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阳起石软玉,黄绿色褐红斑,玉质晶莹。其形作圆筒状,有对钻大圆孔,孔壁有一周台阶痕。外表有四块大小相同、间隔相等的长方形凸面,各有一组阴线琢刻的兽面纹,为中国至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兽面纹。1977年江苏省吴县张陵山遗址M4出土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早期高:3.5厘米,直径:10.2厘米, 孔径8.2厘米

即使没有时间去南京博物馆走走,那么多看 南京博物馆的馆藏图片所蕴藏的“神韵”也是大有益处的,它能大大提高你的审美眼光和鉴赏水准。

一些有经验的老藏家都明白,每当端详一件真假未知的古玉时,最后得出一句”缺一口气“或”有一点味道“时,这就是所谓的”神韵“,这是看了大量馆藏实物或图片才能领悟到的真谛,更需要我们玉友用心去感受每一张古玉界馆藏图片所散发的精神和气质,只有形神兼备的古玉,才具备神韵特质!

在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现代仿品的”加工工艺“,比如阴刻线有较多崩口,钻孔起白粉,螺旋纹有规律可循的基本断定是现代仿品;多看有确切出土根据的馆藏实物或图片的”造型和纹饰“,逐步掌握各个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和风格,假如根据馆藏克隆的器物,在商代风格的古玉上出现了汉代纹饰,基本可以断定是仿品;玉器入土后受相连物质的沁染产生的色质变化叫”沁色“,要多看馆藏品,仔细分辨人工染色和用玉料天然受沁的部位或僵皮制作的各式高仿品。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1)

镯式玉琮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早期

高:3.5厘米,直径:10.2厘米, 孔径8.2厘米

1977年江苏省吴县张陵山遗址M4出土

阳起石软玉,黄绿色褐红斑,玉质晶莹。其形作圆筒状,有对钻大圆孔,孔壁有一周台阶痕。外表有四块大小相同、间隔相等的长方形凸面,各有一组阴线琢刻的兽面纹,为中国至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兽面纹。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2)

玉镯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早期

直径7.8厘米 孔径:7厘米 高:3.5厘米

1977年江苏省吴县张陵山遗址M4出土

阳起石软玉,白果青色,晶莹滋润。形作圆筒,对钻圆孔,孔壁有台痕,外表内凹,精磨抛光。这件玉镯反映了娴熟高超的琢磨技术,是我国古代早期玉器制作工艺的精品。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3)

人形玉觽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早期

高6厘米 最宽1.2厘米

1977年江苏省吴县张陵山遗址M15出土

透闪石软玉,淡绿色带褐班。器作轮扁平角状,整体造型如弓背人形。器身镂雕三处,系在对钻圆孔内向三侧切割深槽而成,为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镂雕玉器之一。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4)

玉冠型器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早期

高2厘米 上宽4.9厘米 下宽4.6厘米 厚0.2厘米

1977年江苏省吴县张陵山遗址M4出土

玉呈淡绿色,作扁平倒梯形,上端中部作半圆形,下端琢有一道浅凹槽,糟内对钻有三个等距小孔。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5)

玉壁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直径12.8厘米 内径4厘米 厚1厘米

1982年江苏省武进县寺墩遗址M4出土

透闪石软玉,呈黄白色。器作扁平圆形,中有对钻圆孔,两面光素无纹。通体琢磨精致,抛光明亮。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6)

镯式玉琮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高4.1厘米 射径上端7.4-7.5厘米 射径下端7.2-7.3厘米 孔径上端6.7厘米、孔径下端6.6厘米

1982年江苏省武进县寺墩遗址M3出土

透闪石软玉,青白色带褐班。器作扁短方柱体,有对钻大圆孔。表面两端为矮短的圆口,中部由四条竖槽分为四块凸面,每个凸面的正中外突形成直棱,中部由横槽分为两节,上节为简化带冠人面,下节为兽面,合成简化的带冠人兽纹。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7)

玉琮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高7.2厘米 射径上端8.5-8.6厘米 射径下端8.3厘米 孔径上端6.8-6.9厘米 孔径下端6.7-6.8厘米

1982年江苏省武进县寺墩遗址M4出土

透闪石软玉,呈乳白色,带翠绿褐红斑纹。器呈扁方柱体筒形,外方内圆。孔为对钻而成,孔壁微弧,磋磨光滑。外表四面各由竖槽分为四块凸面,中部有横槽分为上下两节。每节以四角为轴,精琢细刻繁缛面纹,上节为带冠人面,下节为兽面,两侧曲尺形边框表示人上肢,兽前肢。这是微雕工艺的杰作。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8)

玉琮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高5.4厘米 射径上端6.5厘米 射径下端6.1厘米 孔径4.6厘米

1978年江苏省武进县寺墩遗址M1出土

透闪石软玉,呈碧绿色。器呈矮方柱体,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有对钻圆孔,外表分两节,每节以四角为中线,饰简化的带冠人面纹,共八组。用两道凸横棱,两个圆圈,一短凸档组成表示羽冠,眼睛,鼻子组成的图案。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9)

玉坠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长6.3厘米 最宽1.4厘米

1973年江苏省吴县草鞋山遗址出土

透闪石软玉,呈乳白色,带黄斑。器顶端作圆锥形,中段作方柱体,分两节,饰简化人面纹,尾端有梃,上有对钻圆孔,可穿系。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10)

春秋战国 晚期

剑首长4.8厘米 宽3.5厘米 厚3.8厘米 剑格与青铜剑连成一体。剑首正视呈倒长梯形,剖面为长方倭角形。顶端、两侧各有三道凹槽,底端有一穿而不透的圆孔以置剑柄。遍体饰蟠虺和卷云纹,剑格呈椭圆体,中为菱形穿孔,便于青铜剑柄,剑身插入,周边环琢八道凹槽,遍饰卷云纹。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11)

银鹰座带盖玉琮

春秋战国

通高7.5厘米 琮射径6.3厘米 孔径5.5厘米

1965年江苏省涟水县三里墩西汉墓出土

琮系西周制品,黄玉受沁,形呈扁方柱体,外方内圆,光素无纹,有矮短的圆口的射。上覆圆形银盖,顶心粘嵌扁圆弧凸水晶一枚,盖沿一周透穿四组八个小孔;下配四鹰足鎏金银座,鹰作张口、展翅、站立壮,遍饰精刻纹饰。盖、座系战国制品,出土于西汉墓中。器内有烟熏残迹,系作香熏用。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12)

玉龙凤纹谷壁

秦汉

西汉中期

直径20.4厘米 孔径4.3厘米 厚0.5厘米

1972年江苏省铜山县龟山汉墓出土

青玉,扁平圆形,中钻圆孔。壁正背两面遍饰花纹,纹饰相同,均分内、外圈。外圈为四组双身合首变形龙凤纹,内圈系由乳钉纹外加涡线的谷纹,排列密布齐整。两层纹饰巧以绳纹分隔,层次分明。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13)

龙形玉璜

秦汉

西汉中期

长11.3厘米 宽1.7-1.9厘米 厚0.5-0.55厘米

1972年江苏省铜山县龟山汉墓出土

青玉受沁呈灰黄色。璜呈扁平弧形,遍饰谷纹。两端为龙首,作张嘴睁目状。中部上下两处有对钻小孔,作穿缀系挂用。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14)

玉玦

新石器时代

马家浜文化 公元前4500年

江苏省吴县市草鞋山出土

玦是古代常见的玉耳饰,盛行于新石器时代至周代。此玦系青玉琢磨,孔两面对钻,器表留有切割玉料的痕迹。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15)

兽面纹玉琮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公元前2500年

江苏省吴县市草鞋山出土

这是良渚文化小型系列玉琮最为精致的一件,呈圆柱形,中间对钻圆孔,器表依饰纹分为两节,以四角为中心,琢磨精细兽面花纹。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16)

简化兽面纹玉琮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公元前2500年

江苏武进市寺墩出土

典型良渚文化玉琮,上大下小,外方内圆,中间对钻圆孔,四角为中心,琢磨简化兽面花纹,从上至下共饰八组简化兽面纹。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17)

绞绳形玉环

春秋战国

安徽省寿县小孤堆集出土

上等白玉雕琢,透明晶莹。器呈双股绞绳状,中间打成三个犹如绳索的结,形象生动,具有较高的雕琢水平。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18)

云纹玉环

秦汉

江苏省阜宁县新沟出土

青白玉雕琢,局部沁蚀。扁平圆形,中间厚两边薄,环正反两面雕刻图案化的云纹,花纹精细优美。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19)

金蝉玉叶

明代

江苏省吴县市五峰山出土

以构思奇特的方法,将一栩栩如生的金蝉,悠然自得地栖息在一洁白无暇的玉页上,金光玉耀,妙趣横生。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20)

莲瓣纹玉洗

清代

用上等纯润青玉雕琢,透明晶莹。器作莲瓣花形,呈椭圆状,下出矮圈足,系清代贵重文房用具。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21)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22)

仿古龙凤纹玉壁

清代

用整块青白玉雕镂,器表经人工处理成赭黄沁泽,古色古香。一面雕琢云龙

纹,另一面雕琢云凤纹,工艺精细。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23)

瓜形玉盒

清代

选用上等整块青白玉雕琢,作成瓜形玉盒,器表出浅浮雕花纹。瓜蒂作盒把,盒盖、身相连,雕琢技艺高超。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24)

玉饰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早期

半身人像长4.6厘米 宽1.2-3厘米

1989年江苏省高淳县朝墩头遗址M12出土玉饰由牛身人像、兽面、 鸟面以及珠、管、环、坠等17件组合而成,出土时置于壮年男性头骨之下,饰件背面多斜钻像鼻孔,原系缝缀在丝帛织物之上。丰身人像、兽面、鸟面系浮雕轮廓,阴刻细部而成,与神人、兽、鸟图像同为良渚文化宗教信仰的象征,表示当时人的巫术崇拜。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25)

玉锥形器

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

长35.5厘米 宽1.2—1.5厘米 厚1.1—1.3厘米 管长6.9厘米

1987年江苏省新沂市花厅M18出土透闪石软玉,淡绿色褐斑。器身如长条的方柱,一端方尖, 另一端有圆柱形榫。方柱体近榫部位分为八节,每节饰由凸起的平行长横棱和短横档组成的简化带冠人面纹, 系良渚文化玉器风格。

套在榫上的长圆管,孔径4-8毫米,管壁2-3毫米,反映了高超的制玉技术。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26)

心形玉佩

西汉中期

长5.1厘米

1972年江苏省铜山县小龟山汉墓出土

青玉受沁呈灰黄色。佩作扁平心形,中有圆孔,两侧镂雕卷云凤纹。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27)

玉带钩

西汉中期

长6.2厘米

青玉,部分受沁泛黄。器作长条倒钩形,长把短钩,形体是前圆背平,前挺后弯,钩首作鸭头状,后背弯曲处带一长方形扣钮,整件如一伸脖曲颈的鸭子,造型美观。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28)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29)

玉蝉

西汉后期

长4. 8厘米

1974年江苏省盱眙县东阳七号墓出土羊脂白玉,晶莹润泽。器体扁薄,两眼外突,以汉八刀子法在正面磋出双翼,背面琢出腹部,线条流畅、简练,做工细致精巧,为汉玉雕蝉珍品。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30)

东汉

高4. 1厘米

1980年江苏省邗江县甘泉二号墓出土。

和田青玉,部分受沁泛白。圆雕作整体人形,以汉八刀手法在面部琢出眉目嘴鼻,头戴高冠,宽带博衣,衣领右衽,长裙拽地。腰部两侧横钻一孔,用以系挂。这一玉人,通称“翁仲”,是迄今所见唯一的出土实物。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31)

龙凤形玉佩

魏晋南北朝

通高5. 8厘米 宽5厘米 厚0. 5厘米

1951年江苏省南京市邓府山3号墓出土。

玉呈青白色。佩作龙蟠与凤栖状,先将玉片裁出龙凤形体,再雕刻其部位纹饰而成。龙曲颈卷身,向背上卷,呈倒“s”形,凤即栖在上卷的龙尾上,侧首与龙首相背。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32)

玉佩

魏晋南北朝

东晋长7.1厘米

1965年江苏省南京市富贵山东晋墓出土玉呈青白色。佩呈蝙蝠展翅状, 出头露爪, 虽通体光素无纹,外形轮廓却裁剪流畅。佩孔有三个,分别钻在头与足的部位,一上两下。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33)

玉哀册

隋唐五代

长16厘米 宽7厘米 厚0. 3厘米

1950年江苏省江宁县祖堂山李昇钦陵出土用和田青玉制成。玉册每片作扁平长方形,将玉片裁齐磨光而成。正面刻竖排楷书金字。策文三行,系先琢刻文字,后充填金粉而成。背面刻有玉片序号“八”。哀册由42片组成一册,出土时贮于一石函内。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34)

螭虎纹玉璧

宋代

直径11.4厘米 孔径2.6厘米 厚O.5厘米

青玉。璧呈扁平圆形,中有对钻圆孔,一面分内外两圈,内圈刻谷纹,外圈刻龙纹;一面镂雕两只对峙螭虎,一大一小,作扭身拖尾、侧首相望状,充分利用了圆璧的回转造型。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35)

