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领域投资价值分析(计算机行业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
云计算领域投资价值分析(计算机行业研究及2022年投资策略)1.3 宏观视角下的计算机行业投资拐点流动性层面,计算机行业整体市场表现同市场流动性水平呈正相关趋势。从两市融资余额走 势同计算机、电子、钢铁、煤炭、食品饮料等行业涨跌幅趋势对比可见,两市融资余额水平 同各行业市场表现整体呈正相关趋势,在电子、计算机等成长型行业中的表现更加明显。从 中债国债到期收益率(10 年)变化趋势来看,2013 年底至 2015 年底以及 2018 年底至 2020 年初均呈整体下行趋势,流动性相对宽松,而同期各行业市场表现亦相对较好。因此,我们 可以总结,计算机行业整体市场表现同市场流动性水平及增量入市资金增长呈正相关趋势。1.2 计算机行业十年回顾:基本面、流动性与估值基本面层面,从过去十年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成长型行业,以钢铁、煤炭为代表的周期 型行业以及以食品饮料为代表的防守型行业营收增速同 GDP 增速以及各行业指数涨跌幅 变化趋势来看,周期型行业涨跌幅
(报告出品方/作者:信达证券,罗云扬)
一、宏观视角下如何看计算机行业投资1.1 计算机行业投资的基本逻辑
宏观视角下,行业整体估值是由基本面及流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经济周期下各行业业 绩增速及确定性水平差异造成资金在不同行业板块间的选择偏向性,进一步带来不同行业板 块市场表现的差异。而整体市场流动性宽松水平及增量入市资金规模是影响各行业估值中枢 变化的核心因素。
为进一步精炼计算机行业投资逻辑框架和跟踪行业整体投资拐点变化,我 们认为,可以选取以下重点指标进行跟踪分析:(1)基本面层面:选取 GDP 增速及钢铁等 周期型行业、食品饮料等防守型行业及计算机等成长型行业营收增速作为观测经济周期变 化的基本面指标;(2)流动性层面:选取宏观利率作为观测市场整体流动性水平指标,两市 融资余额及新发基金规模作为衡量增量入市资金趋势指标。通过综合分析基本面及流动性 边际变化,判断计算机行业整体投资拐点。
1.2 计算机行业十年回顾:基本面、流动性与估值
基本面层面,从过去十年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成长型行业,以钢铁、煤炭为代表的周期 型行业以及以食品饮料为代表的防守型行业营收增速同 GDP 增速以及各行业指数涨跌幅 变化趋势来看,周期型行业涨跌幅同行业收入增速整体呈正相关趋势;防守型行业因具有部 分刚需特质,市场表现不惧周期波动;成长型行业涨跌幅同周期型行业整体呈明显负相关趋 势。
我们认为,因计算机、电子等成长型行业收入增长整体平稳,且存在未来高增长预期, 在周期下行时行业增速相较煤炭、钢铁等周期型行业具有比较优势,资金偏好更强,市场表 现更好;当周期上行时,市场更偏好业绩实现确定性更强的周期型行业,因此成长型行业市 场表现易出现下行趋势。因此可以总结,计算机行业往往在经济弱衰退、周期下行时较易出 现相对更好的市场表现。
流动性层面,计算机行业整体市场表现同市场流动性水平呈正相关趋势。从两市融资余额走 势同计算机、电子、钢铁、煤炭、食品饮料等行业涨跌幅趋势对比可见,两市融资余额水平 同各行业市场表现整体呈正相关趋势,在电子、计算机等成长型行业中的表现更加明显。从 中债国债到期收益率(10 年)变化趋势来看,2013 年底至 2015 年底以及 2018 年底至 2020 年初均呈整体下行趋势,流动性相对宽松,而同期各行业市场表现亦相对较好。因此,我们 可以总结,计算机行业整体市场表现同市场流动性水平及增量入市资金增长呈正相关趋势。
1.3 宏观视角下的计算机行业投资拐点
基本面层面,宏观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计算机行业增速稳定 相对优势凸显。12 月 10 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 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结合三季度 GDP 增速“破 5”,宏观经济进入弱增长阶 段,而计算机行业核心板块软件业收入增速依旧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我们认为,结合中央 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明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证财政支出强 度,加快支出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等要求,计算机行业作为政企数字化转型的 前沿阵地,且具有大量的 G 端业务,伴随明年财政支出加强和“新基建”的“适度超前” 建设,行业增速有望进一步上行,整体投资拐点已至。
二、云计算:拐点已至,挖掘最具潜力的云计算细分赛道2.1 乘风新基建,迎新一轮政策拐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叠加“十四五”数字化领域发展规划接 连印发,云计算赛道迎来新一轮政策拐点。12 月 10 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将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我们认为,在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经济发展压力以及产业升级的大背 景下,中央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核心部分应主要为新型基础设施,云计算作为 “新基建”的核心和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底座,有望优先受益。
