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回首向来萧瑟处竹杖芒鞋轻胜马(回首向来萧瑟处)

回首向来萧瑟处竹杖芒鞋轻胜马(回首向来萧瑟处)世人心中有了烦恼,往往就像桶中装了水,镜子上积累了灰尘,水装多了要倒掉,灰尘多了要擦掉,这便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可这仍然是执着于外在的相了。然而这首词最后的几句却到了另外一个境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风雨是什么,晴天又是什么,只是外在的相而已,人的烦恼就来自于执着于相,而佛说世界,既非世界,故名世界,这个世界不是实体,自性本空,缘起则生,缘灭则散。《六祖坛经》中也谈到无住无相无念,比如受了打击,被心外的事物所困扰,就叫心有所住,而心无所住,将世间的事物看作如梦如幻,不执着于利害、得失、你我。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期间,会光着脊背淋风沐雨奔跑,说是为了感受“纳于大麓,烈风骤雨弗迷”的境界。这句话出自《尚书》,据说是尧为了考验舜的意志和能力,让其在狂风暴雨之时进入原始森林,

苏轼是千古文豪,他的这首词写出了新境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宋代〕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首向来萧瑟处竹杖芒鞋轻胜马(回首向来萧瑟处)(1)

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期间,会光着脊背淋风沐雨奔跑,说是为了感受“纳于大麓,烈风骤雨弗迷”的境界。这句话出自《尚书》,据说是尧为了考验舜的意志和能力,让其在狂风暴雨之时进入原始森林,看其能否顺利回来。

烈风骤雨,往往象征着考验,因为它让人害怕,它让人不舒服,它给人造成了不稳定不安全的感觉。黑云压城,雷声闷吼,然后雨水倾盆而下,穿林打叶,气势汹汹。在任何一种狂暴的力量面前,人都会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视野模糊,身上湿冷,而且无法抗拒,无处躲藏,还不知道这雨什么时候是个头。自身的狼狈飘摇、在环境面前的无力,对于更强大的力量的敬畏、对于前路的担忧、对于未知的恐惧等等统统构成了雨中人的情绪。这与人生的变故浮沉、社会的动荡不安何其相似。因此风雨总是联系起不愉快的东西:满城风雨、风雨凄凄、风雨飘摇...

但总有人要挑战一下,竹杖芒鞋身轻胜马,无蓑无笠飘然若仙,不仅不怕,还觉得辽远开阔,通达倜傥。风,浴我之体,雨,浴我之身,烈风骤雨,浴我之魂。在这个意境上,上面的故事和苏轼的这首词有相似的地方。

然而这首词最后的几句却到了另外一个境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风雨是什么,晴天又是什么,只是外在的相而已,人的烦恼就来自于执着于相,而佛说世界,既非世界,故名世界,这个世界不是实体,自性本空,缘起则生,缘灭则散。《六祖坛经》中也谈到无住无相无念,比如受了打击,被心外的事物所困扰,就叫心有所住,而心无所住,将世间的事物看作如梦如幻,不执着于利害、得失、你我。

回首向来萧瑟处竹杖芒鞋轻胜马(回首向来萧瑟处)(2)

世人心中有了烦恼,往往就像桶中装了水,镜子上积累了灰尘,水装多了要倒掉,灰尘多了要擦掉,这便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可这仍然是执着于外在的相了。

而到了“空”的境界,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空”是什么,“空”就像是桶被抽掉了桶底,一切皆空,哪里还会有水呢,哪里还会有烦恼呢。

回首向来萧瑟处竹杖芒鞋轻胜马(回首向来萧瑟处)(3)

所以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世界本就是空,哪里来的风雨,哪里来的晴呢,都不存在罢了。

苏轼的文章总是能写出不一样的境界,不愧是千古文豪。



猜您喜欢: