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中随机20首短诗加以赏析,死磕唐诗三百首24
唐诗宋词中随机20首短诗加以赏析,死磕唐诗三百首24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他在序言中写道:3.为什么说元结是个“完美的人”?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元结任道州刺史。然而眼前的一切让他感到震惊:道州百姓“朝餐是草根,暮食乃木皮”,朝廷派到地方上的官吏不仅不能体恤百姓,反而变本加厉,残酷征敛,有感于此,作者写下了这首《贼退示官吏》。
今天,我们继续死磕《唐诗三百首》第24首,元结的《贼退示官吏》。
我们集中聊聊3个问题:
1.为什么杜甫读完《贼退示官吏》大呼:元结活成了成功的自己?
2.杜甫和元结之间是怎么关系?
3.为什么说元结是个“完美的人”?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元结任道州刺史。
然而眼前的一切让他感到震惊:道州百姓“朝餐是草根,暮食乃木皮”,朝廷派到地方上的官吏不仅不能体恤百姓,反而变本加厉,残酷征敛,有感于此,作者写下了这首《贼退示官吏》。
他在序言中写道: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意思是:癸卯年,西原贼人攻入道州城,焚烧杀戮掠夺,几乎扫光全城才走。第二年,贼人又攻打永州并占领邵州,却不侵犯道州边境而去。难道道州官兵有能力制敌吗?不过是蒙受贼人的哀怜而已。催缴赋税的官吏为什么还如此忍心苦苦搜括呢?因此作诗一篇给官吏们看看。
这就是他写这首诗的目的——警示征敛租税的官吏!
《贼退示官吏》
元结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全诗大概可以分为4段:
第一段:忆往昔;
第二段:写如今;
第三段:讽官吏;
第四段:诉衷肠。
我们一段一段来看:
第一段:忆往昔。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意思是说:
我早年遇到了太平世道,在山林中隐居了二十年。
清泉水流经过我家门口,山涧洞谷对着我家门前。
田租赋税有个固定期限,日上三竿依然安稳酣眠。
头两句是对“昔”的总的概括,交代他在作官以前长期的隐居生活,正逢“太平”盛世。三、四句写山林的隐逸之乐,为后文写官场的黑暗和准备归老林下作铺垫。
这一段的核心是“井税有常期”句,所谓“井税”,原意是按照古代井田制收取的赋税,这里借指唐代按户口征取定额赋税的租庸调法。“有常期”,是说有一定的限度。作者把人民没有额外负担看作是年岁太平的主要标志,是“日晏犹得眠”即人民能安居乐业的重要原因,对此进行了热情歌颂,便为后面揭露“今”时统治者肆意勒索人民设下了伏笔。
第二段:写如今。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意思是说:
忽然间遭遇到世道突变,数年来亲自从军上前线。
如今我来治理这个郡县,又遇到蛮夷来骚扰侵犯。
县城太小蛮夷无意洗劫,百姓贫穷他们也觉可怜。
因此他们攻陷邻县境界,唯有这个道州独自保全。
安史之乱以来,元结亲自参加了征讨乱军的战斗,后来又任道州刺史,正碰上“西原蛮”发生变乱,这是元结亲身经历的从出山到遭遇变乱。
然而,这种经历跟在道州的见闻相比不算什么:道州太小了、百姓太穷了,以至于“贼”都觉得可怜,没有屠城。这是对“贼”的褒扬,可却将城中百姓的艰难困苦描写的淋漓尽致。
第三段:讽官吏。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意思是说:
奉皇命来收租税的使臣,难道还比不上盗贼慈善?
现在那横征暴敛的官吏,催赋逼税恰如火烧油煎。
谁忍心断绝人民的生路,换取时世所称赞的忠贤?
这一段是整首诗的核心,题目及序都说了,写这首诗就是为了给这些腐朽的官吏以警示。
元结一上来,就用一句反问将“官”和“贼”做了对照——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虽是问句,答案确实肯定的:你们这帮吏还不如贼。这是抨击官吏,不顾丧乱地区人民死活依然横征暴敛的愤激之词,是元结关心人民疾苦的点睛之笔。
而下两句指陈事实的直接描写:“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更活画出一幅虎狼官吏陷民于水火的真实情景。
接下来的两句:“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以反问的语气作出了断然否定的回答,揭示了“时世贤”的残民本质。“绝人命”的“官”和“伤可怜”的“贼”相照应,这里对“时世贤”的讽刺鞭挞之意十分强烈,再次说明这帮腐朽官吏连贼都不如。
第四段:诉衷肠。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元结在诗的最后向官吏们坦露自己的心志:我是个官吏,不能违“王命”;可让我当“征敛者”,我又不愿“绝人命”。
对待这一矛盾的处境,我的办法是:宁愿弃官,归隐江湖,也绝不去做那种残民邀功、取媚于上的所谓贤臣。
这是对统治者征敛无期的抗议,此处充分清楚地表明作者对民瘼的热情关心。
在诗中,元结把起义的少数民族称之为“贼”,固然表现了他的偏见,但他把“诸使”和“贼”对比起来写,通过对“贼”的有所肯定,来衬托官吏的残暴,这对本身也是个“官吏”的作者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其实,在这首《贼退示官吏》之前,元结还写过一首《舂陵行》,也是对当时朝廷横征暴敛的不满。
767年,在元结写出《舂陵行》和《贼退示官吏》的3年后,56岁的杜甫读到了这两首诗。当杜甫读到元结这两首诗,他震惊了,可能还老泪纵横。他立马提笔写了《同元使君舂陵行》一诗,诗前小序称赞元结说:
今盗贼未息,知民疾苦,得(元)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小安可待矣。