此外,工信部在 11 月份发布 的《“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十 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以及《“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等“十 四五”数字化领域发展规划中对云计算基础设施、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上云上平台、通信 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均提出积极发展目标。我们认为,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升级是大势所趋, 云计算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石,有望依托政策拐点,率先迎来行业景气度的新一轮提升。
2.2 IaaS 层格局已定,关注云厂商资本开支边际变化带来的上游产业链机会
IaaS 市场集中度高,已形成基本稳定的市场格局。从全球公有云 IaaS 市场格局发展趋势来 看,具有资金、研发及规模优势的大型互联网厂商以及具有软件产品、技术研发优势和高客 户资源积累的传统软件巨头凭借率先入局的先发优势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且集中度逐步提升。 根据 Gartner 统计数据,2020 年,全球公有云 IaaS 市场中,AWS 凭借 40.8%的市场份额 继续领跑,包括 AWS、Microsoft、Alibaba 及 Google 在内的前四大厂商合计占据 76.1%的 市场份额。
我国公有云 IaaS 市场格局发展趋势同全球大致相同,阿里巴巴、腾讯等传统互 联网巨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运营商以及华为等传统 IT 巨头占据 IaaS 市场主要份额, 形成相对稳定的市场竞争格局。根据信通院数据,2020 年,我国公有云 IaaS 市场中阿里云 占据 36.5%,包括阿里云、电信天翼云、腾讯云、华为云及移动云在内的前五大厂商合计占 据 76.3%的市场份额。我们认为,IaaS 属高资本开支业务,对资金、技术研发实力、品牌 影响力等要求均较高,目前市场格局已基本稳定,后续应重点关注 IaaS 厂商资本开支边际 变化带来的产业链上游景气度提升机会。
2.3 IaaS 龙头享通用 PaaS 层先天优势,关注产业升级带来的行业 PaaS 潜在机会
PaaS 层对厂商研发、生态构建等能力要求高,传统 IaaS 巨头享有通用 PaaS 领域先天优 势。我国公有云 PaaS 市场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根据信通院数据,2020 年,我国 PaaS 市 场规模约为 103 亿元,同比增长 145.2%;传统 IaaS 巨头阿里、腾讯、百度、华为等凭借 其研发及生态优势保持 PaaS 市场前列。
我们认为,未来随着数据库、中间件、微服务等服 务的日益成熟,PaaS 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部分实力较强的 SaaS 厂商为进一步拓宽其 产品服务能力、提升产品开发效率,逐步切入 aPaaS 平台领域,考虑到 PaaS 平台服务对 厂商技术研发能力、生态构建能力都有较高要求,BAT、华为等厂商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已 在通用 PaaS 领域形成较为稳定的市场格局;但伴随制造业等产业升级及中台概念的兴起, 如工业互联网 PaaS 平台等行业专用型 PaaS 领域具有较高的行业 Know-how 要求,仍有 巨大的潜在市场机遇。
2.4 掣肘 SaaS 市场爆发的因素逐步改善,关注云转型龙头及行业细分赛道
在讨论 SaaS 市场边际变化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软件的本质是要用来解决企业用户的实 际需求。在明确这一点后,我们可以发现,中国 SaaS 市场暂未迎来类似美国爆发趋势背后 的主要原因在于两国宏观及市场发展阶段不同。(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我们总结核心因素包括以下四点:(1)数字 化水平差异;(2)软件市场基础差异;(3)劳动力成本因素带来的企业发展理念差异;(4) 企业客户结构和发展水平差异。通过对影响上述因素相关指标和事件的跟踪分析,我们认为, 我国 SaaS 市场有望逐步迎来快速增长期,建议关注具有高客户资源积累和技术研发优势并 着手转云的垂直及行业领域传统软件龙头以及中型企业集中度高、行业需求相对统一的细分 行业领域龙头 SaaS 厂商。 经济数字化水平能够反映下游用户对 ICT 基础设施及软件的应用程度,构成 SaaS 行业发 展的底座,政策推动下,我国经济数字化水平有望迎来快速提升。
