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的千古名句:何日君再来长城谣踏雪寻梅作者刘雪庵的曲折人生
渡荆门送别的千古名句:何日君再来长城谣踏雪寻梅作者刘雪庵的曲折人生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愁堆解笑眉,泪洒相思带。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方沛霈拿到曲子后,旋即找到《三星伴月》的编剧黄家谟,让他给这支曲子填词,黄家谟也是个“快枪手”,听完曲子脑子里就有词了,于是,他一挥而就,写下了这么几段歌词:方沛霈说,这部电影是一部歌舞片,主要表现民族工商业者和外国资本抗争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叫姜宗良,他为了工厂的发展,决定开办电台广告业务,因此需要招聘一名歌星来唱歌,结果失业在家的女歌星王秀文前来应聘,经过一番周折,姜宗良的新产品试制成功,在庆功晚会上,和他相爱但却不能在一起的王秀文也来了,她在晚会上唱了一支歌,方沛霈要刘雪庵要写的就是这支歌的曲子。电影《三星伴月》剧照刘雪庵听完方沛霈的介绍,立刻想到当年在上海音专的毕业晚会上低年级的学生要高年级的毕业生每人即兴创作一支曲子,他当场写下了一支探戈舞曲,写完后当即交给了在场的俄籍同学演奏,效果很好。刘雪庵把这支曲子的旋律
文/孙海帆
1936年,上海艺华影业公司的青年导演方沛霈急匆匆地来找公司的特约作曲、刚刚毕业于上海音专的刘雪庵,他请刘雪庵给他的新片《三星伴月》写一支探戈舞曲,而且要的非常急。
刘雪庵(1905-1985)
这时刘雪庵已经31岁了,性格沉稳的他并没有马上答应方沛霈,而是仔细地询问这部电影是说什么的,这支舞曲准备用在哪个情节里,方沛霈立刻滔滔不绝地向刘雪庵介绍影片的情况。
方沛霈说,这部电影是一部歌舞片,主要表现民族工商业者和外国资本抗争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叫姜宗良,他为了工厂的发展,决定开办电台广告业务,因此需要招聘一名歌星来唱歌,结果失业在家的女歌星王秀文前来应聘,经过一番周折,姜宗良的新产品试制成功,在庆功晚会上,和他相爱但却不能在一起的王秀文也来了,她在晚会上唱了一支歌,方沛霈要刘雪庵要写的就是这支歌的曲子。
电影《三星伴月》剧照
刘雪庵听完方沛霈的介绍,立刻想到当年在上海音专的毕业晚会上低年级的学生要高年级的毕业生每人即兴创作一支曲子,他当场写下了一支探戈舞曲,写完后当即交给了在场的俄籍同学演奏,效果很好。刘雪庵把这支曲子的旋律哼唱给方沛霈听,方导演眼前一亮,也觉得和剧情特别贴切,当即就让刘雪庵把曲谱尽快交给他。
方沛霈拿到曲子后,旋即找到《三星伴月》的编剧黄家谟,让他给这支曲子填词,黄家谟也是个“快枪手”,听完曲子脑子里就有词了,于是,他一挥而就,写下了这么几段歌词: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愁堆解笑眉,泪洒相思带。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晓露湿中庭,沉香飘户外;寒鸦玉树凄,明月照高台。
玉漏频相催,良辰去不回;一刻千金价,痛饮莫徘徊。
停唱阳关叠,重擎白玉杯;殷勤频致语,牢牢抚君怀。
因为这首歌表达了王秀文将要离开姜宗良时的复杂心情,所以,黄家谟给这首歌取了个歌名,就叫《何日君再来》,所以这支歌的本意是一首爱情歌曲,它以深情哀婉的旋律,伤感动人的歌词,充分表现了女主人公遭受爱情挫折的痛苦与忧伤。
这首“速成”的歌曲让方沛霈很满意,黄家谟也很得意,但是作曲者刘雪庵却不满意,因为曲子变成了歌曲就把音乐的意境给限制住了,内涵变窄了,这让刘雪庵有些别扭,此外,唱歌也就罢了,中间还加入“喝完了这杯,请进点小菜”这样的歌词,刘雪庵也觉得这显得比较粗俗,刘雪庵把自己的意见向朋友、编剧潘孑农说了,但是,由于是公司的新人,所以他碍于面子他却没跟导演方沛霈提,只是要求署名的时候用“宴如”的笔名而不要用他的真名刘雪庵,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三星伴月》于1937年上映,在电影中,王秀文的扮演者周旋首次演唱了《何日君再来》,她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观众,这使《何日君再来》立刻被传唱开来,尤其是唱片发行后,《何日君再来》立刻成为中国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但当时,并没有几个人知道它的作曲者叫刘雪庵,其实,还有很多后来流行的著名歌曲也没有几个人知道它们的作者是刘雪庵。
