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看历史品百味人生,文化视点围炉话

看历史品百味人生,文化视点围炉话秦汉之后民间文化中始终有谜语在流传。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就记载过一个宋朝传下来的谜语:“一尺长,十二节,两头冷,中间热。”谜面设计以象形为主,会意为辅,谜底是当时生活中常见的木刻日历版,主要语言风格是通俗化和民间化,非文人所制。这种谜语现在也有,比如很受儿童喜爱的谜语“长脚小儿郎,晚宵入洞房。爱吃红花酒,拍手命丧亡”(谜底是蚊子),“千条线,万条线,飞入水中都不见”(谜底是雨),还有“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谜底是蜘蛛),对比古代文人所做的“蜘蛛”谜:“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心藏之,玄之又玄。”风格截然不同。大鱼是古人的神话想象,与大鱼类似的神话隐喻还有“大鸟”,也就是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故事,同样也属隐语,都是谜语的前身,他们的修辞原理是以一个形象覆盖另一个形象,最后形成类比。到了汉朝,人们又流行一种把东西覆盖起来让别人猜的游戏,因此,中国古代的谜

来源:新甘肃

【文化视点】

围炉话“谜” 岁月留香

刘文江

看历史品百味人生,文化视点围炉话(1)

红红火火迎新春 金良快

猜谜语和打灯谜是春节期间经常举办的民俗活动。谜语的历史很悠久,文字没出现之前它就存在。有些民俗学家认为,谜语是一种古老的语言形式,是提问与回答式的,它按照口语化的方式创制,来自神话叙事中对隐喻的表达。

中国古代的故事中,比如战国时孟尝君的父亲齐相田婴有个“海大鱼”的典故,是从神话中来的。田婴是前任国君齐威王的公子,封靖郭君。他想加高自己的封地薛城的城墙,很多人都劝他不要这样做,但他不听劝告也不见人。有一个齐国人想办法见到他,丢下一句“海大鱼”就跑了。田婴很奇怪,也不解这句话的意思,就叫这个人过来解释。此人说,“齐国就像大海,您就像海里的大鲸鱼。海水没有了,您这大鱼自然也浮不起来。”意思是齐国没了,你也就没了,还谈什么薛城这个国中之国?这是一个隐喻,形容田婴在齐国的重要,也暗示他和齐国的荣辱相关。

大鱼是古人的神话想象,与大鱼类似的神话隐喻还有“大鸟”,也就是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故事,同样也属隐语,都是谜语的前身,他们的修辞原理是以一个形象覆盖另一个形象,最后形成类比。到了汉朝,人们又流行一种把东西覆盖起来让别人猜的游戏,因此,中国古代的谜语就有了专有的名字叫作“射覆”。

秦汉之后民间文化中始终有谜语在流传。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就记载过一个宋朝传下来的谜语:“一尺长,十二节,两头冷,中间热。”谜面设计以象形为主,会意为辅,谜底是当时生活中常见的木刻日历版,主要语言风格是通俗化和民间化,非文人所制。这种谜语现在也有,比如很受儿童喜爱的谜语“长脚小儿郎,晚宵入洞房。爱吃红花酒,拍手命丧亡”(谜底是蚊子),“千条线,万条线,飞入水中都不见”(谜底是雨),还有“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谜底是蜘蛛),对比古代文人所做的“蜘蛛”谜:“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心藏之,玄之又玄。”风格截然不同。

文字的诞生产生了一个书写体系,大量新出现的谜语就以此为主,人们以字形和文字记录下来的诗词、历史文化设谜,把它作为一种文字训练的智力游戏。汉字的造字法以象形为主,这与口语系统中的谜语以形象为中心的理解原则依然契合。如三国故事中说曹操的僚属要为他修相府,修好后请他前去视察。曹操看了新修的大门,未置可否,提笔在上面写了一个大大的“活”字。属下都不知其用意何在,请教杨修。杨修说,一个活字写在门上,这是个“阔”啊!把大门改小一点就行了。曹操听了嘴上夸赞,心里却很厌恶杨修比自己“聪明”,这也种下了日后处死杨修的因由。这个故事记载在《世说新语·捷悟》篇里。本篇还有杨修和曹操之间另外两则与谜语相关的故事,一是著名的“合”字谜,即“一人一口酥”;二是杨修猜出书法名刻“曹娥碑”背面,由东汉蔡邕所题“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隐含意思的故事(八字合并为“绝妙好辞”四字)。