根据中国信通院统计数据, 2020 年,美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 13.60 万亿美元,占 GDP 的比重达到 65%;而同期我国 数字经济规模为 39.20 万亿元人民币,占 GDP 的比重为 38.6%,较美国仍有较大差距。近 年来,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政策的核心基调之一;今年 11 月份,工信部接连印发数字化领域 多项“十四五”规划,并制定清晰的发展目标。同时,我们也可以观察到,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20 年虽受疫情影响,仍保持 9.4%的增速,较美国的 4.1%增速, 高出 5.3 个百分点。我们认为,在政策和产业升级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 迎来新的高速增长,为 SaaS 的爆发奠定良好的市场基础。
相对有付费能力和意愿的中型企业客户是 SaaS 厂商竞争的关键,伴随我国中型企业数量 规模的快速增长,将为 SaaS 行业带来更多优质潜在客户。从我国 SaaS 产业推进实践来 看,国企等大型企业客户具有较强的付费能力,但其因担心公有云可能带来的安全及数据管 控问题,往往会优先选择私有化部署,且企业定制化需求较多,同 SaaS 的标准化需求形成 冲突。
同时,小微企业客户付费能力和意愿相对较差,且往往使用大型互联网厂商提供的相 应免费 SaaS 软件即可满足日常业务需求,追求极致性价比,加之我国小微企业平均经营寿 命相对较短的现实,小微企业也不是企业级 SaaS 的最优选择。因此,具有一定业务体量, 对企业级 SaaS 存在需求,且具有一定付费能力和意愿的中型企业客户将成为 SaaS 的最佳 客户群体。在今年 11 月 23 日国务院召开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介绍, 目前我国企业数量已达 4600 万户,其中 99%以上是中小企业。我们认为,伴随中小企业数 量的快速增加,将为我国 SaaS 行业的发展带来优质的客户资源基础。
三、智能网联汽车:追踪确定趋势下的边际变化亮点3.1 驾驶域:北京自动驾驶商业服务正式落地,行业已进入 L3 阶段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有序发展。随着 5G 的不断普及,国内为 了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的发展,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法规和标准体系,打通汽车、通信、交通等各方面关联方,推动协同发展。2021 年 11 月, 北京发布《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管理实施细则(试 行)》,正式开放国内首个自动驾驶商业化试点;2021 年 12 月,梅赛德斯-奔驰 L3 自动驾驶 系统通过了德国联邦机动车运输管理局(KBA)严格的技术条例审批,成为全球首个获得联 合国法规 UN-R157 认证的汽车企业,标志着行业进入 L3 阶段。我们认为,随着政策推动 和技术逐渐成熟,将会有更多企业开始自动驾驶商业化试点,行业有望全面进入 L3 阶段。
2020 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为 2556 亿元,未来将保持两位数增长。随着智能网联 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汽车领域正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高地,我国智能汽 车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车联网汽车的数量不断增加,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规模预计也 将呈现连续增长趋势。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统计数据,2016 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 模为 792 亿元,2020 年增加至 2556 亿元,年平均复合增长率为 34%,预计 2026 年我国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将达到 5859 亿元,2020-2026 年年复合增长率为 15%。
3.2 座舱域:智能座舱逐渐成为主流
智能座舱科技配置新车渗透率稳步提高。根据 IHS Markit 的统计数据,2020 年全球市场座 舱智能配置水平为 45.0%,预计 2025 年达到 59.4%;中国市场座舱智能配置水平的渗透率 约为 48.8%,预计 2025 年超过 75.5%,座舱智能配置的快速提升带来了座舱市场规模的提 高。
智能座舱市场空间广阔,2030 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智能座舱市场。根据 IHS Markit 的统计数据,预计到 2030 年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将达到 681 亿美元,届时,国内的市场规模 也将超过 1600 亿元;中国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将由当前的 23%上升至 37%左右,是全球最 主要的智能座舱市场。分产品来看,车载信息娱乐系统、驾驶信息显示系统将成为智能座舱 中规模最大的两部分,占比超 60%。
3.3 软件定义汽车时代,单车软件价值量迅速提高
