得到的印象是,清朝官方并未对鳌拜给予多大的恶名。例如康熙五十二年《起居注》中记载康熙帝在畅春园面谕大臣称:“我朝从征效力大臣中,莫过于鳌拜巴图鲁者。伊功劳册,大内现有,朕常诵与近御大臣、侍卫等听之。”语气之中带着明显的褒扬意味。正史中的鳌拜并非大奸大恶之人李杍沐:鳌拜是忠还是奸?张一驰:感谢提问!

朱婷婷 整理

《鹿鼎记》中的康熙宫廷是否符合史实?康熙帝与鳌拜到底是怎样的关系?顺治帝去世后康熙年幼继位,四位辅政大臣掌握实权,鳌拜是其中最有名、权力最大的一位。这一久经战场的满洲大臣左右了康熙朝政的前八个年头。直到少年皇帝设计擒鳌拜、让其革职下狱,才结束了辅政大臣执政的局面。

鳌拜何以从权势滔天到锒铛入狱?对于清朝,他到底是忠是奸?为何鳌拜死后,康雍乾三世又对他不断加封?鳌拜身上具有哪些传奇性,让后世对他展开无数想象与文学演绎?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长期研究清前期中枢政治制度史的清史学者张一驰近期在澎湃问吧回答了网友们关于清初重要政治人物鳌拜的相关提问,私家历史栏目整理部分问答,以飨读者。

周星驰鳌拜经典,问吧精选张一驰(1)

正史中的鳌拜并非大奸大恶之人

李杍沐:鳌拜是忠还是奸?

张一驰:感谢提问!

笔记小说中经常将鳌拜设定为欺凌幼主、图谋篡位的奸臣。但我在阅读清朝官修史籍时得到的印象是,清朝官方并未对鳌拜给予多大的恶名。例如康熙五十二年《起居注》中记载康熙帝在畅春园面谕大臣称:“我朝从征效力大臣中,莫过于鳌拜巴图鲁者。伊功劳册,大内现有,朕常诵与近御大臣、侍卫等听之。”语气之中带着明显的褒扬意味。

我们谈论历史,并不是非得采取“忠”“奸”的二元论;很多历史人物,也无法采用这种二元评价标准来归类。仅就鳌拜的个人事迹而言,他对顺治中后期皇权体制的忠诚,基本上没有太大的疑问;但他一方面无视清朝统治秩序的中心已经转向中原地区、必须调整统治策略的客观趋势,力图实施不利于汉化的政策,另一方面又专擅行事,残忍对待反对者,这些都是比较反面的形象。

njuchen:鳌拜既然能位极人臣,肯定有功劳,能介绍一下鳌拜的主要功绩么?

张一驰:感谢提问!根据目前所了解的情况,鳌拜主要的功绩有:

- 崇德二年(1637)清军攻克皮岛之役中,鳌拜担任先锋。战后获得巴图鲁称号。

- 崇德六年(1641)松锦战役过程中,随郑亲王济尔哈朗包围锦州过程中击溃了明军的步军营,并于决战时在右翼汛地追击突围的明军主力,取得较大的胜利。

- 顺治五年(1648)大同总兵姜瓖反清,鳌拜当时在大同驻防,较早与姜瓖之军接触,是镇压姜瓖的主要指挥者。

此外,在崇德七八年间清军第二次进攻北直隶、山东的战役,以及顺治二年(1645)清军在湖北进攻李自成的战役中,鳌拜均曾率军取得胜利。

影视作品中的鳌拜及“鳌府”

我的QQ登录呢?:陈道明版本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关于鳌拜的部分,与史实的距离?

张一驰:您好!感谢提问。电视剧《康熙王朝》的鳌拜形象主要沿袭自二月河的小说《康熙大帝》。这个“鳌拜”的人物形象,不仅强横霸道、目无君上,欺凌幼主,而且还图谋篡位。电视剧比小说走得更远的一步是,设计了班布尔善“黄雀蹑后”的情节。

历史上,鳌拜被逮后,清廷公布其罪状,定性为“暴虐肆行”,具体罪状除诛杀其他大臣外,亦多属违反行政惯例专擅行事、言行举止不敬之类,并未提到有图谋篡位的行为。如果像小说和电视剧里那样逼迫篡位,那对鳌拜的处置一定会严厉很多。或许小说作者为了能够强化人物的形象,仿照《三国演义》里的董卓(同样是欺负幼主的强横武将)来杜撰了鳌拜的情节吧。

至于班布尔善篡位、宫中交兵的情节就完全是虚构了。

另外,电视剧里鳌拜将一名叫济世的大儒推荐给康熙帝当老师。但历史上的济世其实是一名满洲官员,被推荐的职位也不是皇帝的老师,而是工部尚书。济世与康熙帝并无多大情分,鳌拜被逮后,济世被康熙帝处死。

午夜南瓜会变马车:请问张老师,想知道鳌拜的府邸到底应该叫啥?哈哈哈,鳌拜是姓还是名?史料记载中是偏向他忠诚还是奸邪?