谜语和元宵节放灯习俗的结合就出现了“灯谜”,这也使猜谜语的活动有了固定时间。宋代市井繁荣,猜谜是其中的“百戏”之一。在东京汴梁、临安杭州这些城市里的“勾栏瓦肆”中,多有民间艺人“商谜”“说诨话”,即猜谜语、讲滑稽故事。古书上说“商谜者,一人为隐语,一人猜之,以为笑乐”。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一书说,当时临安府的元夕灯会中,就有人在绢灯上剪贴诗词和隐语,挂灯悬谜,可见此时打灯谜已经成为春节期间重要的民俗活动。

春节、元宵节是传统节日,因此灯谜的内容也就有所限制:在灯笼上挂出来的多数都是吉利话,这就和一般的谜语稍有不同;但另外一面,灯节中猜谜者形形色色,所以灯谜内容往往与当时社会情境结合得非常紧密。如清朝人黄九烟制的灯谜:“兵部灯笼挂满街”,射宋人名“司马光”;“翰林新筑放生池”,射三国人名“太史慈”。掌兵部的职官为“司马”,掌翰林院的职官泛称“太史”,灯笼放“光”,“放生”为慈善之举,这些都和清朝中枢衙门的设置相关,应当是专门为京城灯节而制。

近代以后,新的文化传入,灯谜这种传统娱乐形式就和青少年教育结合起来。比如有一则发表在1925年上海出版的《少年》杂志上的灯谜:“唐虞有,尧舜无。商周有,汤武无。古文有,今文无。”《少年》杂志由时在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一条文史类的谜语,谜面知识含量高,很适合那个时代的少年读者。唐虞和尧舜,商周和汤武,在谜面中为离合关系。一般在历史书中写作唐尧虞舜与商汤周武,都是古代圣贤帝王。古文今文,指的是《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它们是《尚书》在历史上流传的两个版本,两者的争鸣分别代表儒家的不同流派,是中国学术史的大事。这些内容在当时的《国文》和《历史》课本中还都保留。但谜底很简单,是一个“口”字,即“唐、虞、商、周、古”五字中的一个部件。

除了传统的文史知识之外,这一时期科学逐渐传入中国,青少年们也开始学习科学知识,科学灯谜也就作为寓教于乐的一种形式出现了。1933年,在南京出版的由中华自然科学社主办的《科学世界》连续登载了“科学灯谜”,其中如“声声只要钱”(打一种金属),谜面“声声”连缀“口口”,合起来是“吕”,“钱”对应“钅”(音金),谜底总起来扣一个“铝”字。“黑白”(打一化学用语),谜面中的黑即“玄”,清朝时避康熙皇帝名讳,把“玄”字统统改为“元”;“白”又为“素”,白色即素色,所以谜底为“元素”。这两则谜语从谜面到谜底,既包含文化,又指向科学,颇像当代人向往的“通识教育”的样子。

20世纪是一个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80年代以后,制谜、猜谜活动一度在我国非常流行,谜语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和大众文艺被广泛认同,许多时代变化也通过灯谜、谜语反映出来。当代谜家赵濂先生曾编过一本谜集,里面很巧妙地用民俗节日设谜面,如果我们仔细解读,颇可了解其中一二。就拿春节来说,辛亥革命后,公历代替了农历,这是一件关于人们时间观念和工作制度改变的大事。这本书中就有这样的灯谜。如:除夕(打鲁迅文学作品名二),谜底是《明天》和《过年》。这两部作品第一篇出自《呐喊》,第二篇出自杂文集《花边文学》。

赵书中还有一则灯谜,也讲了这段历史。谜面是“元旦”(打广西一地名),谜底是阳朔。元旦原指农历新年第一天,辛亥革命后则改为阳历1月1日。所以谜底扣一个“阳”字。而按阴历,一个月的第一天又是朔日,因此这则谜语的谜底是“阳朔”。“过年”还可以做谜面,打一交通名词,谜底是“超载”,“过”和“超”互文,“超载”的“载”和“一年半载”的“载”为同形字。作者制谜的手法比较诙谐,好像在暗示过年期间人们过度交往带来的困扰和负担,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对不文明社会现象的劝讽含义。

进入新世纪,新技术、新词汇越来越多,谜语、灯谜其实也依然可以让这些知识再次趣味化地传播。笔者在这里出一个新灯谜以飨读者:谜面为“天球”(打一互联网词汇),谜底为“元宇宙”。其中对应的射覆技巧,“天”对“宇宙”,“球”为“圆”形,谐音“元”。其他新词是否也可以制成灯谜,期待读者试为之。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