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坛的常青树:歌坛的本手妙手与俗手
歌坛的常青树:歌坛的本手妙手与俗手1歌坛里谁是真妙手,谁是真俗手,我们看得很清楚。人们的眼睛,哦不,耳朵是雪亮的。哪位歌手在投机取巧,谁又有真功夫,给听众一点时间,自会给出公正论断。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又是一年高考,就在大家感叹“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难以下笔时,“本手 妙手 俗手”的命题也上了热搜。
这不就是在说如今的音乐圈吗,主打的就是一个急功近利。
人人都想火,特别是在这个网络时代,人人都想一曲成名,一炮而红。
人人都想跳过本手直接妙手,对不起,哪来这么好的事情。
人们的眼睛,哦不,耳朵是雪亮的。
哪位歌手在投机取巧,谁又有真功夫,给听众一点时间,自会给出公正论断。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歌坛里谁是真妙手,谁是真俗手,我们看得很清楚。
1
4年前,情歌才女蔡老师发布新歌《半途》。
本来以为是粉丝的又一次大规模赞美,不曾想,十多年来的人设,就从这首单曲开始崩塌了。
国外女歌手霉老师的粉丝数量自然不必多说。如此庞大的群体,自然有人发现,这新歌怎么和2011年的《safe and sound》像得不得了?左右耳朵一边放一首,好家伙,这不就是一首歌吗?
也许只是个巧合呢?
于是,各种秉承秉公执法原则的网友们把蔡老师之前的成名曲扒了出来,看看这一次究竟是不是这么巧。
《红色高跟鞋》听过吧?曾经的KTV小霸王。
鉴定结果为,抄袭the weepies的《say i am you》。
甚至标题也是由原曲的“红色靴子”搬来的。
不同的是,原作者是一支小众民谣乐队,当然不能与霉老师的恐怖流量相提并论了,自然也就这么多年都无人发现。
而成名曲之一《越来越不懂》不幸同样被发现抄袭的事实。
蔡老师荣幸获封“中国第一汉化组”称号。
事发后,蔡老师顶不住压力道歉了。
然而,道歉内容可简单概括为“当时很单纯”“没有想到自己抄袭”“写歌靠灵感”。
有专业网友指出蔡老师抄的时候甚至连转调都抄了,这可就不是“灵感”能解释得了的。
毫无诚意的道歉,看来蔡老师还无法接受自己的“妙手”转眼之间就变“俗手”的事实。
这样的音乐裁缝例子,华语乐坛不少,流行天王大老师,伪民谣才女粥老师,综艺古风小生李老师……
他们无一例外总能制造爆红单曲,让人感叹其点石成金,一击必中的魔法。
只是这一首首爆红单曲背后,如果没有大量本手原创曲目的支持,全靠依葫芦画瓢照抄人家的妙手,棋局外的听众自会看穿,到时候,妙手的面纱揭下,不过是上不了台面的俗手罢了。
2
其实,借用外来曲目自己重新演绎的事情早有先例。
80年代的香港乐坛,几乎是一片翻唱的海洋。
李克勤的《红日》、刘若英的《后来》、陈慧娴的《千千阙歌》、任贤齐的《伤心太平洋》、小虎队的《青苹果乐园》、莫文蔚《盛夏的果实》……
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现在我们早已知晓,是来自一衣带水的日本。
当时的香港音乐进入鼎盛时期,歌手明星井喷,但缺少工业化的歌曲创作过程,没有足够多的高质量曲目去供给台上的歌手。
没有,就去借鉴。
于是,玉置浩二、中岛美雪、谷村新司等歌手就成了当时的香港乐坛重点借鉴对象。
借鉴,不是抄袭。在获得原作者的版权后,重新填词,这才有了我们听到的那些经典歌曲。
王菲、邓丽君、刘若英、陈慧娴、谭咏麟、李克勤等今天的巨星歌手们,就在借鉴中慢慢成长着,而不是把借鉴当成一招鲜,永远靠别人的养分活下去。
而港乐的翻唱,通过作词、编曲、舞台、舞美、形象包装等方面的改进,赋予了香港音乐的独特气质,与原曲相比,只是借用了优秀的作曲作为辅助。
到了90年代中期,港乐终于从借鉴学习中慢慢出师了。
93年开始,港乐出现了原创潮流,翻唱慢慢减少。
到了95、96年之后,翻唱几乎绝迹。
1995年,香港十大中文金曲揭晓,李蕙敏《你没有好结果》、郭富城《纯真传说》、张学友《离开以后》、周华健《浓情化不开》、彭羚《如梦初醒》、郑秀文《舍不得你》、陈慧娴《我寂寞》、黎明《一生最爱就是你》、张学友《这个冬天不太冷》、刘德华《真永远》,无一翻唱。
香港乐坛终于从本手中开出花,有了自己真正的妙手。
而这种开诚布公的借鉴学习,从未把别人的原创据为己有,当然也不会落下个俗手的名声。
3
说到厚积薄发,用日复一日的本手累积出妙手的例子,很难不提李玉刚和方文山。
早年谋生的李玉刚,经常缺少歌手搭档,于是他偶然开始探索一种新的表演风格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现在我们熟知的李玉刚形象。
频繁换装、反串,李玉刚当然少不了被合租的邻居投来异样眼光。
当面对父母时,自知一定不会被理解的他干脆假装自己是个“卖玉米种子的”。
得不到认同和肯定没有让李玉刚放弃,他仍四处拜师学艺,努力打磨舞台表现力。
2006年,一档选秀节目,李玉刚潜心磨炼的本手终于成了妙手,他一举成名。
他的风格过于出挑,难免被闲言碎语攻击。
但方文山十分认可他,或许也是出于相似的经历。
作为周杰伦的黄金搭档,中国风作词的引领者,方文山早期经历了长时间的默默无闻。
服兵役期间,他开始大量读书、看电影。
在送报纸、做中介、当管线工人的时候,他也没放弃阅读的习惯,奋笔疾书开始尝试写作。
开始写歌词的时候,就随身揣一个小本子,在工作期间,偶尔有灵感,立马掏出来写上一两句。
不到一年的时间,一百多首词,这是属于方文山的本手。
他把歌词精心包装好,寄到平常见过的CD背后的地址,也就是各大唱片公司。
100多首词,100多封信,结果是几乎全都石沉大海。
他已经做了能做的一切,剩下的,就交给上天安排。
吴宗宪回复了他,招他来是为了成立新唱片公司,而他的作曲人搭档,叫周杰伦。
3年睡公司,3年对中国风的探索,为以后方文山一首首妙手奠定了基础。
《东风破》、《发如雪》、《菊花台》、《青花瓷》……
方文山用一个璀璨词人的历程告诉我们,妙手背后,一定是成千上万步本手的历练。
这世上哪有天生妙手,只有完成蜕变的本手和滥竽充数的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