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大师成就当代山水大作(青未了崂山)
两位大师成就当代山水大作(青未了崂山)落座,沏上一壶崂山绿茶,茶香飘逸,品茗聊了起来。李继伟让他的小千金坐在腿上,好像要一起接受采访。哈哈,好可爱的小女孩,她瞪着一双宛若秋水的大眼睛,朝着我这位不速之客甜甜地笑。几句寒暄后,进入了他的书房兼客厅。外间四周墙壁挂满了他拓印的碑文和摩崖石刻。里间三面是高高大大的书橱,满满的都是书籍。《崂山志》、《崂山续志》、《崂山古今谈》、《崂山太清宫志》、《山东民间艺术志》、《即墨县志》等介绍崂山石刻的书籍琳琅满目。——代题记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我慕名赶到青岛崂山区鳌山卫凤凰村,在一个简朴的农舍里,见到了被称为崂山“壁虎”的青年拓印家李继伟先生。已是不惑之年的他精瘦干练,留着长长的头发,在脑后还扎一个刷子,蓄着胡须,颌下稀溜溜的几根山羊胡子,着一身土布衣裳,风趣而谦和,活脱脱就是一副岸然道貌。一双明亮的眼睛闪烁着聪慧还多少有些深沉的目光。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睿智的学者,可透视出来的那份潇洒、脱俗
崂山“壁虎”,拳拳赤子心,一身英雄胆,踏遍崇山峻岭寻石刻,传为一时佳话;传拓名家,殷殷家国情,满怀凌云志,历尽千辛万苦拓瑰宝,高唱一路壮歌。向抢救和保护崂山石刻,为世人留下珍贵资料,弘扬祖国历史文化的传拓名家李继伟先生及其团队致以崇高的敬礼!
孙秉伟
咬定青山
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凤 。 (郑板桥《竹石》)
——代题记
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我慕名赶到青岛崂山区鳌山卫凤凰村,在一个简朴的农舍里,见到了被称为崂山“壁虎”的青年拓印家李继伟先生。
已是不惑之年的他精瘦干练,留着长长的头发,在脑后还扎一个刷子,蓄着胡须,颌下稀溜溜的几根山羊胡子,着一身土布衣裳,风趣而谦和,活脱脱就是一副岸然道貌。一双明亮的眼睛闪烁着聪慧还多少有些深沉的目光。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睿智的学者,可透视出来的那份潇洒、脱俗、恬淡、飘逸,又加上了几分山中道人的清净高远。
几句寒暄后,进入了他的书房兼客厅。外间四周墙壁挂满了他拓印的碑文和摩崖石刻。里间三面是高高大大的书橱,满满的都是书籍。《崂山志》、《崂山续志》、《崂山古今谈》、《崂山太清宫志》、《山东民间艺术志》、《即墨县志》等介绍崂山石刻的书籍琳琅满目。
落座,沏上一壶崂山绿茶,茶香飘逸,品茗聊了起来。李继伟让他的小千金坐在腿上,好像要一起接受采访。哈哈,好可爱的小女孩,她瞪着一双宛若秋水的大眼睛,朝着我这位不速之客甜甜地笑。
望着这位出生于1976年的李继伟,我在脑子里迅速搜索着有关他的几个“头衔”和称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青岛市首批工艺美术大师、青岛市手工艺协会理事、青岛市版权产业协会理事、民间文艺讲师等。心想,这位被称为“崂山壁虎”的中年拓印家究竟有多少精彩故事,以至于被媒体和社会“聚焦”?
