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消息在哪里发布:央行在关注什么
央行消息在哪里发布:央行在关注什么4、本地化经营导向更为明确的情况下,地方性金融机构纷纷加强了与本地国企等优质企业的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优化了当地优质企业的融资环境,并带动融资成本下行。当然更多一些非优质企业,则出现了明显分化。3、现阶段经济基本面仍明显偏弱、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持续上升以及市场主体的融资意愿偏弱且预计还会持续一段时期等均表明,金融体系的资产投放面临需求端的明显不足,无法推动市场利率趋于上行。相较而言,新发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利率下降幅度最大,二季度累计下降87BP,今年上半年累计下降101BP,且是连续两个下降,这是在今年5月5年以上LPR大幅下调15BP的基础上实现的,同时4.62%的个人按揭贷款利率也已创2010年以来新低。不过尽管如此,个人住房按揭数据仍没有明显好转,意味着个人住房需求目前依然较弱,支撑个人住房按揭利率继续下行的因素仍在。1、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客户抢夺较为剧烈的情况下,成本优势更为
2022年8月10日,央行发布2022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从内容上来看,和今年一季度相比(参见四个增量信号),央行的关注点有一定延续性,当然也有一些新变化。
一、继续关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处有统计以来新低(一)新发放贷款利率已连续五个季度创历史新低:企业端在向4%靠近1、今年二季度,新发放贷款、一般贷款、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分别降至4.41%、4.76%、4.16%和4.62%,环比分别下降24BP、22BP、20BP和87BP。可以看出,自央行在2021年2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新发放贷款利率创有统计以来新低以来,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新发放贷款利率已从当时的4.93%降至目前的4.41%,且已经是连续五个季度创历史新低。
这既反映了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较为疲弱以及融资成本在不断走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荒的问题比较突出以及市场对优质客户的争夺比较激烈,同时还表明政策的引导性在明显加强。
2、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企业端的新发放贷款利率已降至4.16%,意味着后续将进一步向4%靠近,表明商业银行对公业务面临的挑战在不断加大。对于一些负债成本较高的中小银行而言,意味着利差空间正不断被挤压,以量补价的内在动力亦在被动增强,生存压力似乎也变得更为突出。显然,以上因素正是政策部门近年着力推动降低存款利率的背景所在,否则利差空间持续收窄必然会导致很多银行陷入困境,而资产质量恶化则会加剧这一困境的快速到来。从这个角度看,政策部门对存款利率的关注实际上是在保护中小银行。
(二)新发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利率创2010年以来新低,单季降幅最大相较而言,新发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利率下降幅度最大,二季度累计下降87BP,今年上半年累计下降101BP,且是连续两个下降,这是在今年5月5年以上LPR大幅下调15BP的基础上实现的,同时4.62%的个人按揭贷款利率也已创2010年以来新低。不过尽管如此,个人住房按揭数据仍没有明显好转,意味着个人住房需求目前依然较弱,支撑个人住房按揭利率继续下行的因素仍在。
(三)预计后续贷款利率将继续呈现上行有阻力、下行更有动力的特征1、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客户抢夺较为剧烈的情况下,成本优势更为明显的大行对市场的定价主导权更强,有利于贷款利率下行或维持在相对低位。
2、贷款利率无论是下行还是上行,均有一定惯性或路径依赖,这涉及到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议价能力变化,本身是一个艰难的博弈过程。对于优质客户而言,最先上调利率的银行很可能就意味着会失去这些客户,没有银行愿意先开始。
3、现阶段经济基本面仍明显偏弱、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持续上升以及市场主体的融资意愿偏弱且预计还会持续一段时期等均表明,金融体系的资产投放面临需求端的明显不足,无法推动市场利率趋于上行。
4、本地化经营导向更为明确的情况下,地方性金融机构纷纷加强了与本地国企等优质企业的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优化了当地优质企业的融资环境,并带动融资成本下行。当然更多一些非优质企业,则出现了明显分化。
5、贷款利率上行本身有利于间接融资体系,但不利于直接融资体系(如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因此政策层面似乎又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出现。
二、支撑信贷投放的供需结构差异明显:供给端靠大行、需求端靠企业央行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信贷投放结构差异较为明显,供给端主要靠大行支撑,需求端主要靠企业端支撑。具体看,
(一)信贷需求端:上半年住户贷款同比大幅少增2.39万亿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新增13.68万亿元(企业端与住户端分别贡献83.33%和15.97%),同比多增9192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贷款、非银金融机构贷款以及境外贷款同比分别多增3.03万亿、0.19万亿和0.09万亿,而住户贷款同比则大幅少增2.39万亿。
这意味着,今年上半年信贷投放的需求端主要靠企业端支撑,住户端拖累较为明显,也反映了短期消费及个人按揭等住户端融资需求较为不足。
(二)信贷供给端:仅大行同比明显多增,其它银行同比均明显少增今年上半年,中资大行、中小行、小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外资金融机构分别新增人民币贷款7.36万亿、6.62万亿、1.84万亿和106亿元,除中资大行同比多增1。71万亿外,其余类型银行同比均明显少增。其中,中资中小型银行、小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外资金融机构同比分别少增2147亿元、559亿元和1440亿元,表明今年上半年信贷供给端基本全靠中资大行支撑。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中资大行是指本外币资产总量在2万亿以上(含)的银行(以2008年底的数据为准)。
三、央行在有意引导信贷结构朝着特定的方向变化央行货币政策报告中的“专栏3 近年来信贷结构的演变和趋势”表明近年来央行在通过再贷款等工具有意引导信贷结构朝着特定的方向变化。提高普惠小微和制造业贷款的占比(和政策导向、基本面实际情况相符)。
(一)传统“铁公基”和房地产贷款比重已分别降至19%和25%附近1、基建投资和房地产等资金密集型领域的信贷需求出现趋势性转弱,导致传统“铁公基”贷款比重已由2010年的25%降至2019年以来的19%左右,且在内部结构上更向城市更新、社会事业等民生领域倾斜。
2、在三道红线的约束下,房地产贷款占比已由2019年峰值的29%回落至2022年6月的25.70%,趋势性下降势头基本已经形成。
3、制造业贷款占比由2010年的17%趋势性降至2020年的9%后,已回升至2022年6月的9.4%,不过目前该比例仍比较低。
4、普惠小微贷款占比已提升至2022年6月底的10.6%。
(二)信贷结构调整的原则:破立并举、慢破快立显然,信贷结构的变化是央行等金融管理部门在有意引导,但也会秉持保持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这一原则,即“破立并举、慢破快立”。因此,未来总的方向应是,通过政策引导等力量尽快推动信贷投放向政策鼓励领域倾斜,同时使非鼓励领域信贷投放保持适度增长,避免基建、地产等传统领域的信贷投放过快收缩而破坏信贷增长的平衡性。基于此,可以预见,未来房地产贷款占比应会保持趋势性下降(节奏上则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把握)、基建类贷款向新基建以及社会民生(含城市更新)等政策鼓励类领域倾斜以及提升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贷款占比(这两个指标保持和行业平均水平相近即可)等等。
(三)多种因素表明,未来信贷增速可能会趋于下降需要认识到,在基建和房地产等资金需求量级较大领域的需求逐步减弱、普惠小微和高技术制造业贷款占比虽然上升但资金需求体量较小以及直接融资占比逐步上升等因素的作用下,未来信贷增速也会趋于回落,因为需求层面无法匹配过快的信贷投放和增长节奏,信贷投放需更注重小步快跑。
四、对通胀水平更关注:警惕结构性通胀压力,新一轮“猪周期已经开启”央行在今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特别提出要密切关注物价走势变化,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则通过“专栏4 全年物价仍可实现预期目标但应警惕结构性通胀压力”,这意味着我国面临的短期通胀压力实际上是在加大的。
(一)央行在专栏4中特别提及,未来物价涨幅可能会阶段性反弹,结构性通胀压力较大,一些月份甚至会突破3%,以及新一轮“猪周期”已经开启等。
(二)综合来看,未来我国的通胀压力主要体现在国内猪周期开启带来的结构性通胀压力、能源进口成本攀升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以及国内需求修复带来的消费品价格上升压力等几个方面。
(三)数据上也基本能够印证央行的结论。今年7月中国CPI同比上涨2.7%,低于预期值2.9%,不过从一些因素呈现的特征来看,后续物价进一步上涨势头应已经基本形成,这大概是央行对物价较为关注的原因:
1、今年7月,食品价格上涨6.3%、消费品价格上涨4.0%。其中,鲜果价格、鲜菜价格、畜肉价格分别上涨16.9%、12.9%和8.4%,显然上食品消费类价格的上涨势头已经形成。
2、7月整体CPI上涨不及预期的原因在于,消费与投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到抑制,没有被释放,对CPI形成了拖累。
尽管如此,仍能看到食品消费类价格上涨较为明显,且幅度有所加快,后续随着经济基本面的进一步修复,物价上涨势头预计仍将继续维持。不过与之相反的是,PPI开始趋弱,显示出工业生产的活力并不强,因此我们可能会在不短的时期内,面临CPI持续向上、PPI增速趋缓的局面,反映了消费与生产两端截然不同的迥异情况,这意味着对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构成制约的CPI将会与对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构成制约的PPI将会继续博弈,此时货币政策倾向于观望的概率应会更高。
(四)从全球来看,央行亦指出高通胀也已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挑战,而本轮全球通胀走高的粘性和持续时间可能也比以往更为严峻。这主要是因为,对通胀起到平抑作用的全球一体化受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已经出现了明显倒退,劳动力供给充裕等红利已发生逆转、供给瓶颈扰动因素明显增多以及当前能源转型和产业链重构成本在明显抬升等。
此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面临通胀攀升、经济放缓、债务积压、货币贬值以及食品和能源危机的“完美风暴”风险。
五、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央行首次披露了SDR篮子货币相对权重的计算公式(一)2022年5月11日,IMF执董会完成了五年一次的SDR定值审查,将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由2016年10月1日入篮时的10.92%上调至最新的12.28%(今年8月1日正式生效),位居第三位。不过,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披露了SDR篮子货币相对权重的计算公式,这更值得关注,也为后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找到了依据。
(二)实践中IMF主要通过货币在官方储备中占比、在外汇交易中占比以及在国际债务证券和国际银行业负债中的占比来衡量。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篮子货币权重=一国出口在全球的占比*1/2 1/6*(官方储备中的占比 外汇交易中的占比 在国际债务证券和国际银行业负债中的占比)
本次审查中,中国出口占比由10.5%提升至12%、官方储备占比由1.2%上升至2.88%、外汇交易占比由2.0%上升至2.2%、国际债务证券和国际银行业负债占比则由0.8%提升至1.1%,可以看出外汇交易占比以及国际债务证券和国际银行负债占比两个指标的提升并不明显,需要后续进一步加强,也意味着央行后续会在这两个指标上发力,如推动丰富外汇交易品种、激活外汇交易以及推动更多海外市场主体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证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