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朝鲜:朝鲜反清复明200年
清朝时期的朝鲜:朝鲜反清复明200年1592年3月,统一日本后的丰臣秀吉,调动9个军团共14万人渡海侵朝。朝鲜求援,万历帝出兵相救,史称“万历援朝战争”,朝鲜称“壬辰倭乱”。这被朝鲜认为是“再造之恩”。太祖朱元璋时期,高丽王朝与大明发生领土争端。高丽国王谋划进攻辽东,大将李成桂苦谏不成,便发动政变推翻了高丽王朝,建立了李氏王朝。李成桂称王后,迅速上书朱元璋求赐“国号”,朱元璋赐名“朝鲜”,被李氏王朝认为是“大造之恩”。有清一代,朝鲜王朝虽军事、政治“含痛忍悲,迫不得已”臣服,但始终视其为夷狄,而朝野则弥漫着奉大明为中华正统的主流意识形态。甚而,包括几任国王在内,朝鲜不乏以“驱逐鞑虏,反清复明”为己任者。孝宗国王甚至有“养精兵十万,出其不意,直抵关外”的具体军事构想,而大清皇帝始终被蒙在鼓里。朝鲜的“大报坛”,共祭祀三位明朝皇帝——太祖洪武帝、神宗万历帝、思宗崇祯帝。朝鲜人的观念里,正是这三位皇帝的浩荡“皇恩”,才有了朝鲜李氏
朝鲜“大报坛”
1704年,朝鲜肃宗国王在自己的王宫后苑中建起一座规模宏大的祭坛——大报坛,以祭天之礼祭祀明朝神宗万历皇帝,史称“甲申六十年祭”。
自此200年间,这成了朝鲜王朝最隆重的祭祀。
而这一年,距离大明王朝灭亡已经整整60年,距离1683年统一台湾——最后一面大明王旗消失已过21年之久。
有清一代,朝鲜王朝虽军事、政治“含痛忍悲,迫不得已”臣服,但始终视其为夷狄,而朝野则弥漫着奉大明为中华正统的主流意识形态。
甚而,包括几任国王在内,朝鲜不乏以“驱逐鞑虏,反清复明”为己任者。孝宗国王甚至有“养精兵十万,出其不意,直抵关外”的具体军事构想,而大清皇帝始终被蒙在鼓里。
朝鲜的“大报坛”,共祭祀三位明朝皇帝——太祖洪武帝、神宗万历帝、思宗崇祯帝。朝鲜人的观念里,正是这三位皇帝的浩荡“皇恩”,才有了朝鲜李氏王朝(1392年—1910年)500多年的基业。
太祖朱元璋时期,高丽王朝与大明发生领土争端。高丽国王谋划进攻辽东,大将李成桂苦谏不成,便发动政变推翻了高丽王朝,建立了李氏王朝。李成桂称王后,迅速上书朱元璋求赐“国号”,朱元璋赐名“朝鲜”,被李氏王朝认为是“大造之恩”。
1592年3月,统一日本后的丰臣秀吉,调动9个军团共14万人渡海侵朝。朝鲜求援,万历帝出兵相救,史称“万历援朝战争”,朝鲜称“壬辰倭乱”。这被朝鲜认为是“再造之恩”。
而这也正是修建“大报坛”的初衷。
肃宗国王曾“内疚”地认为,“皇朝之速亡,未必不由于东征”,即明朝的快速灭亡,很可能是被这一仗削弱国力的原因。因此,朝鲜君臣心中,万历帝的“抗日援朝”,有着一种“舍己救人”的悲剧英雄色彩。
朝鲜始终采用明朝年号,明亡后,朝鲜无年号可用,便以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始”,采用“崇祯”后纪年,直到1909年,即“崇祯265年”,朝鲜才在历书上结束了崇祯纪年。
朝鲜对明朝有着超乎寻常的忠诚,而对清朝,则充满了刻骨的仇恨,甚至是蔑视。
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朝鲜始终认为自己成功地实现了“由夷变华”,自称“小中华”,其它少数民族,都不能继承中华正统,满清即使入主中华,始终还是“夷狄”。