一、初试锋芒露峥嵘
就读于山东艺术学院国画专业的李继伟,毕业后机缘巧合从事了艺术玻璃行业。
在与玻璃打交道的十余年里,他在玻璃上刻艺术作品。对各种玻璃的工艺特点烂熟于心,慢慢地产生了将经典书法、绘画手工雕刻在玻璃上制作玻璃碑林的想法。
玻璃碑林前无古人,需要极深的书法功力,精湛的玻璃雕刻技艺,还要有极大的耐心与细心。经过多年反复地尝试,2008年,李继伟创立了“中国玻璃碑林”艺术工作室,正式走上了这条开拓者之路。
十多载春秋不懈地追求、探索,李继伟以砂为刀,一笔一笔地画,一刀一刀地刻,再一点一点地喷砂。先后雕刻了散氏盘、石鼓文、乙瑛碑、张玄墓志、石门颂、平复帖、金刚经、千字文、研山铭、兰亭序、烈女图卷等大量古今优秀作品。雕凿镌刻之间,将古代书法、绘画经典重现于水晶玻璃之上,做出来还真是漂亮,使传统翰墨神韵与现代工艺完美结合,纤毫毕现、淡逸清雅,用玻璃碑林艺术使其幻化出新的艺术生命。
2015年,李继伟厚积薄发,作品《兰亭序》、《千字文》先后在第七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暨中国创新设计文化展上荣获“神龙杯”山东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奖金奖、“华艺杯”山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水晶雕刻作品《兰亭序》荣获山东省文艺界最高规格的政府奖——“第八届泰山文艺奖”。
获得如此奖让李继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玻璃碑林之路,他决心让《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完整版重现于世。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镌刻在泰山一处山谷的溪床上,距今已有1400多年,是我国摩崖石刻中的名刻巨制。刻石南北长56米,东西宽约36米,仅存1067个字,每个字都有半米大。李继伟历经五载,十数次登泰山,拍摄了大量图片资料,根据蛛丝马迹多方查证,终于将原刻石的2744个字全部描绘出来。并将整部《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按原大刻于水晶玻璃之上,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前无古人的玻璃碑林 “艺术之海”里遨游,勇当弄潮儿。李继伟充分挖掘自己十几年寒窗苦读积累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才智,运用自己在从事艺术玻璃十多个春秋的实践中淬炼得到的才艺、技能、灵性、艺术鉴赏力,把自己开创的玻璃碑林事业打造得风生水起,大有少壮得志的成就感。
然而,他却做出了一个让其亲友没有想到的重大改变。是什么原因导致已近不惑之年的李继伟义无反顾地“另立门头”,以至于让他“抛家舍业”,偕妻带子来到崂山脚下租房客居,专心致志地走上一条布满风险、充满挑战的拓印石刻之路呢?
二、一腔热血寄情怀
在李继伟十多年的艺术玻璃实践中,他走南闯北,遍游名山,每每被那历代名家石刻作品所震撼。
那年,他来到了崂山。位于青岛东部的崂山海拔1132 米,它高高耸立在祖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号称海上第一仙山,道教第二丛林。
从大量的介绍崂山的书籍和史料中,他得知崂山不光是旅游名山,它也是文化名山和书法名山。悠悠青史,历代文人墨客、达官学者为崂山留下了刻石将近1000处。能分成几大体系,有宗教的,宗教里面就有道教佛教的,有历史的,还有书法的。它对研究崂山乃至青岛的整个历史有着很高的价值。
在数次登崂的过程中,他常常“按图索骥”, 惊喜万分见到那些被历史风尘掩盖的诸多石刻。尔后伫立,独自抚摸着这些石刻,疏捋着石刻的历史纹理,想象着古往今来的那些文人骚客,或一乘小轿或一头小驴或一架小车,或皂色汉服或褒衣博带或幞头长靴,与一书童相伴,穿行于青山绿水、山峦峻岭之间。沐浴清风品茗,畅饮琼浆玉液,即兴大发诗情,饱蘸激情挥墨。尔后墨宝由匠人精心雕琢得以传世。
当他陷入浮想联翩的时候,却屡屡看到由于年代悠久,加上人为的原因,许多石刻已残缺不全,有的已惨遭毁坏,甚至成了山民的铺路石,这让他感到十分痛心和不安!
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资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文明正是靠着文化的传承而不息,它带着我们从远古走来,到达更远的未来,岁月无声,文化必留痕。
他的眼圈湿润了,胸中如同燃烧起团团烈火。凭借自己丰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超群的审美能力、深厚的艺术底蕴,他深知这些石刻的价值所在。
他知道,拓印是一种对文物进行保留、存档的保护过程。从古至今,手工拓本具有艺术、历史和文献价值,作为金石、书法、历史的研究对象而保存下来,因此非常珍贵。拓印崂山,一纸一墨咏千年!
油然而生的一个念头,就是借用拓印技术把崂山这些历代石刻艺术瑰宝保存下来,在这一过程中,追溯这些珍贵历史遗迹创作的年代、石刻的故事和作者背景,弘扬崂山灿烂的历史文化,向世人推介海上名山。他深知保护抢救这些石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非小众能作为。但自己可为这项造福于后代子孙的宏大工程,尽一份绵薄之力!