周旋版《何日君再来》老唱片
(二)
1984年,香港歌星张明敏在北京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唱了一首歌《长城谣》,歌词中唱到“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这支歌让许多观众听得感动不已,但许多年轻人误以为这是一首“港台歌曲”,而此时,歌曲真正的作者、已经79岁且双目失明的刘雪庵,也在收音机中听到了这支曾被禁止演唱的作品,他,面无表情。
再往前20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全国盛大上映,其中由李光曦演唱的《松花江上》也是一首广为传唱的抗日救亡歌曲,人们都认为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张寒晖,无人知晓它的作曲者其实也是刘雪庵,而那时,刘雪庵正在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当数据员,老老实实地在接受着“改造”。
至今网络上《松花江上》的信息中仍不见刘雪庵的名字
电视节目中演唱《松花江上》也不见刘雪庵的名字
而今天,人们经常在各种晚会上可以听到歌曲《踏雪寻梅》,但大多数人都只知道这是一首“老歌”,却不知道其中的“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骑驴坝桥过,铃儿响叮当---”的歌词也出自刘雪庵之手。
《踏雪寻梅》成了经典儿歌
几十年来,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词作家刘雪庵在中国音乐史上被遮蔽了、抹去了,而造成这一切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写了那首《何日君再来》的曲子。
(三)
由于《何日君再来》实在是“太火”了,于是,在《三星伴月》电影上映之后,其他导演及歌星还“意犹未尽”,不停地将这首歌“接力传播”。
1939年,身在香港的《渔光曲》的导演蔡楚生拍摄了一部抗日电影《孤岛天堂》,在剧中扮演北方舞女的演员黎莉莉,很同情和支持一群爱国青年,并与他们的首领产生了感情,当她探听到敌特活动的情报后,她参加了爱国青年商定的一个行动计划,约定在舞会上她以唱《何日君再来》作为行动暗号,掩护爱国青年将敌特一网打尽,然后越墙转移,参加抗日游击队去。当唱到最后两句“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的时候,她目送着抗日青年离去,彼时彼地,一语双关,这首歌在电影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孤岛天堂》剧照
俗话说“音乐无国界”,本来《何日君再来》是用于一部抗战电影的,但是这首歌却得到了日本人的喜欢,并很快传到了日本。日本歌星渡边滨子将歌词转为日文演唱,发行的唱片大受欢迎。而另外一个日本歌星山口淑子更是对这首歌喜爱有加,并在各种场合演唱。
山口淑子的父亲在中国东北工作,她自己在抚顺长大,童年时被父亲的朋友、沈阳银行总经理李际春收养,取名李香兰,后来成为歌星和演员,她后来在鼓吹日本侵华政策的电影《白兰之歌》和《患难交响曲》中也演唱了《何日君再来》,虽然也是表现爱情场景,但经她这么一唱,人们开始用异样的眼光打量这首爱情歌曲《何日君再来》了,而歌曲的首唱也被开始误认为是李香兰,尽管李香兰也因在上海的独唱会上演唱此歌而被工部局(帝国主义在上海设立的管理机关)的警察传唤,质问他“唱这首歌是不是期望重庆政府再回来?”而“惹祸上身”。
李香兰《何日君再来》唱片封套
刘雪庵是个非常勤奋和充满热情的歌曲作者,上海沦陷后,他辗转武汉、重庆、香港等地,和许多爱国的音乐人一起用音乐参加救亡及抗日活动,他办刊物《战歌》,写抗日救亡歌曲,从一位专写抒情歌曲和艺术歌曲的音乐家“转型”为写抗战歌曲的“音乐斗士”,这时候,他根本无暇也无能去关注和改变《何日君再来》的用途和走向,更没想到这首在他看来无足轻重的“小曲”日后成为左右他一生的“定时炸弹”,而这颗炸弹“爆炸”的时间是在20年后。
