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人类潜意识未解之谜(没水没电还下地)

人类潜意识未解之谜(没水没电还下地)这让我下地采访的经历。那时的受访对象是一名土壤学博士。女博士+土壤学就很有看点了。这样一群人,她们平时都是怎么工作的呢?是什么契机让她们想要去研究土壤?她们与一般的都市女白领有何不同?如果获得博士学位后还是要下地干活,那么这各种的区别和意义在何处?牛津大学人类学博士项飙费孝通在研究现场再然后看过的人类学书籍就是项飙的《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生活史》。该书以90年代初的北京浙江村为背景,记录并分析了浙江人到北京郊区发展并兴起的服装产业。研究之初,项飙本人深入浙江村几年之久,与当地一些代表性人物建立了密切联系,通过对话的方式了解并分析了那一群特殊人物,最终得出在时代背景下,为何是他们这一些人能够占据一隅之地,发展出一条制造、销售的服装产业链条。但凡了解过社会学和人类学后会发现:人类学和社会学有着难以分割的共通之处。譬如社会学家常用的“民族志”,即田野调查,也是人类学家进行一项研究时必做的工

#人类学家都是怎么工作的?

对人类学感兴趣后,才发现“人类学家”并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词汇和职业。

记得第一次了解人类学、社会学是通过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确切地说这两本书,包括费老的研究方向应该是社会学范畴。然而学不分科,人类学其实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的研究,所以也跟社会学密切相关了。

费孝通笔下的《江村经济》即以他自己的出生土壤——苏州江村为背景,记录二三十年代养蚕及丝绸业的兴起给江村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人类潜意识未解之谜(没水没电还下地)(1)

费孝通在研究现场

再然后看过的人类学书籍就是项飙的《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生活史》。该书以90年代初的北京浙江村为背景,记录并分析了浙江人到北京郊区发展并兴起的服装产业。研究之初,项飙本人深入浙江村几年之久,与当地一些代表性人物建立了密切联系,通过对话的方式了解并分析了那一群特殊人物,最终得出在时代背景下,为何是他们这一些人能够占据一隅之地,发展出一条制造、销售的服装产业链条。

人类潜意识未解之谜(没水没电还下地)(2)

但凡了解过社会学和人类学后会发现:人类学和社会学有着难以分割的共通之处。譬如社会学家常用的“民族志”,即田野调查,也是人类学家进行一项研究时必做的工作。而所谓田野调查,就是深入研究对象,深入研究环境,亲历体验他们的生活,通过直接的对话整理出数据,进而分析、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论点。

人类潜意识未解之谜(没水没电还下地)(3)

牛津大学人类学博士项飙

这让我下地采访的经历。那时的受访对象是一名土壤学博士。女博士+土壤学就很有看点了。这样一群人,她们平时都是怎么工作的呢?是什么契机让她们想要去研究土壤?她们与一般的都市女白领有何不同?如果获得博士学位后还是要下地干活,那么这各种的区别和意义在何处?

人类学家社会学家都是带着对某一个群体的疑惑去深入研究的。当然,一次短暂的采访经历并不能称之为田野调查。但深入田野中,脚踩着土地头顶烈日,亲自交谈而来的感受和结论是比书上提供的结论更有真实性的。

一如最近看过的一本有趣的人类学书籍,作者是英国社会学家,为了研究原始部落人群的生活习性及信仰,他到西非喀麦隆忍受着近于原始部落的生活了近一年之久。在那里,他生活在一个原始村庄里,没有水没有电,就连住的茅草屋也是花钱找人帮修建的。那里的人说着原始部落的语言,需要水源时就让祈雨酋长开展仪式。一次他开车翻下山谷,没有任何医学执照的医生直接拿钳子将他两颗门牙掰下来。

人类潜意识未解之谜(没水没电还下地)(4)

英国人类学家奈吉尔巴利

一年后当作者回到英国,进入都市,他忽然发现自己无法适应这样的生活了。带着暴瘦的身体,看着迷离的灯光,这些都让他觉得与之格格不入。

多瓦悠兰是一个远离人类文明的地方。一个人类学家要在那里亲自体验生活,才能了解为何时至今日还有这样的原始部落存在,他们为何不肯搬离原地。

当然,作者也曾在崩溃前质问:为什么调查非得是民族志才具有可靠性?人类学家这种深入式的研究最终发现了什么?当文化异化所带来的排他和不适时,怎么做才能达成有效沟通?一个他民族真的能通过共同生活来了解另一个民族吗?

答案是天真。

作者用幽默轻松的文笔记录了自己的调查生活。除了赞叹他的勇气之外,我们如果能发现:原来人类学家那么不容易、他们的工作也没有那么高大上,这就实属难得了。

最后,我们总想了解别人,研究别人,却发现折腾一番后了解了另一个自己。这能说明什么?不讲高深的道理,这就是一种经历,一种活法而已。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