炽热的家国情怀、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痴迷程度、对部分石刻的被毁和消失的痛心疾首、保护和抢救石刻的责任心和担当精神,让李继伟彻夜难眠。
新月初升,明亮但有些清瘦。同样清瘦的李继伟在月光下扪心自问:对古老的拓印技艺,自己知道多少?对浩如烟海的崂山历代石刻,自己又知之几何?
在大学求学时期,他专修的是中国国画和书法。接触的历代书法名家作品都是拓印件,这使他对拓片和拓印术有了较深刻的了解。他知道,拓片的产生并非一路平坦、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光,待集合了各种必备因素后,如大量的碑刻出现,纸张的发明、造纸术的成熟,墨的发明,以及装帧术的出现等等,才融合、成熟、成型。
拓片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载体,经历了千年的洗礼,一张张无声的拓片,在今人面前,犹如一个个行走的历史美好。拓片的价值有很多,但最显著的一个便是对中国汉字的记录、保护和传承。它就像一位文明使者,带领人们穿越“汉字历史时间隧道”。
凭借着自己丰富的书法知识积累,李继伟对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魏书、楷书、草书、行书及民间一些创意字的辨识度高于常人。他对石刻拓片的书法分析精准度,常常令一些书法家们自愧不如。尤其是他前几年搞玻璃碑林,刻完了就把宣纸贴上去,让有图案的地方纸的部分凹下去,然后在上面拍墨,等墨干了揭下来就成了拓片,这一套流程下来,已初步掌握了拓印技能。他认准了自己追求的目标,自信心“爆棚”。
磨刀不误砍柴工。他如同求知的学生,从介绍崂山石刻众多书籍中,如饥似渴地了解每一处石刻的位置、高度、尺寸、内容释读、石刻作者介绍、题刻背景、石刻现状照片与其对应的景色照、景区景点照等等,极大地丰富了他对崂山石刻的认知。
他发现前人留下、收藏至今的崂山石刻拓片大多是拓印的碑刻,这不过是整个崂山石刻的“冰山一角”。而摩崖石刻拓片凤毛麟角,少得可怜。他想起那些在景区在展厅在香烟缭绕的碑刻,受到了良好的保护,安宁地消受着岁月的碑刻,而那些起始于西晋,延续到唐、宋、元、明、清、民国和建国后,至今耸立于山海之间的那500多处摩崖石刻,却岁岁年年,春夏秋冬 经历着日晒、风吹、雨淋、雾蚀。
这些摩崖石刻是崂山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岛市珍贵的文化宝藏,也是研究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崂山道教文化及本土文化的实物资料。时光的雕刻刀在它身上处处留痕,多年的失修,让它伤痕累累,有的残全不全,有的被铺路盖房,有的尸首分离,有的已无法辨识,怎能不让人忧心?!
理想是丰满的,而现实却是骨感的。“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在驰骋疆场之前,先秣马厉兵吧。古老的拓印技术含金量很高。李继伟沉下心来,从大量的相关资料和书籍中学习了解,丰富自己对它拓印的认知,对浸润、上纸、拓实、上墨、揭纸……等各个程序熟稔在心。对宣纸等材料、攀岩工具、团队组织、安全措施、崂山四季气候变化、风口险地等了如指掌。“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在李继伟潜心学习,摩拳擦掌之际,2007年在青岛市“两会”上,部分委员和文史专家郑重提出了《抢救、挖掘、整理、保护好崂山石刻》的提案。提案中指出“崂山石刻是一部辉煌的历史,是青岛靓丽的旅游风景线,也是青岛的特色旅游产品和文物珍品,我们有责任好好保护、保存、开发、利用。”
为了更好地保护崂山摩崖石刻,2017 年,崂山区文旅委采纳了有识之士的具体建议,聘请专业团队全面普查崂山风景区的摩崖石刻,普查结果表明,现在崂山石刻已经呈现程度不同的风蚀,部分石刻上的字迹已残缺不清,正在“风刀霜剑严相逼”下,逐渐走向消失。有一些因历史的原因遭到人为破坏,其中有历代石刻、道教、抗战、近当代书法家的部分作品。一些学者大声疾呼,崂山石刻亟待抢救保护!抢救崂山石刻刻不容缓!
在复查的基础上,组织“崂山摩崖石刻群”申报参与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评审。积极争取省、市文物主管部门大力支持,采取措施,加大了对崂山摩崖石刻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同年5月,崂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启动了“拓印崂山”工程,投入40余万元对景区内首批90余处石刻进行拓片。
自古以来,天时地利人和是成事之前提。如今,这些前提条件都日渐具备,踌躇满志的李继伟还等什么?
三、直挂云帆济沧海
天降大任于斯人。由李继伟担纲的、由孙夕伟、姚伟奇、李岩、海舸君、陈道文等组成的“拓遍崂山”团队成立了。这是一支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岁。年轻的小伙子里面,竟然还有郑雪、李蕾帆两位青春少女。
军中无戏言。承接下“拓印崂山”的任务后,李继伟和团队伙伴们经过几次讨论研究,制定周密的拓印计划,严格的团队活动纪律,各负其责的分工。他们肩背着拓印石刻用的工具:宣纸、棕刷、打刷、云头艳墨汁等,手里拿着攀岩工具,穿戴上防护衣帽,每天清晨,迎着暮春的清风出征,按照当日的计划来到一处处摩崖石刻。
第一道工序“浸纸”。山中多清流,李继伟就近把提前折叠成若干方块的纸张浸入溪水中,轻轻地逐页湿透、沥水,人与自然的静默交流,在此刻和谐至美;
第二道工序“贴纸”。清理摩崖石刻后双手将湿纸提起慢慢展开,然后准确敏捷地平贴在刻石上面,再用棕刷和打刷将纸刷匀封牢。手艺活孰轻孰重,全凭经验和感觉,李继伟动作娴熟利落,给伙伴们做着示范;
第三道工序“上墨”。待贴纸干透后开始用自制的粉笔头大小的小墨刷着墨,这可是个考验耐心的活儿,着墨时要轻要匀,随着字迹和图案凹陷,用合适的力度拍墨,一点一点依刻石的质地与方向,这样最后的成品才黑白分明,纹理清晰;
第四道工序“揭取”。这道工序看似轻巧实则考验力道,在拓片款款落下的刹那,李继伟和伙伴们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如同白衣天使在接纳一个新生命问世,内心无比甘甜,非常有成就感。
拓印摩崖石刻,比普通的碑文拓印更有难度。跟石碑相比,它一来是石面不平,上纸有难度,第二就是容易受天气影响。实践出真知。李继伟先后解决风口吹纸、字体朝下等难题。阴雨天不能干活,就往山里面深处去寻找石刻,有可能走一天,中午还没吃饭。休息时就在山上找一块空地搭起帐篷。崂山里的蚊子,满头满脸地扑,叮咬人特厉害。一脚踩下去,感觉软绵绵的,仔细一看是一条蛇。崂山的天气多变,有时上午还是烈日暴晒,下午突然间就是风雨奏鸣曲。
李继伟这帮年轻人“乐在天涯战恶风”,以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用这种原生态的方式,一点点、一笔笔、一划划、一字字地拓印着。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着拓印知识,提升着认知,熟练着技能,收获着“硕果”。
让李继伟向往已久的是“山海奇观”四个大字题刻。它正面镌刻在高近10米的砥柱石上,每个字近3米见方,在至解放前崂山的所有石刻中,为字体最大者。当年在题字时,已经把石块中部所需的区域磨平了,磨平的石块相对来说风化得慢一些。大字书写苍劲有力,较有深度,凹陷的字迹依然非常清晰,红色油漆已剥落点点。
书写者是惠龄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任山东巡抚时题写。石的南侧还有一大段石刻题记,全文为:“余夙闻崂山之胜,兹阅兵海上,裹粮往登,将至华严庵,见路旁一巨石,延袤七丈余,高亦五丈,询之土人称为砥柱石,余徘徊其下,仰视层峦之岝崇,俯瞰大海之浩翰,烟云变灭,倏忽万状,真平生之奇观也。因题此镌诸石,兼志其繇,俾后之登是山者知余屐齿所到焉。乾隆五十六年岁在辛亥春三月,惠龄书并跋。”
李继伟伫立砥柱石前,一丝幽幽怀古之情油然而生。他深情地抚摸着这块刻有“山海奇观”的砥柱石,想到200年前,那位山东巡抚意气风发题刻这四个大字,可谓风流倜傥。后却因此而被罢官。后人不记官吏名字,其题刻却能与大山同在。
作为硬骨头来啃,李继伟专门琢磨出了一套吊索拓印石刻的绝技,用攀岩的方式进行拓印。攀岩的绳子承重是两吨半,非常安全。只需要找到合适的AB点,做两个点的固定就可以了。他们都化身成为“蜘蛛侠”,凭借丰富的经验,时而攀岩,时而速降,巧妙应对石刻的不同位置。相对于搭建脚手架拓印的传统方式,这样既节省了成本,也有效保障了拓印者的人身安全。四个大字用了百张大宣纸,上纸、拓实、上墨、揭纸……
正值酷暑盛夏,赤日炎炎似火烧。身系绳索,悬在石壁前一整天,汗水湿透了衣衫,把眼睛沙得布满红丝,皮肤晒得黝黑爆皮,李继伟和团队成员们全然不顾,齐心合力奋战一整天, “山海奇观”终于拓印完成。
他和小伙伴们在夕阳的余晖里,擦拭着辛勤的汗水,观赏他们亲手拓印下来的高3米多,宽十几米的四个大字,书香袅袅,熠熠生辉,格外苍凉辽阔!
