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咸阳产科张华,张华产科是

咸阳产科张华,张华产科是据了解,早产的上限全球统一,即妊娠不满37周,而下限的设置在各国间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欧美国家的下限多数设置为妊娠满20周至24周,我国目前使用的早产下限为28周。张华指出,在医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调低下限孕周已经可以提上日程,同时,产科发展中,宫内转运的普及、产科多学科诊疗(MDT)的发展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完善等多个方面,亦亟待关注。然而,妇幼健康核心指标的优秀并不意味着我国孕产妇和婴儿的“绝对安全”,也不代表产科水平的“绝对高超”。由于早产对新生儿及母体的健康影响大,预防早产、改善早产儿预后成为产科的重要课题。张华,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主任,中国-加拿大-新西兰联合母胎医学实验室副主任,重庆市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996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系,2005年获妇产科专业博士学位

来源:【中国卫生杂志】

咸阳产科张华,张华产科是(1)

咸阳产科张华,张华产科是(2)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产科主任张华

专家名片

张华,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主任,中国-加拿大-新西兰联合母胎医学实验室副主任,重庆市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996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系,2005年获妇产科专业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0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资格以博士后身份赴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妇产科学习、工作。现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妊娠高血压学组青年委员、重庆市医学会围产医学专委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妇产科青年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围产医师分会副会长。发表论文30多篇,参编著作5部,承担省部级科研基金6项,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妊娠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

医院或许是人世间上演悲欢离合最多的场所,这样囹圄于方寸之间的希望与绝望,在涉及大小两条生命的产科中,显得更为沉重。即便已经从业二十余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主任张华仍保持着职业初心:“产科或许是医院里社会责任最重的一个科室,向上,要看护一个处于人生高光阶段的青壮年妇女,向下,要保住一个家庭的希望。”

据《“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显示,2015年至2020年,我国婴儿死亡率从8.1‰降至5.4‰,孕产妇死亡率从20.1/10万降至16.9/10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也低于全球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被世界卫生组织评定为全球十个妇幼健康高绩效国家之一。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印发的《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中,这组数字到2025年的期望为5.2‰和14.5/10万。

然而,妇幼健康核心指标的优秀并不意味着我国孕产妇和婴儿的“绝对安全”,也不代表产科水平的“绝对高超”。由于早产对新生儿及母体的健康影响大,预防早产、改善早产儿预后成为产科的重要课题。

据了解,早产的上限全球统一,即妊娠不满37周,而下限的设置在各国间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欧美国家的下限多数设置为妊娠满20周至24周,我国目前使用的早产下限为28周。张华指出,在医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调低下限孕周已经可以提上日程,同时,产科发展中,宫内转运的普及、产科多学科诊疗(MDT)的发展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完善等多个方面,亦亟待关注。

重新定义早产

°

预防早产是近年来全球公共卫生的热点问题,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早产的发生率并没有因为科技的提高而降低。“从学术上来讲,早产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综合征,例如孕激素不平衡、子宫张力过高、胎盘血管发生问题等。对母体而言,婴儿则相当于一个半移植体,早产实际上是母体免疫耐受的一个问题。”张华指出,在世界范围内,学术界也通常认为压力是导致早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或许可以解释在科技进步下早产及妊娠并发症情况为何仍在持续增长的问题。

但科技的进步,为早产救治创造了更多条件。“在有救治能力的情况下,考虑下调下限孕周对早产儿具有重大意义。”张华呼吁,国家可以考虑将国内的下限孕周下调为26周或27周。

张华指出,由于我国现行的围产期定义,低于28周的婴儿通常会被定义在流产范畴内。在部分不发达地区,27周与28周之间仅一周的差别,就可能让很多有抢救机会的孩子被当地医院放弃。“按照定义,高于28周的婴儿要计入统计数据,某种意义上属于‘不得不救’的群体,这使得低于定义周数的婴儿,更容易因抢救难度大而被放弃。”张华说。

目前,早产儿救治最大的挑战来自妊娠22~28周这一灰色地带。基于近20年来新生儿救治水平的大幅提高,曾经被认为是“流产”的分娩,在技术支持下,已经可以达到活产儿和有生机儿的健康状态。

