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加倍的爱:编织幸福的日子
编织加倍的爱:编织幸福的日子“好啥呀?”一位银发大娘回答道。老人名叫袁芳英,已经80岁高龄。老人说,人老啦,干不动了,没用啦。还在担任临汾市妇联主席时,张瑞萍就已开始为妇女创业致富四处奔波。草编进入她的视野,源于一次下乡的见闻。那天,张瑞萍在隰县下桑峨村胡同里行走,只见墙根下坐着好几个晒太阳的老婆婆。她笑眯眯地问候道:“老人家,都挺好吧!”她和她也在开心地笑,她们坐在开往河北邢台的大巴上,发来开怀大笑的照片,说:“我们去梁营村教草编啦!”她叫王艳玲,她叫闫梅莲。来自山西省临汾市老干部局的扶贫队员们,看着乡亲们开心的笑容,笑得和乡亲们一样开心。一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为山西临汾风光。 影像中国
她在开心地笑,说:“我那块玉米地,撒种、松土、锄草,忙得腰酸背疼,只卖了1400块钱。捡起玉米皮编织用品,没多时竟卖了1500块钱!”她叫赵爱萍。
她在开心地笑,说:“哪能想到草编会赚钱呀!在家里看着电视,哼着小曲,摆弄着玉米皮,不知不觉竟然上万元到手了!”她叫杨俊莲。
她和她也在开心地笑,她们坐在开往河北邢台的大巴上,发来开怀大笑的照片,说:“我们去梁营村教草编啦!”她叫王艳玲,她叫闫梅莲。
来自山西省临汾市老干部局的扶贫队员们,看着乡亲们开心的笑容,笑得和乡亲们一样开心。
一
还在担任临汾市妇联主席时,张瑞萍就已开始为妇女创业致富四处奔波。草编进入她的视野,源于一次下乡的见闻。那天,张瑞萍在隰县下桑峨村胡同里行走,只见墙根下坐着好几个晒太阳的老婆婆。她笑眯眯地问候道:“老人家,都挺好吧!”
“好啥呀?”一位银发大娘回答道。老人名叫袁芳英,已经80岁高龄。老人说,人老啦,干不动了,没用啦。
难道这些老人家真的没用了?蓦然间,张瑞萍想起小时候常见乡村的爷爷奶奶,编筐子编簸箕,拿到集市卖钱,便提出了这个想法,可那位老大娘却摇摇头说:“不是先前了,那东西没人要了。”
此后,张瑞萍心里一直惦记着那些老人,总谋算草编这活儿轻,对于乡村的中老年妇女,不失为一种获得收入的途径。
这个念头付诸实施,是张瑞萍的工作有了调整,担任临汾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之后。
临汾市老干部局的扶贫点在安泽县下石村。这是个偏远的村子。从临汾城到安泽县要走上百公里山路,从安泽县城到下石村还有85公里山路。全村215户500多人,分散在4个自然村里,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占到半数以上。
扶贫工作队队长、老干部局副局长李保恩和几名队员,很快达成共识,为村里争取项目、建办公房、安装电话、改水改厕,很快村里面貌焕然一新。但是,扶贫更需要激发内在的活力,才能彻底拔掉穷根。李保恩他们在思考。这里虽说没有矿产资源,但好处是没有污染,出产的杂粮、鸡蛋等土特产,正是城里人最喜欢的绿色食品,可以往这个方向大力发展。但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土地有限,收成有限,而且很多中老年妇女闲在家里没有活儿干。
张瑞萍就是在这个当口出现的。在下石村一路行走,河谷里葱茏的玉米吸引了她的视线。这些不正可以让在家的妇女有个生计吗?于是,草编就这样启动了。过去,玉米皮要么废弃为垃圾,要么焚烧为灰烬,如今变废为宝,成为脱贫致富的一件宝贝。
编织对于这些农家妇女来说并不陌生,她们从小就会编筐子、缚笤帚。可这都是简单的手艺,与编出能够卖钱的精美用品还有不小差距。没有技术,就请师傅来教。张瑞萍一打听,百里外的闻喜县已先行一步,有成熟的技术。于是赶紧驱车前往,把草编能手请了过来。村里的妇女们争先恐后地学技术,磨破了手指还在坚持。赵爱萍就是其中的一员。观看、模仿、揣摩、实干,不像,拆了,再编。编了拆,拆了编,连续几天下来,她终于学会了绞编、平编等多种技法。当一个精美的坐垫出现在眼前时,赵爱萍笑了。笑了的不只她一个人,还有30多位邻家姐妹,她们都学成了,出师了。
二
