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似直而曲似显而隐什么意思?似直而曲似显而隐

似直而曲似显而隐什么意思?似直而曲似显而隐上阕的描写充分运用了艺术中的"留白"艺术,利用虚实隐显的辩证关系,只通过一两句话把词的主旨点出,然后通过环境等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主旨,一"点"一"染",一显一隐,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接下来是"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词人并未紧接着上句继续展开,而是情一点出,即用举止行为进行烘托渲染,使情思并非一泻无余,此乃"点染"的笔法。这两句"染"出了一个执著痴情的新"境界"。之所以说"新",主要是指那种既"凄"又"丽"的特殊意境。主人公打发惆怅的方式——"常病酒",并且日日如此,一直到容颜日渐憔悴。不禁令人深切地感受到他的痴情,并且这种痴情是用"悲剧美"的形式表现出来。试欣赏这样的一幅画面:春意盎然,花丛中,主人公独自徘徊,惆怅不已,便自斟自饮,一直到醉卧花丛之下,来日照镜,人形更加瘦削……词人用这两句词不但写出了情感的饱受折磨,更因融入了"悲剧性"色彩而开掘出了更为丰富的内蕴。"悲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里讲过:"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一篇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显中有隐,隐中寓显,显隐结合,既明白晓畅,又能让人玩味无穷。冯延巳的这首《鹊踏枝》恰是这样一篇"隐秀"佳作,读来使人玩味无穷,流连忘返。

冯延巳,字正中,在南唐曾官至宰相,一生比较顺利,史称其"有辞学,多伎艺,善辩说"。他的词受花间词影响,但词风并不像花间词那么香艳,而主要以"清俊深婉"为特色。王国维《人间词话》称:"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这主要是因为他比花间词派注入更深广的忧患意识,并不仅仅只注重外部生活空间的拓展,而更注重对内部情感世界的深化与开拓。

冯延巳词集《阳春集》中共收《鹊踏枝》十四首,王国维认为这些词和他的《菩萨蛮》是其词集中"最煊赫"的作品。这首《鹊踏枝》无疑是其中最典型的,能够体现冯延巳词感情深婉、意境深远、情韵悠长之特点。

似直而曲似显而隐什么意思?似直而曲似显而隐(1)

全词以"谁道闲情抛掷久?"一个问句开篇,似乎出语沉痛而又千回百转,显得不同寻常。中心词是"闲情",读者约略可以知道,全词将会围绕"闲情"展开。开篇即点明"闲情",这属于"显"的写法,词人用一个反问句把自己的情怀揭开,表达直白。另一方面,词人的表达又用了"隐"的技巧,词中的"闲情"到底指什么?词人没有做过多暗示,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所以虽直白却不浅不露,有言尽意不尽的含蓄美。从行文来看,词人把沉痛不已的情感归之为"闲情",采用的是举重若轻的笔法,描写情感用"抛掷",用词新颖。"抛掷"两个字的意思都为投、扔,词人用两个同义词特别强调要摆脱情感的纠缠,表现出内心深处一种主观的意向和努力以及决绝的姿态。紧接着一个"久"字又表现出所受煎熬之深,"闲情"似乎如影随行,抛不开,丢不掉。这短短七个字,在艺术表现上极尽回环曲折之能事,包含多重意蕴。第一层,"我"主观上想要抛掷掉闲情。第二层,"我"已经抛掷闲情很久了。第三层,"谁道'!又将前两层意思彻底否定,说明此情"剪不断,理还乱",包含词人确实想要抛掷掉它但没有成功的意思,也含有根本就不愿意抛掉它的意思。由"抛掷"一"抛掷久"一"谁道闲情抛掷久",层层推进。唐圭璋《论词之作法》中说:"此种起法,是从千回百折之中,喷薄而出,故包含悔恨、愤激、哀伤种种情感,读之倍觉警动。"一句之中,有隐有显,耐人寻味。