杜甫对元结的评价极高:大唐如果有十几个像元结这样的人出任地方官,那么天下太平指日可待。可见杜甫对元结的治理能力十分认可和欣赏。
但写完后,杜甫并未把他的诗寄给元结。他或许只是欣慰而又悲伤地发现,自己一生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都被元结做了。他那个“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仁政爱民、勇于讽谏的元结身上实现了。
那一刻的杜甫,从元结的诗里看到了一个成功的自己。
大唐天宝六载(747年)正月,唐玄宗李隆基为了缔造像“贞观之治”一样的盛世,把“开元盛世”延续到大唐的千秋万代,他渴望征求全天下的人才,于是下诏令四海之内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全部汇集到京师参加朝廷对他们的选拔。
但考试结果一公布,所有人都傻眼了:零录取。
原来,当朝宰相李林甫害怕殿试时,那些有才能的人在皇帝面前指责他的失职和罪过,于是对前来应试的人才故意刁难,导致没有一个人中选。然而,李林甫将此事向皇帝上报,声称“野无遗贤”,也就是说当今万岁已经把全天下的才人都网罗到了朝中,在民间已经没有一个人才了。
在这场骗局中,被戏弄的就有36岁的杜甫,还有29岁的元结。
或许是同病相怜,杜甫和元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除了上面谈到的,杜甫读完元结《舂陵行》和《贼退示官吏》后给出的高度评价外,还可以从一首诗一窥二人深厚友谊。
《送元次山适江左》
乱后今相见,秋深复远行。
风尘为客日,江左送君情。
晋室丹阳尹,公孙白帝城。
经过自爱惜,取次莫论兵。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与元次山再次相见时写的送别诗。时值深秋,元次山到江东镇江府一带任职,再次远行。杜甫前来送别,劝其“经过自爱惜,取次莫论兵”。
此次移职,在元结从将军到地方官之际,“莫论兵”,让历史过去成为经历,多保重。可见杜甫与元结的友情。
3.为什么说元结是个“完美的人”?元结(719—772),字次山,别号漫郎,又号漫叟,河南鲁山人,唐代文学家。据传,元结是北魏鲜卑族皇室拓跋氏后裔,其祖上长于骑射,骁勇善战,曾祖父随唐太宗李世民征辽有功,封常山郡公。
不得不说,元结是古代文人中“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完美狠人。
(一)据守泌阳抗叛军 保全十五城
元结因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落第,失望地回到家乡,潜心著述。
天宝十二年(753),35岁的元结再次赴长安应试,考中进士,不料恰逢安禄山谋反,安史之乱开始,他未能出仕为官,率族人南迁避难。
父亲在病床前告诫他,“尔曹逢世多故,不得自安山林,勉树名节,无近羞辱。”元结听从父命,遂组织义军,投身平叛战场。当时史思明叛军正在攻打河阳,唐肃宗召见元结,询问他有何建议。元结呈上《时议》三篇,论述当前形势和治理国家的对策,肃宗阅后高兴地说:“你能解除朕的忧虑啊!”当即擢升元结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参谋。
元结上任后,招募了许多义士,降服了五千叛军。
唐肃宗要亲自讨伐史思明叛军,元结又进言:不可直接与叛军的精锐部队硬碰硬,应当用计谋对付他们。肃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元结屯兵泌阳据险死守,使史思明不敢向南进攻,保全了十五座城池。
(二)两次上书为民减赋税
这一段就是今天讲的《贼退示官吏》的真实背景。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元结被任命为道州刺史。元结上任后,城中只剩下了四千户左右,不到原来人口的十分之一。但因安史之乱,官府的横征暴敛却有增无减,征调徭役赋税的文书竟达200多件。
元结不忍心再加重赋税,于是,他向皇帝上奏请准予免去道州百姓所负担的租税及租庸使向百姓议价购买的杂物十三万缗(在唐代,1000个铜钱为一缗,即一贯,约等于一两银子)。
唐代宗对元结的上疏准奏。
不料第二年,租庸使又来索上供十万缗,元结再次上奏请求免除道州历年欠缴的赋税。
皇帝再次下诏准许。
在道州前后6年,元结仁心勤政,终于使百姓恢复了安居乐业的日子,并有能力上缴正常的租税。离任时,当地人十分不舍,请求在州中为他建立生祠,长久纪念。
768年,他调任容州(在今广西境内)刺史,兼容管经略使,并授予容州都督职衔。时间不长,但政绩颇丰,百姓感念。
772年,元结病逝于长安的旅馆中,年仅54岁。
(三)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如果你认为,元结只是个武将就全错了。
请允许我列举一下元结在诗文上的成就,希望我们都不要忘记这个杜甫的同时代人——他不仅个性鲜明,品行高洁,挽狂澜于既倒,而且还是唐代诗文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他和杜甫一起,被认为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先驱。他的文章,被认为“上接陈拾遗(陈子昂),下开韩退之(韩愈)”。清代大师章学诚说,“人谓六朝绮靡,昌黎(韩愈)始回八代之衰,不知五十年前,早有河南元氏为古学于举世不为之日也,元(结)亦豪杰也哉”。
历史上,如元结这般的文武全才,着实罕见。南宋叶适说,元结实有材用,论能扶世,政能便民,“唐时高品人物不过如此也”。
中国文人的理想状态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元结一生同时做到了这两点,堪称古今典范。但可惜的是,现在多能记起杜甫,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完美诗人”——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