从坐垫到果篮,从茶盘垫到茶杯套,从生活用品到居室装饰品,从能人巧手到人人动手,下石村的草编如春芽破土,蓬勃发展。小物件3元、5元不等,而一件精巧的工艺品,可以卖到数千元甚至上万元。这活儿不耽误农田劳动,不耽误一应家务,用乡亲们的话说,这是坐在家里挣钱。
张瑞萍和李保恩算了一笔账。安泽县玉米面积多达32万亩,每亩纯收益约500元,以每户人家种植20亩计算,收入在1万元左右。如果推广玉米皮编织,每户至少可以再增加1万元的收益。如此好事,何乐而不为?就这样,草编在安泽县迅速铺展开来。
草编扩大到了全县,可张瑞萍和同事们仍然不满足。十指编织,不是高难度的技艺,也不是辛苦的体力活,通过培训学习后可以很快上手。他们一合计,又向临汾全市推广开去。培训班迅速开办起来,汾西县、永和县、隰县、蒲县……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90多期,培训学员7000多人,其中100余人成为骨干。在骨干们指尖的舞动中,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逐渐成型。半年前还是个新手的赵爱萍,经过刻苦的学习,开始站上讲台,为新学员传授编织的技巧。讲台下,是一双双如饥似渴的眼睛。就这样,他们学中干,干中学;学中教,教中学。草编的舞台上,好戏连台。
这一天,张瑞萍和同事们来到隰县下桑峨草编扶贫基地,想看看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解决。一进门就见姐妹们说说笑笑,手不停,嘴不闲,忙得不亦乐乎。走近了,还没等张瑞萍张口,就有位大娘问候她:“妮子,又来啦!”她这才发现,对方就是曾坐在村胡同晒太阳、跟她拉过家常的大娘袁芳英。大娘告诉她,现在她们这些老人也有了挣钱的活儿。说着,就是一阵乐呵呵的笑。
三
草编刚起步时,下石村还没有收获玉米。没有玉米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怎么办?河里没鱼市上多,临汾城里卖糯玉米的商贩到处可见。这天,解放西路的一家玉米摊前,出现了一个不请自到的帮手,她帮着挑选、过秤,装袋前,还帮着买家剥掉玉米皮。她就是张瑞萍。醉翁之意不在酒,张瑞萍在收集草编的玉米皮。在她的带动下,老干部局的同仁相继出动。市老龄志愿公益协会的朋友知道了,也跟着出动,一群热心人活跃在大街小巷。捡回来,整理好,送到村里,送进户中。
草编蓬勃兴起,有人开始担忧,这能否成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产业。如果产品滞销,可以说,这条路就走到了尽头。他们先是在安泽县办起草编服务公司,进而扩大到全市范围,专门负责营销事宜。农家只管编织,成品有人专门收购、运输和销售,没有后顾之忧。接着,临汾草编产业协会成立,协调产供销一应事宜,形成一条龙服务。刚刚退休的李保恩挑起了会长的担子,继续着先前的忙碌。
草编虽然是传统的编织工艺,可如果墨守成规,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张瑞萍等人请来市剪纸协会会长郭素琴当技术总监。郭素琴是当地有名的民间工艺能手,一听说是发展草编,脱贫致富,郭素琴很快组成了一个工艺研发团队,反复琢磨如何提高草编的品位。他们发现,只有将过去司空见惯的日用品,编织成人见人爱的装饰品、艺术品,草编才会有广阔市场,才能长销不衰。经她指导,曹记凤创作的《凤穿牡丹》亮相第五届中国(山西)特色农博会,妇女们集体创作的一批艺术品在各类展销会上被争相抢购……
临汾的草编出名了!各种工艺精湛的产品在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临汾非遗文化活动周等活动中亮相展销,人们啧啧称赞。郭素琴获“三晋巧姐”奖、王艳玲获山西省“乡土文化能人”奖……
草编艺术化,品位步步高,市场拓宽了,价值增加了,活力更强了。不只是赵爱萍外出讲课,杨俊莲、王艳玲、闫梅莲等一批农家妇女脱颖而出,成为传经送宝的乡村草编能手,编织出幸福的日子。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02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