软件是汽车实现“新四化”核心要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 提出,以数据驱动的“软件定义”正在成为融合应用的显著特征,通过软件定义硬件、软件定义存储、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系统等,带来更多的新产品、服务和模式创新,催生新的 业态和经济增长点。软件是实现汽车网联化、自动化、电气化和共享化等创新的核心推动要 素。
中央 EE 框架奠定软件定义汽车基础。当前,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总体呈现分布式 ECU 架构 向域控制器 EE 架构发展,最后演进成中央集中式 EE 架构。 传统汽车采用的分布式 EE 架 构,因计算能力不足、通讯带宽不足、不便于软件升级等缺点,不能满足现阶段汽车发展的 需求。新一代中央集中式 EE 架构是“软件定义汽车”重要的硬件基础,能极大缩减整车上的 ECU 数量,同时实现域内算力有效利用,核心计算性能大幅提升,复杂功能开发难度大幅 下降。
在传统汽车中,硬件和软件的关系是强耦合状态,软件功能的实现更加依赖于硬件,简言之 就是硬件决定软件功能,并且硬件之间难以形成较强的协同性,汽车软件的可复用性和 OTA 升级能力整体较弱。而在软件定义汽车的共识下,车企资源向软件倾斜,软硬件解耦导致研 发迭代加速。(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四、数字人民币:试点全面开花,数币时代渐行渐近4.1 央行数字人民币试点稳步推进,带来产业链公司全新发展机遇
2021 年 7 月,央行发布《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进一步阐明央行在数字人民 币研发上的基本立场,明确我国数字人民币采取中心化管理和“央行-商业银行-用户”的双 层运营模式。这一模式下,数字货币产业链进一步划分为发行、投放及流通支付结算等环节。
其中,发行端涉及包括银行数字货币业务系统、银行 IT 系统、数字加密及网络安全等在内 的增量市场机会;投放及支付结算环节则涉及软硬钱包、ATM 改造、智能 POS 机及商户合 作等产业链机会。截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我国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 132 万个,覆盖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领域,开立个人钱包 2087 万余个、对公钱包 351 万余个,累计交易笔数 7075 万余笔、金额约 345 亿元;而最新数 据显示,我国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目前累计开立数量已经过亿,北京冬奥会试点场景建设已 进入冲刺阶段。我们认为,随着央行数字人民币试点的稳步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公司将迎来 全新业务发展机遇。
4.2 数字货币催生近千亿市场,可编程货币未来或将带来更大市场空间
根据我们测算,按如下假设,仅数字货币产业链下游支付环节(含银行端及商户端),及中 游发行流通环节即可带来近千亿级增量市场。此外,根据央行发布的《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 发进展白皮书》,明确央行数字货币具有可编程性,即数字人民币通过加载不影响货币功能 的智能合约实现可编程性,使数字人民币在确保安全合规的前提下,可根据交易双方商定的 条件、规则进行自动支付交易,促进业务模式创新。我们认为,未来货币及资产的可编程将具有更大想像空间,特别是伴随“元宇宙”等概念的兴起,海外 Facebook 等厂商已开始 着手布局,而数字资产交易亦是“元宇宙”概念的核心之一,伴随新概念的兴起和数字资产 化趋势的到来,可编程货币未来或将带来更大市场空间。
五、网络安全:政策叠加需求双轮驱动,行业新拐点已至5.1 网络安全行业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头部效应明显
网络安全行业涉及众多细分领域,以身份认证、密码、安全审计为基础技术,从安全管理系 统和安全监测与分析系统两大安全系统出发,覆盖的运用场景从终端安全、应用安全、数据 安全、网络安全,延伸到云、大数据、物联网、工控、移动互联网、5G、区块链安全等新安 全场景。不同运用场景面临的问题不同,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的技术、产品和服务也有所不 同。尤其是近年来,“云大智物”等新一轮 IT 基础设施不断落地,客户面临的安全威胁和攻 击方式不断演进,我国网络安全市场增速明显增快。我们认为,IT 技术的演进将催生新的安 全技术和产品,新需求、新应用的不断出现将导致网络安全行业规模持续扩大。
网络安全市场可以被细分为网络安全硬件、网络安全软件和网络安全服务三大板块。总体来 看,网络安全领域较为分散,细分市场集中度较高: 1) 网络安全硬件:市场规模总规模约 251 亿元。产品主要为基于 UTM 平台的防火墙、 统一威胁管理(UTM)、安全内容管理(SCM)、入侵检测与防御(IDP)、虚拟专用网(VPN)、 传统防火墙等。 2) 网络安全软件:市场规模总规模约 111 亿元。产品主要为终端安全软件(ESS)、身份 和数字信任软件(IDTS)、安全分析和情报(SAI)、响应和编排软件(RO)和软件安全 网关(NSS)等。 3) 网络安全服务:市场规模约 111 亿元。产品主要为安全咨询服务、IT 安全教育与培 训服务、托管安全服务和安全集成服务。
网络安全行业变革,行业集中度不断上升。按照安全牛对网络安全行业的划分,行业可以分 为网络通信安全、计算环境安全、身份访问安全等 14 个一级行业和 106 项二级行业,共计 约 376 家安全厂商。网络安全产业碎片化十分明显,行业集中度相对其他行业偏低。