似直而曲似显而隐什么意思?似直而曲似显而隐(2)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这两句和第一句相互呼应。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将闲情抛掷掉很久了,可是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那种惆怅的感觉却依然来袭,带给人满腹悲愁。 "每",指每每、时时,说明惆怅无时不在。"还",仍然。"还依旧",强调惆怅依然如故,丝毫没有消除或减弱。这两句的表达若隐若显:显的一面是,词人点明内心惆怅的状态;隐的一面是,词人并未点明因何而惆怅,显隐结合让读者更加好奇。

接下来是"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词人并未紧接着上句继续展开,而是情一点出,即用举止行为进行烘托渲染,使情思并非一泻无余,此乃"点染"的笔法。这两句"染"出了一个执著痴情的新"境界"。之所以说"新",主要是指那种既"凄"又"丽"的特殊意境。主人公打发惆怅的方式——"常病酒",并且日日如此,一直到容颜日渐憔悴。不禁令人深切地感受到他的痴情,并且这种痴情是用"悲剧美"的形式表现出来。试欣赏这样的一幅画面:春意盎然,花丛中,主人公独自徘徊,惆怅不已,便自斟自饮,一直到醉卧花丛之下,来日照镜,人形更加瘦削……词人用这两句词不但写出了情感的饱受折磨,更因融入了"悲剧性"色彩而开掘出了更为丰富的内蕴。"悲剧性"加上"美感","凄情"加上"丽景",使词的境界在舒缓而又凄迷的声调中传递出一种扑朔迷离的凄美意蕴,此种风味,正是冯延巳词长于言情的特点。"日日""常"说明程度——主人公每天都在借酒浇愁。这里似乎是在写主人公内心深处的一种期许和执著,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奋斗追求和努力挣扎的方式,来召唤美好生活的到来。即使"镜里朱颜瘦",即使健康受损,也在所"不辞"。读到"不辞",我们可以感觉到词人的坚定,甘愿投入感情的漩涡而不逃避。读到"朱颜瘦",不禁令人心酸,人瘦正如花朵的凋零、美好事物的衰败,就让词带上了悲剧色彩意味。这种有点固执的执著情感,深沉郁结,含有悲剧感染力,这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殉身精神,开拓了情感境界的深度,给人强烈的震撼。

似直而曲似显而隐什么意思?似直而曲似显而隐(3)

上阕的描写充分运用了艺术中的"留白"艺术,利用虚实隐显的辩证关系,只通过一两句话把词的主旨点出,然后通过环境等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主旨,一"点"一"染",一显一隐,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