雕花玉带饰

明代

铊长16厘米 宽6.1厘米 其他不等

白玉。玉带由长、方、圆等形玉板组成,共20块, 大小、形状均不一, 两侧大的长条玉板是带铊,其余皆为带跨銙。玉板所镂雕花纹,除四小块长条玉板仅雕缠枝花外,其他各块都是雕花间走龙多层图案。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36)

子冈款玉簪

明代

长9.4厘米 头粗0. 9厘米

1973年江苏省吴县洞庭东山槎湾明墓出土

羊脂白玉。簪作灵芝形,头雕螭虎纹,身雕盘龙舞风纹,上刻“文彭赏·子冈制”款。在不到一厘米粗的玉簪上作浅浮雕,细刻如游丝,下刀圆熟自如,走线流畅,甚有名家风格。文彭系明中叶画家,属吴门画派, 陆子冈系当时琢玉圣手,后世仿刻甚多。此件系明万历年间许裕甫墓中出土,同出有文徵明字画、中时行字摺扇。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37)

联珠形玉镯

明代

直径7. 5厘米白玉。一对,大小形状相同,均作联珠形,先雕出圆镯形,再雕出一个个圆珠和扁串饰而成,乃由二十颗圆珠串二十个扁串饰联成。造型奇巧,雕琢精致。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38)

鸱吻形玉杯

明代

通高13.8厘米 长径13.1厘米

白玉。杯作鹅吻形,雕鸱首为底,开虬尾为流口,再后加兽形把而成。鸱吻首作鱼龙形,张口露齿,卷须披发,体扁圆,饰绳索纹、勾连卷云纹、回纹等。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39)

贯耳玉瓶

明代

高18.7厘米 口径3.1—3.7厘米

1956年江苏省南京市牛首山弘觉寺出土

青白玉。器作圆瓶,长颈,双贯耳,圈足。通体雕刻纹饰,其中圈足、双耳雕刻螭龙纹,瓶身雕双层浅浮雕, 以龙纹、回纹、蕉叶纹、仰莲纹为地纹,上浮雕螭龙纹。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40)

绾发玉冠

宋代

高6厘米 长9厘米

1970年江苏省吴县灵岩山毕沅墓出土

青玉。冠作花瓣状,系将玉料开膛挖空,外雕双层绽开花瓣,顶镂雕出两片合瓣而成。冠下端两侧对钻有双凤,插入一束冠发簪。簪为碧玉,作云头如意状,时代略晚。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41)

玉鹿

清代

高4.2厘米,长1 1.7厘米

白玉。器雕作卧鹿状,一母一子,双双卧在灵芝丛中。母鹿侧身而卧,回首,子鹿躺在其侧,抬头而舔,两相情深。用一整玉雕刻而成, 虽分作双鹿,却有灵芝巧连,设计十分奇妙。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42)

玉炉

清代

通高1 6厘米,通宽1 9.5厘米

碧玉。炉仿作圆簋形,盖呈覆碗状,顶镂雕盘龙,簋双耳、圈底,耳为饰凤套环活耳,腹底三侧出铺首,铺首垂须,绕过圈底,形成了三须足。盖、炉通体浮雕兽面纹。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43)

翡翠鱼化龙玉件

清代

高9. 8厘米 底长10. 5厘米

器雕作跃鱼与游龙状,鱼顶浪起身,一半鱼身已跃起,尾击水面,激起一层浪,游龙就附在其出水的首尾上。其状乃取材自传统故事“鱼跃龙门”情节雕刻而成。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44)

簇花玉洗

清代

高6厘米 长15. 3厘米 宽11.3厘米

青玉。玉雕作簇花花瓣形,乃取花瓣为洗,外簇梅花为饰而成。洗不仅,沿雕出花瓣形,洗内还雕有花筋,共五瓣。外簇之梅花, 系镂雕而出,其绕洗大牛圈,下盘根错节,上花开团簇,花间还有一蟠螭游向洗池,别具风味。

各大藏馆红山玉(南京博物院藏玉大赏)(45)

佛手形玉花插

清代

通高11厘米 宽7.5厘米

白玉。器作佛手形。佛手一大三小,同生于一盘枝上,大者居中,小者和枝叶居边,正好以中者的高大之状凿孔为插,造型十分巧妙自然。

总而言之,通过多看此次发送的南京博物馆馆藏玉器图片,对于广大古玉界爱好者来说,可以提高自己的眼力并去伪存真,这也是我们贯穿一生的追求和使命。

(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