在寂光洞里有清代的即墨知县刘锡信所作的两首绝句,书法甚佳,刻工却浅,已有多处辨识不清。此处石刻有十几个字漫漶不清。这两首诗中,一首描写了眺望田横岛怀古幽思,感慨田横五百士的忠义佳话,另一首记载了徐福东渡的事。继续前行,“听涛”两个红字引人注目。这是上世纪30年代的石刻,描红时只能看到大字,左侧的落款看不清晰。但是拓印下来,可见‘宿松黄叶邨’的落款。
拓印崂山石刻,不仅是为了保护现有石刻,李继伟团队结合史料以及多位专家和民间人士提供的有效信息,不断发现新的石刻。
在崂山仰口风景区的白龙洞前,有一块非常大的磨崖石刻,这是丘处机写下的二十首有关于崂山的诗句,都是真迹。这块磨崖石刻距今已经有八百年的历史。
崂山太清宫内,新发现了明代海印寺藏经跋碑,当时史志里没有记载,这块碑被放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后经考证,这块跋碑是明代万历十五年御制的“记事碑”,属于重要文物。
地处海拔1000多米崂顶巨峰的慈光洞,相传为明代高僧憨山大师隐身修炼之地,甚为重要。李继伟弯腰猫在慈光洞中,仰头作业,洞中昏暗,几番辛苦收获了一幅完美的弧形拓片。
时光荏苒。春风夏雨,秋霜冬雪,记录着李继伟近10年来近百次登崂拓印记录;林深路滑,山路漫漫,留下了他的踏实足迹;山峦巍峨,奇石怪岩,见证了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决心;松涛滚滚,云雾飘渺,听到了他置身仙境的兴奋呐喊;剑峰千仞,林高道幽,领略了他不惧艰难潇洒前行的风采;蚊虫叮咬,毒蛇突现,考验了他的“英雄虎胆”;雷电交加,暴雨骤至,鼓励着他的“不坠青云之志”;烈日暴晒,口干舌燥,磨砺着他坚忍不拔的毅力;腰痛腿酸,疲惫不堪,锤炼着他的“踏遍青山寻石刻”的不屈斗志。
多年下来,他陆陆续续地将崂山摩崖石刻和碑刻总计200多处拓印成功。其中有唐代的“采药山房”、“祭山求仙石”、“孙昙像”;清朝的“华峰福地”、“普同碑”、“寂光洞”、“望福岛绝句”等20余处;民国时期的“壮游”、“南无观世音菩萨”、“听涛”、“那罗延窟”等10多处;现代的“于七碑阳(阴)”、“禅”等多处。海印寺藏经跋群、徐世昌咏崂诗、清朝学者刘锡信诗刻以及清朝巡抚徐绩《崂山观日出记》都非常珍贵,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尤显珍贵。李继伟和他的团队就是这样一寸一寸、一下一下地拓印崂山,做前无古人的文化创举,为世人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目前,这些拓片已经在青岛市博物馆里珍藏,在向人们述说着那些久远的历史故事。
一幅幅拓印作品,带着悠远历史的厚重味道,从千百年前走来,无声地在向人们展示着崂山历史文化的沧桑。这里面浸透着李继伟及其团队多少艰辛的汗水,蕴藏着他们美好的憧憬和拓遍崂山的凌云壮志,陪伴着这帮年轻人唱出激动人心的青春之歌!
(作者 孙秉伟,山东青岛人,中共党员,大本学历。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会员、青岛市琴岛作协会员。原青岛铁路文联秘书长、系青岛市文联第六届委员。)
壹点号浮山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