下阕承接上阕继续抒情。"河畔青芜堤上柳"承前文的"春来"二字进一步抒写惆怅凄清的意境,通过春天的景色进一步抒情,既是景语,也是情语。春天的景色姹紫嫣红,词人却独独选取了"青芜""垂柳"这两个景物,是因为漫无边际的青芜、千条万缕的柳条,和词人内心复杂幽怨的情感正相契合。"青芜"指青草,河边春草丛生;大堤之上,垂柳一片青翠。词人的"惆怅"正如这河边的青芜一样"春风吹又生";正如这河边堤柳一样,年年滋生,岁岁蔓延,剪不断,理还乱。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接下来,词人又用一个问句发问:"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这"别是一般"的"愁滋味",是古往今来多情才子最难措手,又最乐于书写的内容。词人从年年复生的"青芜""堤柳"自然过渡到年年都有的愁绪上来。新愁"年年有"是对前面"惆怅还依旧"的进一步补充,正是旧愁未去,新愁却又不断滋生,年年都有新愁,这就比"惆怅还依旧"更深一层。随着时光的推移,词人对于人生的感受越来越多,年复一年的新愁又都变成1日愁,不断累积,似乎已经不堪重负。所以这一问句,既是在向青芜、堤柳发问,也是在向自己发问。这是本词出现的第二个问句,问句使情感更显得深沉、郁结,表达出了难以承受、无可奈何等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似直而曲似显而隐什么意思?似直而曲似显而隐(4)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末二句是最广为传诵的名句,词人用惆怅凄清而又优美的意境来表现自己的孤独,采用的也是借景抒情的手法。这两句对景物的描摹更为婉曲,从"独立"这一静默的动作以及冷色调的景物可以感受到那种既凄又丽的意境,既悲且美,此种风味,分外感人。一方面,它以景物作为触媒,"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等外界物候的变化撩拨起读者的层层感情波澜;另一方面,它又向读者"释放"出经过漫长"积淀"的情感内涵,"独立""人归后"使画面不断延长,形成整幅图画凄迷悲凉的"基调"和黯淡的"底色"。这"底色"显现出人类情感世界中普遍共有的"柔情",由于词人倾注了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艺术手法独特,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读来才能如此传神。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说:"词家每先言景,后言情,此词先情后景。结末二句寓情于景,弥觉风致夷犹。"独自站立在小桥之上,任凭冷风吹袭,不是为了惬意地观赏桥下的风景,而是使自己冷静下来摒除烦恼的方式,用这种远离尘嚣的独处方式,久久伫立,承受着风夜的凄寒,承受着月夜的凄美,一直伫立到新月出现……两句词并没写感情,而是通过一个站立的形象来暗示他的状态。但前面所写的感情如"闲情""惆怅""新愁"都似乎定格在这两句之中。句中"独"蕴涵孤独之感。独立的地点是"小桥"——既无荫蔽也无依靠。一个"满"字衬出风很大,"风满袖"可知寒气逼人,"平林新月"说明"独立之久","人归后"表明环境的冷寂,词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就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衬托出内心深处的惆怅之深。他独立于僻静的小桥之上,无所依傍,从空间上写出了情绪之落寞,任由寒风吹满衣袖,直到林梢露出弯月,从时间上写出了惆怅之深沉。时间就在静静的"独立""静默"中流逝,一直到月亮爬上林边树梢。景象孤寂清冷,人更凄凉感伤。以这绘景之句作结,又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清陈延焯《白雨斋词话》:"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好的艺术品能在词句之外使人品味出言外有言、意中增意,冯延巳的这首词就是这样的好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感情、品格、心灵、情操等多方面使读者产生联想。

似直而曲似显而隐什么意思?似直而曲似显而隐(5)

从整首词的结构来看,上下阕都运用到"点""染""显""隐"的手法。用"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点明情感的内涵,而用"河畔青芜堤上柳""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等景物来烘托所点明的情感,一隐一显,两者相互配合,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全词并未着意刻画人物的外在形象,景物也不繁复艳丽,词人通过精心剪裁,创造出一个缠绵凄恻的氛围。词意全由意境组构而成,脉络似断实连,愁绪似断而未断,词人在开篇就明言这一切是由"闲情"所触发,给人似直而曲、似显而隐的蒙胧之美。全词十句话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强度、不同方式,层层写来,将他无尽的愁思表现得若隐若现。叶嘉莹先生说:"他心中有一种无法具体言说的感觉,不是悲哀,不是忧愁,不是为某一个人、某一事件,而是经常处于这样一种若有所失落、若有所追寻的怅惘之中。这正是他感情的状态。"(《唐宋名家词赏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冯延巳的词品时说: "正中词品,若欲于其词句中求之,则'和泪试严妆'殆近之欤。"就是说即使在含泪的悲哀之中也要保持着严妆的美丽,这使冯延巳词比别的词多了一分直接感发的力量,这种心灵深处潜流的不断涌动,展现出一片深美幽微的境界,给读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似直而曲似显而隐什么意思?似直而曲似显而隐(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还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意思是说词在表达感情上要比诗更加幽隐深微。冯延巳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将艺术笔触穿透这些外在的景象,用外在景象连缀到人的内心,将自己的人生体验简化为艺术形象,在轻盈、优美的字里行间创造感人至深的情感的境界。既沉痛凄凉又不失潇洒从容,既给人直接感动,又给人丰富联想。这正是冯煦在《阳春集序》中说到的"其旨隐""其词微",词境"若显若晦",冯延巳词表面上看似乎并不难懂,有时甚至还比较浅显,但这仅仅局限于每每在词中用一些词语作点缀,让读者大致明白所写的范围,这就是"若显";可你要细究起来,却又不可捉摸,什么也没有实指到,从这个方面来看,又是"若晦",正因为如此,冯延巳的词才能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艺术联想,真可谓"似直而曲,似显而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