(四)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距离《何日君再来》发表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气氛也宽松了许多,改革开放已经来临,但是,已经80多岁、双目失明、生活依然悲惨的刘雪庵还因这首歌曲牵连而没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1978年之后,港台和欧美流行音乐开始涌入中国大陆,其中最受人欢迎的歌星邓丽君演唱的全新现代版本的《何日君再来》,再一次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她这种“靡靡之音”的腔调,引起了大陆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紧张,于是邓丽君的《何日君再来》成了批判对象。
1980年,《北京晚报》连续发表了9篇关于《何日君再来》的批判文章,文中说,这首歌在以前“腐蚀了人们反抗国民党和日本人的战斗力”,如今,它又很有针对性地直接指向中国大陆,它是以破坏社会主义的精神基础和“四个现代化”建设路线为目标的。
时间又过了两年,《何日君再来》并没有因为受到批判而销声匿迹,反倒“越批越火”,几乎人人都会哼唱。到了1982年并持续到1984年,大陆发起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何日君再来》再次首当其冲,成为反面教材,受到猛烈的攻击。在这场运动的最初阶段,人民音乐出版社就出版了一本名为《怎样鉴别黄色歌曲》的60页的小册子,10篇文章中就有不同的作者的两篇文章明确针对《何日君再来》而写。
《怎样鉴别黄色歌曲》封面及目录
在这种情形之下,这首歌的作曲者刘雪庵是很难有机会得到政治和生活上的较大改善的,他依然为此“抬不起头”,当时有个记者沙青为此歌采访他,他仍然以“低头认罪”的态度说:“歌曲中不健康的成分,反映了我当时在人生观上存在的问题”,确实,大半辈子受批判、写了上百万字的检查、《何日君再来》如过街老鼠,刘雪庵已经变成了“惊弓之鸟”,他只有老老实实地背上这首歌所有的罪名,而且,完完全全是“独自承受”。
当年让他写歌的导演方沛霈1948年就因飞机失事遇难了,词作者黄家谟早就移居美国客死他乡,《三星伴月》的摄影师王雨声抗战期间因车祸身亡,主演和原唱周旋也于50年代病故,《何日君再来》所有的原创只剩下他一个人,这“罪名”他不承受谁来承受?
(五)
说《何日君再来》是一首“倒霉的歌曲”并不为过,这首歌其实在1949年前就受到了国、共、日三方的“批判”,被同时列为“禁歌”,解放后又在大陆和台湾一齐被禁。
在李香兰唱了《何日君再来》被日本的审查机构判定为是呼唤“国军何日重返上海”的罪名之后,这首歌在日本遭到禁唱。
但是,又有日本人将《何日君再来》的歌名篡改为《贺日军再来》,这个“君”成了“太君”、“皇军”,而且在国民党眼中,这个“君”字还有盼望共产党重回上海的期待,于是,由蒋介石亲自下令,全国禁唱《何日君再来》。
可即使这样,共产党也不“领情”,认为在全国联合抗日、救亡图存的关头,这首“靡靡之音”却在腐蚀人们的斗争意志,歌中的“君”字代表的青年,正被身为舞女的情人进酒劝阻他投身抗日和反抗国民党的斗争中去,显然这首歌也不被共产党喜爱。
一首歌曲被创作出来,就像一个孩子离开了母亲,这个孩子日后被人如何被人如何改头换面、涂脂抹粉这已经是母亲所无法控制的。而且那时候,正是刘雪庵音乐创作的黄金时期,作为作者之一的他显然无法也无心去对这一支曲子进行过多的关注。
在创作了《何日君再来》之后,刘雪庵主要投身于抗战歌曲的创作,一大批后来成为经典抗战歌曲的作品被创作出来,其中有向千千万万同胞发出抗战号召的《出发》、《前进》、《前线去》、有激励战士奋勇杀敌、英勇抗战的《中国空军军歌》、《中国海军军歌》、《我是军人》、有最为激动人心的包括《长城谣》在内的《流亡三部曲》、有为抗战电影《中华儿女》、《孤岛天堂》、《保卫家乡》创作的主题歌,还有《满江红》、《保卫大上海》等100多首抗战歌曲,除此之外,他还写出了被誉为“名歌六阙、古色古香、堪称绝唱”的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插曲,这个时期,埋头创作的他并没有因《何日君再来》受到任何的冲击和影响,他,在国难当头用音乐发出了自己战斗的吼声。
刘雪庵(左一)与郭沫若夫妇(左二、三)1940年在重庆张家花园
但是,尽管刘雪庵早年就参加了进步学生运动、热情创作抗战歌曲,抗战后也始终站在爱国进步力量一边,在国统区重庆指挥过1500人的《黄河大合唱》、和许德珩等进步教授一起抵制过国民党的 “反共大游行”、在苏州因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在淮海战役后坚决反对国民党将学校迁往台湾并进行“护校运动”等,可是,因为他的《何日君再来》他做出的任何贡献和努力后来都被“一笔勾销”。