张一驰:您好!先说姓名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确:鳌拜是名字。至于当时的人怎么称呼鳌拜,清朝的称谓体系和现在差别特别大,称谓与语境高度相关;一般来讲,会称呼名字的场合,多是行文涉及鳌拜的政府文件,或是地位比鳌拜要高的人需要提到他的时候。考虑到鳌拜权力很大、地位很高,皇帝又年幼,我认为大多数旁人都很少有机会用鳌拜的名字(甚至名字的第一个字)来称呼鳌拜,很可能是用某种敬称——当然我们今天不太容易断言这个敬称是什么。

再说府邸应该叫什么的问题。有一部关于北京地方风土的笔记《宸垣识略》,成书于乾隆后期。根据它的记载,“一等超武公第在东堂子胡同”。这里说的应该是鳌拜后人的宅邸——“超武公”的称号,是雍正时期才授予的。这是目前我们对“和鳌拜有关的住宅”所知的唯一史料。

目前没有明确的记载显示清代北京的官员府邸门口会挂有什么样的牌匾。现存关于清前期北京城市建筑的几种常见史料如《藤阴杂记》《宸垣识略》等在记载北京的院落时,倘若遇到比较特殊的匾额,则会注明。例如《宸垣识略》卷十记载康熙朝大学士王熙的别业“怡园”有三块牌匾,分别是“席宠堂”、“耆年硕德”和“曲江风度”。这三块牌匾不仅和主人的姓名没有关系,也和院落的名称无关。除此之外,现存史料中似乎没有提到过清代北京城市中的宅邸一定会张悬一块能够展示主人身份的匾额。如果这种习俗存在的话,以清代北京城市风土文献的记载方式,应该至少会提到一下。

我的看法是,历史上鳌拜宅邸门口不会有和鳌拜姓名有关的牌匾。当然,今天的电视剧,喜欢事无巨细都用带字幕的对白或带文字的道具明白无误地写出来,以免观众看不懂。这种情况之下,我觉得与其绞尽脑汁去考虑牌匾上写什么文字更为“符合历史”,不如直接使用“鳌拜宅邸”的浮动字幕算了。

鳌拜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宪法法院:您好,据说四辅政大臣中,索尼本来是权势最大的,可以钳制鳌拜,后来索尼死后,鳌拜才独揽大权,是这样的么?另外,顺治帝选四辅政大臣时,对鳌拜没有防范嘛?

张一驰:您好!感谢提问。的确有索尼钳制鳌拜的说法。这个说法的依据是,索尼随父归附后金、得授侍卫之职,是在努尔哈赤时期,而其余三位大臣都是在皇太极时期才开始崭露头角。相比之下,索尼资历较老。而且索尼及其家族在努尔哈赤时期以通晓文字著称,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在满洲高级官员中具有较强的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由此猜测,顺治帝去世时可能确实希望索尼在辅政大臣处理政务时发挥更大的作用。我觉得这个推测是有道理的。至于索尼是否权势最大,这个很难比较。

顺治时期朝廷权力结构中最大的政治危机就是多尔衮专权;据姚念慈在《多尔衮与皇权政治》一文中的考订,在多尔衮执政期间,本来作为皇权支撑的两黄旗势力,或被多尔衮拉拢,或遭到打压,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多尔衮死后,顺治帝意图加强皇权,其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设立了议政内大臣这样一种特殊的角色。议政内大臣都来自上三旗,是顺治帝的亲信,拥有统帅侍卫的权力,可以参与议政会议,也可以对各部院发号施令,在顺治朝后期权力甚大。四位辅政大臣在顺治时期都是议政内大臣。我们暂且不论决定辅政大臣人选的是顺治帝还是孝庄太后,仅就顺治后期的政治形势而言,这些大臣也是在幼主当国时最合适的心膂人选。故而,或许无论顺治帝还是孝庄太后,都没有意识到这四位在顺治后期得到充分信任的辅政大臣,本身可能会专擅行事、甚至互相攻击,也就没有防范的意思。

oxford:请问鳌拜鼎盛时期权力大到什么程度,真的需要皇帝身边贴身少年侍卫们亲自动手抓捕吗?皇帝直接下令就不能解决吗?

