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相声新北京之最,老北京爱相声从天桥说起

相声新北京之最,老北京爱相声从天桥说起来源:北京晚报 何大齐 图 木玉 文(原标题:说相声)改革开放后,文化繁荣,久违的天津相声大师马三立重登舞台。他独特的嗓音,有条不紊地娓娓道来,最后一抖包袱,却让人捧腹不止。他说的《买猴》讽刺了办事粗心,不认真工作的马大哈;《家传秘方》中的经典词汇,到现在我全家都能灵活运用——每当买回一些外表装饰华丽、体积庞大的东西,又拉又拽,一层一层剥开,最后只剩一个小物件时,全家都忍不住大笑,脱口而出“挠挠!”这就是马老先生相声《家传秘方》中留下的典故,几十年常用不衰。这出相声讲的是一个人有皮肤病,从一个郑重其事,信誓旦旦药到病除的卖药人那儿,买回一包祖传秘方药,先打开透明塑料袋,又打开密封的锡纸包,然后打开层层叠叠裹得严严实实的白纸,满怀希望到最后出来一张小纸条,上面只有两个字“挠挠!”让人在期待中出乎意料,听众哄堂大笑。他讽刺的那些包装过度,华而不实的商品,现在也经常能对上号。他没有夸张的肢体,语

在我周围,不喜欢听相声的人可能很少,它是伴随北京孩子成长不可少的乐趣。它的根是扎在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所以才能成为有特色的老北京八大民俗文化之一。

相传在同治年间,因为要给咸丰皇帝举行国葬,带乐器的演出必须全停止,政府规定一百天内不许娱乐活动,艺人为了维持生计,只有用“说”这一形式吸引观众了,就出现了专业相声。规定了“说、学、逗、唱”为相声的四门功课,并确立了师徒传承的行业形式。当然这种说法只是相声起源多种说法之一,挂一漏万。

相声新北京之最,老北京爱相声从天桥说起(1)

提起北京相声,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发源地天桥。在民国时期,这是老北京平民社会五行八作集中地区,是文化娱乐和商业的民俗文化中心,是老北京居民最爱逛的地方。侯宝林大师年轻时就曾在此撂地演出,火爆北京,并带出不少徒弟。他使相声从社会底层的娱乐,成为家喻户晓,妇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成为相声发展中里程碑人物。

我从小就爱听侯宝林先生的相声,记得那时只要有他的相声播出我都不愿错过。像《关公战秦琼》、《卖布头》等,真是百听不厌,有的段落当时都能背下来。我尤其喜欢他说的《戏剧与方言》,他运用自如地将京、沪、越、评各个剧种融为一体,各种方言唱腔信手拈来,真是一场听觉盛宴。

改革开放后,文化繁荣,久违的天津相声大师马三立重登舞台。他独特的嗓音,有条不紊地娓娓道来,最后一抖包袱,却让人捧腹不止。他说的《买猴》讽刺了办事粗心,不认真工作的马大哈;《家传秘方》中的经典词汇,到现在我全家都能灵活运用——每当买回一些外表装饰华丽、体积庞大的东西,又拉又拽,一层一层剥开,最后只剩一个小物件时,全家都忍不住大笑,脱口而出“挠挠!”这就是马老先生相声《家传秘方》中留下的典故,几十年常用不衰。这出相声讲的是一个人有皮肤病,从一个郑重其事,信誓旦旦药到病除的卖药人那儿,买回一包祖传秘方药,先打开透明塑料袋,又打开密封的锡纸包,然后打开层层叠叠裹得严严实实的白纸,满怀希望到最后出来一张小纸条,上面只有两个字“挠挠!”让人在期待中出乎意料,听众哄堂大笑。他讽刺的那些包装过度,华而不实的商品,现在也经常能对上号。他没有夸张的肢体,语言平和,就像讲故事,却那么引人入胜,包袱不断。而在笑声中,讽刺了现实生活的不良现象,让人回味,记忆深刻,在含蓄中达到了隽永。

如果把相声的逗哏比喻成红花,那旁边捧哏的当然是绿叶。但往往正是绿叶,才更让鲜花盛开艳美。这其中,我尤其喜欢李文华先生。他和姜昆一帅一憨,一个热情奔放,一个蔫语冷相,捧哏和谐,补台到位,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在我们这些相声爱好者心中,这才是绿叶中的佼佼者。

相声伴随了我们一生,它的风趣,它的知识,它的幽默为我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那真是“说学逗唱是绝活,捧哏逗哏相应和。嬉笑怒骂观众乐,惩恶扬善传美德”。

(原标题:说相声)

来源:北京晚报 何大齐 图 木玉 文

流程编辑:u002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