(六)
解放后,刘雪庵先后在苏南文教学院、江苏师范学院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任教,是无锡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刘雪庵奉调进京,筹建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前身),然后便在该院任教,并担任副院长,在此期间,他还是一如既往地满怀热情进行着歌曲创作,写出了《人民解放大合唱》、《挖去千年老穷根》、《翻身舞曲》、《全世界人民团结紧》等大量歌曲,这时候,人们似乎忘记了他曾经写过一首被多方政治势力所不待见的《何日君再来》,而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他自己提醒了组织有这么件事情。
1957年“整风运动”开始后,中国音协组织在京的音乐家进行一系列“座谈会”,作为巴蜀之地铜梁人的刘雪庵性格中其实也有耿直、率真的一面,他在座谈会上第一个发言,他心直口快地给音协领导提了意见,结果,他惹祸上身,很快受到报刊多篇文章的严厉批判,被斥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敌人”、“暗藏在阶级队伍中的毒蛇”,结合他写过《何日君再来》,他又被“封为”“黄色歌曲的代言人”和“汉奸文人”以及“大右派”,刘雪庵由此开始了他的“人间地狱”之旅。
打成右派之后,刘雪庵的地位一落千丈,他先被行政撤职、留用查看、工资降三级,下放图书馆任资料员。也在学院工作的妻子乔景云因为帮丈夫声辩了几句,也被打成右派。另外,刘雪庵之前创作的所有歌曲都不能署名,也包括之后新创作的作品。
但是,刘雪庵却没有因此消沉,也没有计较自己的作品能不能署名这样的问题,在没完没了的检查的过程中,他仍然坚持创作和音乐理论研究,先后为毛泽东多首诗词谱曲,包括《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绝•为女民兵题所照》、《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菩萨蛮•黄鹤楼》等,与此同时,他还编写了《乐理初步》、《曲调作法》、《中国简易和声新解》等书籍和上百万字的音乐笔记,对于他来说,只要肉体不被消灭,他就会一直写下去,在这个时候他的“痴”劲占了上风。
他的“痴”还表现在对政治常识缺乏判断上,从新闻中,他听说“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不顾一家八口拮据的生活状况,从每个月不到150元钱的工资中拿出60元上缴,以“刘世”的名义捐献出来,支援“世界革命”,这一捐就是十年,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受到任何“宽大处理”。
在后面的“十年”,刘雪庵不停地受到冲击,妻子也于1971年去世。因为一首歌,几十年后刘雪庵家破人亡,这是刘雪庵万万想不到的,他更想不到的是,在1979年他的“问题”得到“更正”之后,相关的文件中仍然将《何日君再来》定位“黄色歌曲”。到了1982年10月,刘雪庵参加全国文代会,文代会上,那些劫后余生的艺术家们欢聚一堂,纵情抒发被“解放”后的愉悦心情,可是在大会上又有人出来“清算”《何日君再来》,刘雪庵终于被这种没完没了的折磨击倒了,他气得眼底出血、视网膜脱落,他再也看不到那个明媚的“艺术的春天”,他,失明了。
刘雪庵晚年照
1985年,心灰意冷、身处艰辛的刘雪庵因褥疮发作住院,因没有资格享受独立病房,受到同室病友绿霉杆菌的侵袭,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临终前,他仍然不忘奉献,叮嘱儿女将遗体捐献出来。3月15日,一代杰出的爱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刘雪庵,带着深深的遗憾和痛苦,离开了这个世界。
不能说刘雪庵这样的作曲家“后无来者”,但在中国音乐创作史上刘雪庵这样的作曲家绝对是罕见的,我们还会出现刘雪庵这样的作曲家吗?
何日君再来?
(本文根据李泥及铁流相关文章编写,在此向他们致谢,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