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的五颗明珠,华夏文明中的石
华夏文明的五颗明珠,华夏文明中的石神话传说中的“补天石”“填海石”,虽然出自沿黄河两岸的不同地点,但它们都是大中华石文化的母体和源头。世上还没有什么别的石头能比它们更早进入人们的记忆,也没有什么其他石头更能值得我们去敬重和崇拜。女娲补天的五色石是女娲炼的,却也是属于黄河儿女的;精卫填海的柘木石是精卫衔来的,却也是中华民族所有人的。“补天、填海”——黄河石文化的人格象征黄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长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依次流经我国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沿途汇集有黑河、湟水、洮河、清水河、渭河、汾河、沁河、洛河、大汶河等约40条支流,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43平方公里。黄河沿九省区千转百回,奔流不息,裹挟黄土泥沙,怀抱图纹卵石,奔腾入海。有人说,“石是大自然标志性的百科全书。观赏石是石之一族的异类奇类、怪类。”笔者认为:石文化是人类的根祖文化,奇石
古老黄河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蕴藏无限丰富黄河奇石的宝库。——王朝闻
黄河是母亲河,她哺育了华夏子孙,滋润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也创造了人类的财富黄河石。——阮文辉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余秋雨
“黄河是母亲河,她哺育了华夏子孙,滋润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也创造了人类的财富黄河石。”,石头,成了深厚文化中的一个神奇载体。
黄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长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依次流经我国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沿途汇集有黑河、湟水、洮河、清水河、渭河、汾河、沁河、洛河、大汶河等约40条支流,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43平方公里。
黄河沿九省区千转百回,奔流不息,裹挟黄土泥沙,怀抱图纹卵石,奔腾入海。
有人说,“石是大自然标志性的百科全书。观赏石是石之一族的异类奇类、怪类。”笔者认为:石文化是人类的根祖文化,奇石艺术是人为艺术之母,而黄河石文化则是中国赏石文化的根脉和基因。黄河石“品牌”无须刻意打造,其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足以灿烂辉煌。一部黄河石文化史就是华夏文明史的反映。无论是传说、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中的黄河石文化遗产,都是黄河儿女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补天、填海”——黄河石文化的人格象征
神话传说中的“补天石”“填海石”,虽然出自沿黄河两岸的不同地点,但它们都是大中华石文化的母体和源头。世上还没有什么别的石头能比它们更早进入人们的记忆,也没有什么其他石头更能值得我们去敬重和崇拜。女娲补天的五色石是女娲炼的,却也是属于黄河儿女的;精卫填海的柘木石是精卫衔来的,却也是中华民族所有人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自古黄河扬正气”。补天、填海所用石头的使命和意义都是为了解救处于火热水深中万民的苦难和不幸。它们反映出的文化精神是全人类无私无畏、大爱大善的精神,是一股正气,是全中华民族人格的象征。这正如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讲的,“文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在人间普及爱和善良。”这是其一。
其二,女娲补天炼就的石头是什么样的石头呢?《太平御览》卷五二引《王歆之南康记》曰:“归美山山石红丹,赫若采绘,峨峨秀上,切霄邻景,名曰女娲石……”(注:王歆,古代山西永济县人)。王歆在这里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补天石是一种有审美价值的“观赏石”,远古先民早己产生了赏石文化的审美意识。
这些神话传说和与它们有关的石文化文献,奠定了黄河石文化的文脉和基因基础,是继承和保护石文化遗产和守护美丽的精神家园的宝贵遗产。
“河图洛书”——黄河石文化的先知先觉
相传上古伏羲时代,在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化成阴阳八卦,成为《周易》的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洛宁县洛河里浮出神龟背负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从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并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这些说辞在《尚书》中均有记载。
《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故之;天垂万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孔子相信河图洛书的存在,并以二者作为圣人作《易》的依据之一。
后人对河图、洛书所指众说不一。《尚书·顾命》明载它们是“大玉、夷玉、天球”;《易学启蒙》蔡沉说:“河图体圆而用方,圣人以此而画卦”。
《竹书纪年》载:“轩辕五十年秋七月庚中,凤鸟至,帝祭于洛水”;而《山海经》中河图指“马身而龙首”相符,当为上古龙马图腾……还有考古者发现说“河图洛书应该只是图形,没有数字”。两汉经学家孙安国说,龙马为天地间的精灵,它的外形非常奇特,在马身上有龙鳞,故称龙马。这匹龙马赤纹绿色,高八尺五寸,似骆而有翅,踏水不没。
还有的传说说,这匹龙马还多次负图而出,轩辕帝和帝尧时这种神迹都出现过。那么,“河图洛书”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与“易经八卦”究竟是什么关系?这都成为历代中外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其实是一个千古之谜。虽然古人对龙马负图出于黄河深信不疑,但这个传说也只能当神话看待。
我们用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观点看,世上本无什么神龙神马的存在,一切所谓的神物都是人文创造的产物。笔者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反复、认真研读,从字里行间处处都解读出这“河图洛书”的原物,应该是出自黄河、洛河的两块带色彩的图纹画面石,即上古时代最早发现的“观赏石”。其理由是:历代所有文献都肯定河图的“图”指的是“马身而龙首”,洛书的“书”指的是“神龟负文(字)列于背上。”如前有人说它是“大玉、夷玉、天珠。
还说这匹马是“赤纹绿色”。而且说这些“图”与“文”不只出在伏羲时代在以后的黄帝、舜帝时这种神迹都反复出现过。河图洛书的原物虽然现在无证物存在,但今天人们大量发现的黄河奇石上,确有许多的“龙”、“马”“凤鸟”等图纹画面石和多种书体的文字石。
河南常立新先生在其《河图洛书起源猜想》一文中也说:“河图洛书是两块观赏石。可以想象,河洛先民在劳动生活中很可能发现如同龟状、鱼状、马状的形象石、图案石。这些石头可以赏玩,又蕴含着‘神秘’。”
还有的学者说:“真实的历史往往可能很简单,河图不是上帝的所赐,而是河洛先民的伟大创造。”
这些研究表明,“河图洛书”是黄河石文化的先知先觉。
科学求真,艺术尚美。赏石文化本是一门多元互渗、异趣沟通的审美文化。是凭赏石者通过对石头的反复审视,结合自己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思维想象、联想甚至突如其来的幻想等求其“诗情画意”的精神享受,本质上是艺术世界的精神追求,此处不作更多的科学验证。
作者:侯桂林
责编:未归
来源:《试论黄河·华夏文明与黄河石文化》,欢迎支持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