张一驰: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辅政大臣执政时期,四辅臣公同对朝廷事务作出决定。皇帝年幼时,无法批阅奏章、听取大臣口奏,那么四辅臣的意见基本就是最后决定。康熙帝亲政后,恢复了形式上的启奏制度,谕旨皆出皇帝之手,但部院大臣奏事时四辅臣仍在场,在御前有很大话语权。鳌拜的专权,从决策机制上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强迫皇帝和其他辅臣接受他的意见;(2)在御前奏事的场合威吓自己不喜欢的奏事人;(3)与一部分部院大臣结成小团伙,将中央政府的一些事务先在鳌拜宅邸商议好,然后再具奏施行;(4)勾结大学士班布尔善,插手章奏文书的处理;(5)陷害乃至杀害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大臣。

在我看来,在中国古代政治史当中,如果要论权臣强横的话,与历代权臣欺凌幼主的事迹相比,鳌拜的上述举动并不算特别显著。

官方史料中并未对逮捕鳌拜的准备过程多加记载。但我认为使用少年侍卫擒拿鳌拜的说法有一定道理。鳌拜多年来一直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又是一等公,战功卓著,在年长侍卫中很可能拥有一定威望。如果按照正常的做法、随意派遣侍卫执行任务,会给这场行动增添不确定性。而和鳌拜关系较浅的少年侍卫人选会更为牢靠。当然《鹿鼎记》里描绘的场景则过于戏剧性,鳌拜又不是奥特曼。

康熙是如何处置鳌拜的?

Sulphur:鳌拜最有权,他的实际权力体现在哪方面?为什么让康熙忍辱负重8年,是因为康熙周边的人都被控制了,还是缺少实际军事指挥权?康熙王朝中的将鳌拜关起门来击杀这一情景是否属实,康熙为什么选定这一方案?

张一驰:您好!感谢提问,有几个问题在另外的回答里提到了,这里重点回答一下第二个问题。

严格来讲康熙帝忍耐的时间并非八年,而是自康熙六年(1667)亲政以后,到康熙八年(1669)擒拿鳌拜为止,大约两年的时间。姚念慈先生在《康熙初年四大臣辅政刍议》一文中提出了一个看法,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这个问题。姚先生认为,辅政体制一方面从权力结构上延续了顺治中后期以议政内大臣控制部院的格局,另一方面,从政策上讲,鳌拜等人坚持满洲本位的政治理念,对汉化采取反动态度,符合满人贵族的政治诉求。在这一背景下,孝庄太后对辅政体制并没有强烈的反对意愿。顺治帝去世后,由孝庄太后认可的遗诏,对顺治帝晚年的汉化政策大加批判,便是这种共识形成的标志。

Frajka:历史上康熙帝有没有杀死鳌拜?还是只把他下狱?好像各种史料说辞不一。

张一驰:您好!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官修史籍中对鳌拜的死亡确实措辞不够明确。国史馆传记中的记载可以以《清史列传》卷六的《鳌拜传》为代表。这篇《鳌拜传》记载了康熙帝宣布对鳌拜处置结论的谕旨:“以所犯重大,拟以正法,本当依拟处分,但念鳌拜在累朝效力年久,且皇考曾经倚任,朕不忍加诛,姑从宽革职、籍没、仍行拘禁。”这条记载后,《鳌拜传》就说“鳌拜死”云云,没有遵循清代国史馆传记一般体例写清鳌拜的死亡时间和死因。这种模糊的记载,给了后人很大的想像空间。

我还是倾向于认为鳌拜是在关押过程中自己死去的。清代中央囚禁罪人的场所,条件十分恶劣,并不利于居住,被囚禁者因故死亡也属常见。如果康熙帝真的想要秘密杀死鳌拜,则可直接赐令自尽,史籍里也会留下明确的时间,不至于像现在一样模糊。

清史读物推荐

小牛和尚:你好,张老师,想了解清朝的宫廷,政治,经济,军事,百姓民生等等,想问下有没有清朝通史之类的书籍,或者清初清中时期的正史类通俗易懂的书籍,谢谢。

张一驰:您好!感谢提问!这其实是现在清史学习中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现有的清史读物大多都有一些不太令人满意的地方。仅就我自己所见范围内,最合适的读物是杜家骥《清朝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7年)。这本书篇幅较为合理,既涉及读者较为熟悉的政治事件和人物,也介绍了关于清朝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状况,是一部比较易读的清史读物。

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编纂的《清代全史》(全10册,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初版,方志出版社2007年再版)也是一部质量很好的清史读物,内容很丰富,对经济、社会诸多方面都有涉及。唯一的缺点是卷帙较繁,携带不便,读者也可能读不过来。

如果大家有好的建议,也欢迎随时告诉我!

责任编辑:于淑娟

校对:张艳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