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黄维被俘始末:上尉司书被俘却不知月饷多少

黄维被俘始末:上尉司书被俘却不知月饷多少在漆黑的深夜里,汽车放射着几百条巨大的光芒,马达轧轧地吼叫着。人们狂欢地喊着、笑着、讲着,都把二十几天来的疲劳与艰辛忘掉了。几十门榴弹炮、野炮和山炮,完整地安置在敌人野战炮兵阵地里,炮弹都整整齐齐地堆在一边;数百辆汽车,摆在临时飞机场上,一辆紧靠一辆排列着;成群的坦克和装甲车,也都落在人民军队手里。这时候,各集团部队同时赶到,以双堆集为中心展开歼灭战。残敌东奔四窜,无处逃命,纷纷缴械投降。15日24时,黄维的第12兵团全部被歼灭。淮海战役第二阶段,至此宣告胜利结束。当天夜里,双堆集灯火辉煌,有如闹市。战士们穿梭似地来来往往,押解着成群结队的俘虏,搬拾着各种各样的胜利品,推着、拉着沉重的大炮,牵着残留下来的少数瘦弱不堪的骤马。双堆集和东西马庄,成了胜利品展览场:

作者:爱军

淮海战场,第二阶段的较量接近尾声,华野、中野的配合天衣无缝。南线,我军东集团在发动攻击的时候,我西集团、南集团也同时对黄维其它残部发起了最后的总攻击。

1948年12月15日,我东集团攻占杨文学和杨四麻子两个村庄,剥光了黄维兵团在东面的最后一层皮,占领了双堆集东边的最后屏障,并以雷霆万钧之势前进。黄维见大势已去,慌了手脚,立刻丢下东面的部队和美械装备,向西南方突围逃命。

黄维被俘始末:上尉司书被俘却不知月饷多少(1)

当日19时,我军全面向敌实施突击。我东集团各部,全力直冲双堆集;第4纵队各旅主力迅速进至南坪集、芦沟集、金庄、关庄堵击逃敌。第9纵队第26旅76团占领了敌兵团部所在地东西马庄,并控制了敌飞机着陆场。第77团及76团一部直指双堆集以东,占领了敌军炮兵阵地,缴获敌野炮、榴弹炮大部。第27旅也于同时攻占吴庄、赖庄、金庄等地。第77团与友邻部队协同攻占敌核心据点双堆集。

黄维被俘始末:上尉司书被俘却不知月饷多少(2)

这时候,各集团部队同时赶到,以双堆集为中心展开歼灭战。残敌东奔四窜,无处逃命,纷纷缴械投降。

15日24时,黄维的第12兵团全部被歼灭。淮海战役第二阶段,至此宣告胜利结束。

当天夜里,双堆集灯火辉煌,有如闹市。战士们穿梭似地来来往往,押解着成群结队的俘虏,搬拾着各种各样的胜利品,推着、拉着沉重的大炮,牵着残留下来的少数瘦弱不堪的骤马。双堆集和东西马庄,成了胜利品展览场:

几十门榴弹炮、野炮和山炮,完整地安置在敌人野战炮兵阵地里,炮弹都整整齐齐地堆在一边;数百辆汽车,摆在临时飞机场上,一辆紧靠一辆排列着;成群的坦克和装甲车,也都落在人民军队手里。

在漆黑的深夜里,汽车放射着几百条巨大的光芒,马达轧轧地吼叫着。人们狂欢地喊着、笑着、讲着,都把二十几天来的疲劳与艰辛忘掉了。

可是,埋葬黄维兵团的坟墓——双堆集,已经确确实实变得比坟墓还要荒废而龌龊。《新徐日报》上登载的一篇报道,记述了双堆集的劫后景象:

“全歼蒋匪黄维兵团之后,记者进入黄维兵团部所在地的双堆集巡视。这个一百多户人家的市集已完全被守敌毁灭了,全集找不着一方二三丈的完整土地。所有住宅都被敌军做了工事,街前街后也全挖成了交通壕、盖沟、掩体。在集子的东面和南面,敌人用几百辆堆满了泥土的汽车,密密地横排着筑成了一条奇特的“汽车防线”,黄维的兵团司令部就藏在这重重叠叠的工事中间一丈多深的地底下。