重新定义早产,不仅与新生儿救治水平相关,还与当地的医疗体系,社会伦理等内容相关。如果积极救治,小早产儿即使存活下来,也会存在并发症、后遗症、远期发育障碍等诊治难点,势必会带来繁重的家庭经济负担和伦理问题。

“毕竟在婴幼儿时期,家长和医生很难判断早产对大脑等关键器官发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日后如果遇到伴随一生的重大疾病,对任何家庭来讲,都是一番苦难。”张华说。

宫内转诊是新生儿救治关键

°

宫内转诊是大幅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和存活质量的关键,即在分娩前将可能早产的孕妇提前转至有母婴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分娩。

“我们由衷地呼吁区县级医院和当地儿科救治能力不足的医院,提前安排转诊,一定要尽量实现宫内转诊。”张华说告诉记者,早产儿一旦脱离母体子宫的安全环境,每一分每一秒都异常危险,第一时间将早产儿交到新生儿医生手中,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因素。“抢救不成功再转诊,必将因时间的延误产生许多不可逆的损害。让孕产妇到有救治能力的医院分娩,是实现早产救治有效的基础,可以最大程度避免不良并发症的发生。”张华呼吁。

实际上,无论是用于预测早产的技术,还是用于治疗早产的药物,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延长孕周,为医生抢救早产儿赢得时间。“在现有的医疗技术下,绝大部分在早产治疗中使用的药物几乎都是为了抑制宫缩,让孕妇从28周拖37周生产是不可能的,只能尽力争取时间,延长孕周,尽量保证早产儿有一个比较良好的状态。让医生做好抢救准备。”张华如是道。

2021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联手救治过一名24周 6天、体重仅有700克的小早产儿,经过9个多月的看护,该名早产儿的体重已达14斤。正是由于前期充足的准备的强大的团队支持,才有了生命的奇迹。

推动NICU母婴同室:

爱的力量不容忽视

°

NICU的快速发展,亦是新生儿救治水平得以快速提高的关键。

由于早产儿在形态和机能方面实际上等同于尚未离开母体的胎儿,不成熟的机体在脱离母体后作为独立个体适应外界的能力、所涉及的疾病及其演变机理与过程、医疗护理的措施及预后等都有别于新生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由于各个脏器系统发育不完善,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大,难以适应母体外的生存,病亡率高,此时,专用于集中治疗危重新生儿的病室,即NICU,就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NICU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无法普遍实现母婴同室。“国内的绝大部分NICU都是无陪护病房,但母亲和孩子血缘间的神奇的爱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张华指出,这一点,在许多心理学家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中,都曾引起过探讨。同时,也有研究表明,早产儿出生以及其出生后随即被转入 NICU ,是产妇的强烈应激源,是引发产妇产后抑郁的重要危险因素。

张华还认为,面对历经艰难降临人世的幼小生命,家长也应对早产儿多一些宽容。张华说:“中国家庭很多时候更愿意接受一个完美的孩子,我们在推动抢救早产儿、关爱早产儿的过程当中,经常宣传一个观念,就是你一定要接受一个不太完美的新生儿。”

“在早产救治中,产科MDT下各个学科的强强联合、医师和家长的观念提高等等,都是守护‘一大一小’两条生命的重要环节。”张华强调。

据了解,“十四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对出生缺陷的薄弱环节做了有针对性的布局,希望在整体加大科研投入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孕前、早孕期、产前以及出生后全链条的科技攻关项目的创新,做到出生缺陷防控水平进一步提升。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推动了该领域进一步发展。截至2022年5月30日,全国共有妇幼保健机构3032家,妇幼保健机构专业人员达到54.2万人,床位数达到26万张。全国共有妇产医院793家,儿童医院151家,妇产科医师数达到37.3万人,儿科医师人数增长到20.6万人,已建立3364个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3070个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

“一大一小”的生命保卫战正在向好发展。

文:本刊记者 王依依

审核:孔令敏 张士国

制作:中小卫3号

本文来自【中国卫生杂志】,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