但随着 网络安全行业增长进入平稳期,头部企业凭借自身资源和客户优势规模不断提高,出现“多 强”格局。参考中国网络安全产业联盟统计数据,CR4从17-20年从17.38%提升到到26.04%, 行业集中度提高。我们认为,网络安全行业细分程度和碎片程度高是行业过去整体回报率较 低、企业成长空间有限的原因。但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头部公司凭借自身在网络安全行 业的资源优势,市场份额将持续扩大,成长上限将相应提升。
5.2 政策合规 实战性防御需求驱动行业发展
网络安全行业政策密集出台,行业景气度回升。近年来,网络安全事件频繁,个人信息和关 键数据信息安全引发多方关注。中国政府对网络安全重视度不断提高,先后出台《网络安全 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关于促进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国家安全 法》、《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多项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提高了政府、事业单位 和相关企业的合规要求,提升政企在网络安全领域的投入。
据 IDC 预计,全球网络安全相 关硬件、软件、服务总投资规模将在 2025 年突破 2 000 亿美元,在 2021-2025 的五年预测 期内达到约 9.4%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而 2021 年中国网络安全市场投资规模将达到 97.8 亿美元,并有望在 2025 年增长至 187.9 亿美元,五年 CAGR 约为 17.9%,增速持续 领跑全球。我们认为,大量网络安全领域纲领性和实施性政策的落地,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战略重点方向之一,逐渐强化的合规需求将驱动未来行业持续增长。等保 2.0、关基、信创、 数据安全政策等催生网络安全各个细分产业发展,行业或将进入发展新拐点。
护网行动规模逐年扩大,攻防对抗力度愈发激烈,行业需求从合规性需求逐渐转移为合规 实战防御。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快速发展,愈演愈烈的网络攻击成为国家安 全的重要挑战。严峻的网络形式催生了网络安全领域攻防对抗的需求,护网行动由此而生。 2016 年 4 月,公安部会同民航局、国家电网开展了 HW 演练。
之后,推行的规模和范围逐 年扩大,从最初的公安、国航、电网逐渐扩展到能源、金融、电信、交通、公有事业、物联 网等领域,演练逐渐常态化,攻击手段呈现多样化趋势,安全责任逐渐落实到个人。我们认 为,HW 行动不仅在覆盖领域上逐年扩展,在攻防激烈程度上也逐年提升。HW 演习的常态 化有不仅利于企业提升对网络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增加对网络安全领域的投入;而且实战攻 防有利于头部安全企业展示实力,提高政企对头部企业的安全产品粘性,提高行业集中度。
5.3 新场景安全需求快速增长 主动防御逐渐取代被动防御
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产业互联网等新场景不断出现,网络安全防护范围不断扩 大、防护对象改变。网络安全防护边界逐渐消失,从传统的信息领域扩展到云计算、大数据、 物联网、工控互联网等,新兴安全需求市场逐步扩大。
“一刀切”式防护不再适用,主动防御逐渐取代被动防御。网络安全态势日益严峻,新兴安 全威胁如零日攻击、APT 等不断涌现,而传统被动防御由于将每个攻击视作单独的路径,造 成了众多信息孤岛,被动防护功能逐渐失效。主动防御能够在入侵之前对其进行自动响应、 实现对安全威胁的提前感知与预测预防,对正在发生安全事件的实时防御和响应处置,对潜 在的安全威胁的持续监测,对已发生安全事件的分析溯源,全面提升保护能力。以零信任、 态势感知等为代表的主动防御技术逐渐成为市场主流。
六、工业互联网:5G 试点加速推进,行业爆发拐点渐近6.1 工业互联网成为战略发展重点
制造业亟待升级,工业互联网成发展重点。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业处于“大而不强”状态,从工业产值占比上看,我国占全球比重已超过 30%,但利润占比低,制造型企业向高质量发展 大势所趋。当前,我国处于新旧产能转型的关键时期,叠加疫情影响、全球供应链冲击,制 造产业面临全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 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 制造产业融合,新一轮产业革命正蓬勃兴起。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将成为制造业 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
工业互联网市场增速保持稳定。工业互联网本质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系统全方位深度 融合形成的产业和应用生态,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覆盖的产 业直接产业包括网络,网络互联、数据互通和标识解析体系,通过工业互联网网络设施实现 数据在各个环节传输;平台,下连设备,上接应用,通过建模、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开发支撑 工业生产;安全,涉及设备、控制、网络、数据、平台、应用程序等多个方面安防体系建设。 渗透产业包括下游应用产业。2020 年受疫情影响,工业互联网增速有所放缓,但 2021 年 迅速恢复并保持稳定增长趋势。