他们以为这就可以使这蒋军五大主力之一的18军万无一失了,可是在解放军强大的攻坚力量之下,蒋军们仅仅苦撑了19天,便全军覆没在这些他们自己挖成的坟墓里了。全庄上余烟弥漫。困守双堆集的蒋军没有饭吃,没有柴烧,到最后,胶鞋,被套,吃剩的马骨,降落伞早都成了珍贵的燃料。当蒋机空投弹药时,弹药本身已引不起守军官兵的兴趣,大家反倒是争着抢弹药箱当柴烧。现在,这些烧剩的残灰,和一张张驴皮、马皮散乱在满地的瓦砾上,告诉着人们这些残敌曾经是怎样地狼狈不堪。

黄维被俘始末:上尉司书被俘却不知月饷多少(3)

“在双堆集和后来作为黄匪兵团部所在地的马庄以东,三十多亩的野地里,一个靠一个地排列着无数蒋军士兵的尸体,身上结着一块块白霜。这些人都是被敌人遗弃而冻死饿死的蒋军伤员,只有很少数的人还在辗转呻吟。他们说:除了刚受伤时用救急包包扎了一下以外,就没有受到治疗。”

“当解放军前往抬运的担架刚刚到达时,许多伤兵感激地呼喊:官长呵!快来救我呵!我伤好了一定在你们这里干!有的还咬牙切齿大骂:蒋该死真该死了!当解放军把馍馍送给他们吃时,他们更感激地争相要求记下他们的名字,喊着:我是11师的,我叫范营葭;我是十师的……”

“双堆集南面二三米外,有一个三十多米高的土丘——尖谷堆,这是这片平原中唯一的制高点。敌人由下而上筑成一层层螺旋形的工事,因为找不到堆砌物,他们把几百具敌军尸体堆集起来,做成了掩体的围墙和地堡顶。黄维曾把他的主力号称‘英雄团’和‘威武团’的各一部安排在这里,扼守这个要地。

当解放军将其攻占后,黄维不甘心,又用飞机、坦克、毒气作垂死挣扎。但现在留下的,却是被打毁的坦克,和一堆堆集团冲锋时无谓牺牲的集团尸体。黄维兵团全部被歼的翌日清早,蒋匪又以11架轰炸机来狂轰这只剩一堆废墟的双堆集。这些“空中援军”除了再炸死一些他们遗弃的伤兵,使当地人民对他们增加更多的仇恨之外,还有什么收获呢?”

黄维在哪里?逃跑了还是被击毙、被活捉了?这是这个早晨所有人关注的问题。

让我们借助后来被俘者的陈述,回顾一下黄维在双堆集的最后时刻:

我军发起总攻以后,对敌层层剥皮,到14日下午,盘踞在双堆集的敌兵团部已经直接受到我军的攻击,正像敌18军军长杨伯涛所描绘的:“枪弹裂帛似地在黄维头上呼啸而过,炮弹打在掩蔽部附近爆炸,硝烟弥漫,死伤枕藉。黄维、胡琏瑟缩在掩蔽部里一筹莫展,12兵团已到了最后弥留的阶段。”

12月15日中午,黄维决定突围。黄维宣称他的突围计划是采取所谓“四面开弓,全线反扑,觅缝钻隙,冲出重围”的方针,而实际上说白就是作鸟兽散,各奔东西,四散逃命。

黄维被俘始末:上尉司书被俘却不知月饷多少(4)

黄维命令残余部队于当天黄昏逃命,但他怕坐坦克在夜间行动不了,逃不出去,下午4时就私下命令第11师和战车部队开始突围,连18军军长杨伯涛、10军军长覃道善都根本没有通知(这使杨伯涛大发牢骚)。可是,黄维还是没有逃出去,因乘坐的坦克被我军打坏,他只好下车混在溃兵中奔跑逃命,很快就被我第3纵队活捉了。当时的新华社曾以《黄维被擒记》为题报道黄维落网的经过:

