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因望海潮获得的赞誉,柳永望海潮名动千古
柳永因望海潮获得的赞誉,柳永望海潮名动千古紧接着词人将画面凝聚到扬州繁华的街道上。杜牧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之句,这里便是化用于此。之后诗人又着笔扬州的豪俊以及城市的富贵气象。最后上阙以烟柳画桥之景结尾。上阙以极短的篇幅,将扬州城如同画卷一般,徐徐展开在读者眼前,虽未正面着笔具体的景物,但繁华城镇的气象跃然纸上。这首词写的是扬州。扬州亦是在江南地区,繁华程度比之杭州不相上下。词的前两句,与柳永的《望海潮》一般,从地理位置入手。其实古代诗文在赞扬某座城市时,经常会以这种方式开篇,比如《滕王阁序》“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望海潮·其一》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拼千锺。
唐宋以来,杭州的繁华富贵引得无数文人骚客纵笔挥墨,写下许多优美的诗文。却没有人像柳永一般,能将整座杭州城内外的风貌,尽数浓缩在一张纸上,一首词中。《望海潮·东南形胜》可谓道尽了杭州的繁盛,正如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说的:“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据说金国的皇帝,就是因为看到柳永这首词,所以发兵南下。当然,这种记载只是小说家之言,一国大事必定是蓄谋已久,怎会取决于一首词。不过这也从侧面体现了柳永此词在当时的影响力。这首《望海潮》一出,杭州的父母官定然将他奉为座上宾,文人诗词,在古代可谓是最有效力的广告。
柳永是北宋有名的词人,实力影响力算是第一阶梯的,他的《望海潮》一经出手,大部分词人都不敢用同样的词牌写同风格的词作,不过也有才高绝伦之辈,总想尝试一番。比如苏轼的得意门生秦观,就曾一连填了四首《望海潮》,挑战柳永,欲与其一较高低。
这种想法,就像体育界某个项目有人保持着纪录,同个项目的一流运动员,也存在着超越打破的想法,这无关谦虚还是狂妄的品质,而是有才能者一种昂首向前的姿态。我们来看四首中的第一首:
《望海潮·其一》
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
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拼千锺。
这首词写的是扬州。扬州亦是在江南地区,繁华程度比之杭州不相上下。词的前两句,与柳永的《望海潮》一般,从地理位置入手。其实古代诗文在赞扬某座城市时,经常会以这种方式开篇,比如《滕王阁序》“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紧接着词人将画面凝聚到扬州繁华的街道上。杜牧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之句,这里便是化用于此。之后诗人又着笔扬州的豪俊以及城市的富贵气象。最后上阙以烟柳画桥之景结尾。上阙以极短的篇幅,将扬州城如同画卷一般,徐徐展开在读者眼前,虽未正面着笔具体的景物,但繁华城镇的气象跃然纸上。
下阙则追忆当年隋炀帝在扬州时的情景。迷楼是隋炀帝所建,高大奢华,秦观夸张地形容楼阁能够悬挂星斗。当时游览月观阁连横交错,仿佛延伸到了天空。隋炀帝用珍贵的绸缎来织就游船的帆布,璀璨的明珠如雨点般洒下,更别提爵马鱼龙这些珍禽异兽,排场可谓极尽奢靡。
然而繁华一瞬,王朝亦是一瞬兴衰。往事如烟,随着孤鸿掠过,也消散在历史的长河,只有乱云流水,萦绕在当年隋炀帝的行宫,荒草中的断壁残垣,似乎还在诉说着当初的奢靡景象。
人生一世,什么功名利禄,什么王侯将相,不如挥毫万字,纵酒千杯。结尾处,化用自《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文章太守,挥豪万字,一饮千钟。”
秦观与柳永的词相比较,多了怀古叹今的意味,然而柳永歌咏杭州城繁华更具画面感,将北宋杭州再现,上下阕更为浑然。秦观从扬州的景象转到兴叹隋炀帝,写作手法比较常见。并且《望海潮》一词是柳永将观潮时的感受谱入律吕而创制的新声,词作一经问世,便轰动北宋词坛,至今流传。不过秦观这首用典纯熟流畅,不见刻意雕琢,也是难得的佳作。不知各位更钟意哪一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