“安全”与“平台”增速保持稳定,工业软件占比不断上升。据赛迪顾问数据,受益于企业 对安全需求的增长和云计算生态的日益完善,工业互联网各细分产业中,安全和平台保持高 增长态势。工业软件占比不断提高,预计或将于 2022 年超越工业智能设备占比。从行业来 看,电子设备和装备制造依然占比最高,医药制造增长最快。(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6.2 政策 技术催化,我国工业互联网落地加速
工业互联网涉及产业链各环节,政策推动对下游需求起极大拉动效应。早在 2011 年,我国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提出加强工业控制系 统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此后,制造业智能化平台建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 展、网络信息技术高效支撑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等概念被先后提出,建立并规范工业互联网 的需求日益强烈。2017 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互联网 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 网的指导意见》,首次将工业互联网作为国家战略正式提出。
该文件提出“以全面支撑制造 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为目标”,“构建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以此增强工业互联 网产业的供给能力,进而实现实体经济与网络相互促进的格局。此后,全国大部分地区纷纷 分布关于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的文件。截至 2020 年 11 月末,各地公开的关于工业互联网 文件数量超过 300 条,其中广东省出台的工业互联网相关文件数量最多,长三角地区次之。 我们认为,工业互联网发展核心在于产业链各环节协作化、生态化发展,在行业发展初期, 龙头平台形成规模效应前,政策对行业发展带动效应显著。
5G 技术加速工业互联发展。5G 三大典型应用场景:eMBB(增强型移动宽带)、mMTC(海 量物联网通信)和 uRLLC(低时延高可靠通信),其中 eMBB 增强宽带能力,可支持更高、 更快的内容传输处理;而 mMTC 和 uRLLC 两大场景意味着 5G 更多瞄准产业应用,适应工 业场景对泛在互联、高可靠性能的要求,满足工业控制微秒精度、支持工业专网和更丰富的 工业智能制造开发,与工业互联网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性质契合程度高。
未来,在 5G R17 标准的支持下, 5G 的落地应用将更加广阔。如 5G 网络切片架构设计可以实现按需联 网、按需隔离、端到端 SLA 保障和运维自动化等,满足不同场景诸如工业控制、自动驾驶、 远程医疗等各类行业业务的差异化需求。与传统 4G 网络相比,5G 网络切片架构服务于多样 的移动终端,可以适用于多样化的物与物之间的连接,满足不同业务对网络 QoS 要求。
6.3 5G 工业互联网,行业爆发拐点渐近
5G 工业互联网成为产业融合重要方向。2021 年 11 月,工信部发布第二批“5G 工业互联 网”十大典型应用场景和五个重点行业。
工信部提出以下三点要求:首先,深化产业合作, 积极搭建产需对接合作平台,推进工业企业、基础电信企业、信息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行业 解决方案供应商、科研院所、产业组织等相关单位深化交流合作,为典型场景复制推广、产 业生态完善提供基础支撑,增强发展动能;其次,强化应用推广,组织各重点行业领军企业、 标杆企业,立足典型场景输出应用部署方案和商业合作模式,为行业内企业应用“5G 工业 互联网”提供具体实施方案,为其他工业企业应用“5G 工业互联网”提供参考路径,切实 提升“5G 工业互联网”应用发展水平;
最后,拓展实践领域,推动各行业、各领域相关单 位借鉴已发布的第一批、第二批“5G 工业互联网”二十个典型场景和十个重点行业应用实践,紧扣行业领域特点需求,挖掘更多应用场景,推动“5G 工业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 融合,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十大典型应用场景包括生产单元模拟、精准动态作业、生产能效管控、工艺合规校验、生产 过程溯源、设备预测维护、厂区智能理货、全域物流监测、虚拟现场服务、企业协同合作等, 以及石化化工、建材、港口、纺织、家电等“5G 工业互联网”五大重点行业实践。
七、医疗信息化:关注政策拐点带来的行业放量机遇7.1 人口老龄化、城乡医疗资源不平衡是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