12月15日黄昏,电话机忙得不可开交地向各部传告:敌人溃逃了,赶快捉俘虏,赶快捉黄维!解放军某部特务营教导员范天枢听到电话,也马上带着5个通讯员,离开指挥所分头向南坪集东南四、五里地的周庄一带搜索。

村间的土路上,他们发现一辆被打坏了的坦克停在大周庄的东南。通讯员傻小六、范介明沿着坦克搜索过去,在一道麦田沟里,发现一条黑影,平伸着两手,翘着屁股,头朝地下钻。他们开始以为是一只野狗,随便喊叫一声,那黑影应声就抬起头来,原来是个人,头上的钢盔在月光下发亮。傻小六、范介明端着枪跑过去,那人马上举起双手乖乖地站起来,两条腿还在发抖。

黄维被俘始末:上尉司书被俘却不知月饷多少(5)

“干甚么的?”他们喊了一声。那人吞吞吐吐地说:“ 14军军部上尉司书。”

细心的范介明看见许多敌俘都在过河时湿了脚,他却没有湿。便问他原因,他说是骑马出来的。再追问几句,他连一句也回答不出了。两个战士就把这个“上尉司书”带回来送到了俘虏收容所。

到了收容所,大家才看清这个“14军军部上尉司书”,穿着一身草绿色细布军装,头上笨重的钢盔低低地压住了眉眼。在他的钢盔被大家揭下来了以后,露出了光滑的头发,惨白的圆脸,两眼无精打采地张着,嘴上盖着短短的胡子,右眼上长着一颗小黑痣。这些都合于政治部通知里写的黄维的特征。

收容所的同志把登记簿拿出来,叫他登记。他写上:“方正馨,江西弋阳人,14军军部上尉司书”。他左手插在裤袋里,右手握着笔不停地打颤,回答一句话,要迟疑好久。

他说他是今年10月在确山入伍的。问他入伍以前干甚么,他说:我民国17年就当小学教员。问他:还干过甚么?他慌乱地说:我当了6年小学教员,6年科员,以后就入伍啦!

问话的同志禁不住笑了,反问他:你不是说今年10月才入伍吗?露了破绽的捏造者,敲着自己的脑袋说:我糊涂,我糊涂!

收容所的同志再问他上尉司书一个月多少饷,他说:70多元。到底70几元?他又答不出来。连声说:你看我真糊涂,我真糊涂!为了证实自己的真话,他主动写了一张“如姓名职别不符,愿受枪毙”的保证书,并且老着脸皮说:我还能胡说八道吗?我还能卖了姓名吗?当摄影员来给他照相时,他的面色变得更加惨白了,脸上的肌肉都在颤抖,想躲避又躲避不了。

收容所的同志已经明显感觉到这人不同寻常,就让他找别的俘虏来证明,他一边摆手、一边摇头地说:这些人我一个也认不得,他们也没有一个认得我。

随后,收容所找来了一个在宿县新解放的战士,叫李永志,一见面,李永志就指着他的鼻子说:这就是黄维,我给他当过马夫。

黄维被俘始末:上尉司书被俘却不知月饷多少(6)

黄维被俘

“上尉司书”愣愣地看着这个马夫,知道已经瞒不过了,但嘴上却还说:我保证书也写过了,你们不信,我还说甚么。这时,收容所的同志猜出了他的心思,他已无意继续抵赖,只是怕那张扯谎的保证书将来成了罪证,怕是真被枪毙了,于是,当他的面把它撕毁了。

看着撕碎的纸屑,他苦笑一下,嘴巴张了又闭,闭了又张。自言自语似的说:那你们说我是谁就是谁吧。收容所的同志们大声呵斥说:你是谁,你自己还不知道吗?装什么糊涂!

‘上尉司书’沉静了片刻,阴沉的脸上一阵青一阵白,随后不自然地吐出5个字:我就是黄维。随后,他拿起笔,颤抖着在登记册上签了这么一行字:黄维,12兵团司令官,陆军中将,41岁,江西贵溪人,黄埔一期毕业。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