更可气的是,满族的前身建州女真,曾栖身朝鲜北部,受朝鲜荫庇。而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也就是清朝的“肇祖原皇帝”,也曾受封称臣于朝鲜。满族则曾是自己“家奴”,如今却成了主子。
1619年,明清(当时叫“金”)萨尔浒之战,朝鲜国王光海君采取“中立”态度,密令参战将领“出工不出力”,甚至临阵降金。这惹恼了朝鲜王室和士大夫阶层,被视为“忘恩背德,罔畏天命,阴怀二心,输款奴夷”,并于1623年被政变废黜。
此后历任国王,再也不敢违背“尊明攘清”的基本国策。
朝鲜的态度,惹恼了皇太极,1627年,他命阿敏进攻朝鲜,十几天即攻下平壤,朝鲜求和。然而战场上输得一塌糊涂的朝鲜,竟然无比强硬,坚决抵制金提出的“与明断绝关系”的要求。最后阿敏竟然服软,称赞朝鲜为“节义之国”。
1636年,皇太极称帝,建立清朝,朝鲜非但不朝贺,连清朝使臣都不接待,这让皇太极勃然大怒,随即亲征朝鲜。此次,仅仅12天就丢了都城,仁祖国王被困南汉山城。朝鲜被迫屈服,并将世子送至沈阳做人质。
就算这是无奈之举,仁祖晚年,朝鲜还是发生了叛乱(后被镇压),谁叫你降清呢?
据《明史・朝鲜列传》记载,内外交困的崇祯听说仁祖国王被困南汉山城,当即命令总兵陈洪范调集“各镇舟师赴援”,半道听说朝鲜已降,才作罢。而崇祯非但未怪罪朝鲜,反责陈洪范救援不力。
多年后朝鲜英祖国王盛赞道,“清兵满辽阳,流贼遍布中原,然犹欲涉海出师,远救属国。中夜念此,不觉泪下”。
1649年,曾在沈阳度过八年人质生活的孝宗国王即位。为人质之时,他便写下“我愿长驱百万兵,秋风雄镇九连城”,即位后,这便成为他反清复明的政治蓝图。
孝宗国王与精神导师、朝鲜大儒宋时烈共同谋划,一边大肆起用忠良之后、义理之人,一边重金扩军,“故欲养精炮十万,爱恤如子,皆为敢死之卒,然后待其有衅,出其不意,直抵关外,则中原义士豪杰,岂无响应者!”
据说,孝宗本计划在1661年起十万大军北伐,但1659年便已撒手人寰,壮志未酬身先死。
不仅是官方的“大报坛”,朝鲜民间对于明朝的种种尊崇也一直未断绝。宋时烈晚年隐居的华阳洞,后来成为了朝鲜儒林中的“崇明中心”,后世儒生流行在洞中和附近的万东庙摹刻明朝皇帝御笔,举行各种思明仪式。华阳洞还有孝宗国王的御笔“大明天地,崇祯日月”,意思是明朝虽亡,唯独朝鲜保有“大明天地”,当时朝鲜一位大儒还称,“朝鲜乃大明之朝鲜也”。
直到19世纪下半叶,还有朝鲜儒生自豪地说“唤我作大明人”。
客观讲,从顺治帝开始,清朝对朝鲜可谓是恩宠有加,无论在经济上,还是礼遇上,都超过明朝。到了乾隆年代,朝鲜对清朝的态度终于发生了“转折性”的改变,不再背后称清帝为“胡皇”,而称“皇帝”了。
但这仅仅是逐渐放弃了敌意,不再意欲颠覆清朝,但是依然从未打心眼里认同清朝,更没有放弃对明朝的尊崇与忠诚。
直到20世纪初,延续了两百年之后,朝鲜国王才停了“大报坛”的祭祀。
而此后不久,1910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朝鲜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