我国老年人口、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攀升。2011 年我国老年人口数为 1.23 亿人,2020 年增 加至 1.91 亿人,年平均复合增速达 5%;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也从 9.1%提升至 13.5%。 根据联合国的划分标准,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过 7%时,标志着进入老龄化社会;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 10%,标志着进入严重老龄化社会。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由 于人口结构的发展规律,老龄化趋势短期无法改变。
医疗机构年均诊疗次数有增加趋势,规模化提高了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在人口老龄化的大 背景下,我国总诊疗次数从 2011 年的 62.71 亿人次增加至 2020 年的 87.2 亿人次,年平均 复合增速为 4.2%;人均诊疗次数由 4.65 次增加至 6.18 次。随着总诊疗次数的增加,我国 医疗机构数量随着增加,由 2011 年的 95.4 万个增加至 2019 年的 100.8 万个,医疗机构增 速低于诊疗次数,这导致医疗机构年均诊疗次数由 2011 年的 6.6 千人增加至 2019 年的 8.7 千人。单个医疗机构诊疗次数增加一方面要求医疗结构扩大规模、提升容量,另一方面要求 医疗结构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以提高诊疗效率。
我国农村地区人均卫生技术人员数量显著低于城市地区,医疗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改善这一 现象。2011 年城市地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79 名,2019 年增加至 111 名;2011 年农 村地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32 名,2019 年增加至 50 名。城乡人均卫生技术人员数都 取得了较大增长,但仍有巨大差距,农村居民在医疗方面有较强付费意愿,但能够获得的医 疗资源有限。我们认为医疗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互联网医院建设,能够向乡村卫生机构提供 标准化、远程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缩小城乡间的医疗资源差距。
7.2 政策拐点已至,为行业带来千亿增量
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政策有三大类:远景规划、纲领性政策、实施性政策。远景规划指的是对长期发展的展望,时间跨度长,对整个医疗健康的前景进行大的展望;纲领性政策则是根 据远景规划的设想,对某一具体时期的主要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方向进行指导;实施性政策 根据纲领性政策的指导意见,对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进行要求,往往在规定时间末会对建设 成果进行考核。在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中,纲领性政策意味着浪潮的前期酝酿, 实施性政策标志着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正式开始。 2009 年以来,中国的医疗信息化建设从政策可分为四波浪潮和一次远景规划,从实施主体 可分为医疗机构端和公共卫生端两大类。
医疗机构端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由最初的普适化、 均等化信息建设;到后来的人口数据电子化、初步完成信息、档案、数据的覆盖;再到运用 互联网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最后到现在的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 智慧医院信息系统;我们认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建立以医院为核心的数字化平台体系,从而 实现院内和院外医疗健康服务的融合以及支持医疗设备和新兴技术的应用,因此医疗机构端 信息化建设具有广阔空间。公共卫生端信息化建设已经初步实现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互 联互通,我们认为未来将从覆盖广度(覆盖区域更大)、覆盖深度(互联互通程度更深)两 个层面扩展。
2021-2023 年政策为医疗信息化建设带来千亿增量投入。从政策角度来看,未来三年医疗信 息化增量主要为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和医院端医保改造(包括电子病历改造、临床路径改造、 嵌入 DIP/DRG 等)。智慧服务方面,政策要求二级、三级医院到 2022 年平均级别力争达到 2 级和 3 级,我们保守估计二级、三级医院分别投入 150、400 万元,总投入为 280 亿元; 智慧管理方面,政策要求二级、三级医院到 2022 年平均级别力争达到 1 级和 2 级,我们保 守估计二级、三级医院分别投入 100、150 万元,总投入为 151 亿元;医保端,随着国家医 保平台、省级医保平台陆续建成,医院端需要进行配套改造,我们保守估计二级、三级医院 分别投入 300、600 万元,总投入为 499 亿元。我们认为未来 2021-2023 年是医疗信息化 建设的高峰期,行业建设投入近千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